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新政殿後共享汽車衝鋒,網約車進入生死倒計時

新政殿後共享汽車衝鋒,網約車進入生死倒計時

出行市場最近動靜有點大。

先是騰訊系內鬥,美團不顧各方勸解甚至是投資方的重壓,在2017年底正式推出美團打車進軍網約車市場,這讓自家兄弟滴滴變得尷尬不已,緊急推出了外賣產品應對。

然後美團、易到開始將司機抽佣降到了5%,引發了市場一小波騷動。

這樣的局面還算大快人心,大家能夠理解。畢竟美團的「T形戰略」四處擴張攫取收益的方法,已經眾所周知;易到作為網約車的開局者,2017元氣大傷之後,在新的投資人掌控之下,重歸主流,沒什麼不妥。

可往下的劇情就有些複雜了。

共享單車集體覆滅,市場迎來寒冬。摩拜、ofo們卻不想效仿創業前輩合併,還要在寒冬里向投資人索取大量資金,開拓新的戰局。

投資者朱嘯虎連番引戰,隨後多次改口吐槽,繼而變成炮轟大佬,這種不嚴謹的資本局面讓人匪夷所思。而作為投資方的阿里、滴滴、騰訊、小米,與被投資者摩拜、ofo之間,發生的矛盾對壘權斗,讓人看的眼花繚繞。

這些公司到底在想些什麼?

阿里突然投資了哈羅單車,而且還是迅速搞了兩輪融資。ofo執意要進軍共享汽車、共享電單車市場,被滴滴視為其窺覷自己的業務。摩拜同樣也在預備共享汽車、共享電單車業務,馬化騰還親自站出來評論發聲,不顧其演變成論戰。滴滴另一邊布局著國際市場,還考慮著收並小藍單車、如何進入共享汽車市場。

當下來看,滴滴、摩拜、ofo們都不再是簡單的投資被投資關係,在大家各自站穩了自己的業務之後,都學會動用業務與資本兩隻手,親自下場伸入新的領域。

這讓整個市場變得縱橫交錯,一片混亂。讓原來涇渭分明的阿里系、騰訊系開始分不清彼此。


更加豐富的出行產品,讓網約車出現了生死問題

2016年爆發的共享單車,已經威脅到了網約車市場。因為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用戶最後1公里出行問題,從而導致網約車的訂單出現了明顯下滑。

高德地圖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一季度同比自駕、網約車數據,北京5公里以下的出行量減少了3.8%;上海5公里以下的出行量也減少了 3.2%。一些共享單車投放的熱點區域,這一數字達到了6.8%。

滴滴當時沒有親自下場做共享單車已經是很隱忍了,現在通過收並小藍單車掌控共享單車市場,滴滴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而接下來的共享電單車、共享汽車市場,對於整個網約車市場來說,更是一個壞消息。這兩個業務一旦崛起,對於網約車市場來說將是滅頂式的打擊。所以滴滴才對ofo不聽指導的表現反應強烈。

共享電單車能解決10公里以內的出行需求,共享汽車初期對網約車的租車業務形成直接競爭,後續改頭換面則可以直接取代現有的網約車業務。

因為對於網約車來說,最重要的司機端存在著租車問題。在網約車紅包大戰時,司機高峰時一天收入過千,這吸引了大量人租車專職開滴滴,高峰期租車開滴滴的數量一度達到20%。

在各地出台《網約車新規》後,都要求運營車輛必須是本地牌照。這迫使大量網約車司機必須租車才能上路。而共享汽車表面上是套了一個「共享」的名號,真實運行起來,完全可以租給司機進行網約車業務。所以在2016年,滴滴就開始收回旗下司機的租車業務,收編了大把「以租代買」的渠道,大力發展租車項目。

一來回下來,共享汽車可以完全等同於網約車。當然中間具體的運作方法會有一些不同。

這麼看來,不僅是美團,摩拜、ofo們以及大把的共享汽車創業者,都正在趕往網約車市場。更令滴滴擔心的是,美團、摩拜、ofo手中積累下的出行數據。

所以,在滴滴眼裡,至少共享汽車是自己的業務,共享電單車也要在自己的控制下獨立發展。


網約車為什麼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

滴滴這樣的網約車企業怎麼會火起來?原本打著共享汽車資源高效利用社會資源的名號,最後做的還是傳統計程車的業務,壟斷市場之後,抽成力度不遜於計程車公司。打車市場有限,純屬浪費資源。

普通用戶越來越懷疑這種披上互聯網外衣的創業模式。

當初資本為什麼要花大錢捧火這樣的企業?難道就因為國外的Uber火了嗎?

其實人當初真心是要改變汽車市場,做真正的共享汽車,做智能汽車,造福人類。問題的核心點在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顛覆。

2012年6月,國務院下發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開啟了對新能源汽車的全面補貼。

2014、2015年,是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的大年,全國各地都推行了補貼政策。一台新能源汽車高達50%、動輒幾萬RMB的補貼力度,引發整個市場的騷動。用新能源顛覆汽車市場,看起來就是在眼前的事。

宇通客車2015年財報,補貼相當給力

當時,資本對未來汽車市場的預測是:共享的新能源汽車將替代私家車,綜合互聯網技術,打造一個資源利用率超高的智能交通系統,同時一併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補貼、牌照註冊商給予多種便利,正好方便低成本採購汽車,進入智能交通市場。

這是那一年滴滴快的Uber能開動打車大戰的原因。

但是,2016年劇情就急轉直下,各大車企被爆出騙補行為。當年9月底,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拿出了《國內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匯總表》,72家車企遭到集體整頓,其中包括上汽、一汽、東風、奇瑞、吉利、比亞迪這樣的名企。補貼預支被叫停,新能源車企受到重擊。

於是,剛剛興起的共享汽車業務,應聲垮下。隨後共享汽車的風口,被共享單車取代,迅速火了起來。

2016年年中到今天,相關部門一直在研究全新扶持政策,中間多次傳來的「停止補貼」「補貼降至20%」「補貼大減40%」,根據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幾大部委的決定,2019-2020 年的補貼標準在 2016 年基礎上下降 40%,直至 2020 年財政補貼完全退出,這些都讓整個市場積極不足。

特別是市場只剩下一個滴滴,就更沒有什麼積極性了。


共享出車市場到了新的政策紅利期

現在新一輪的政策紅利正在到來。

經過對車企騙補行為的梳理,綜合整個汽車市場的發展狀況,快速推出了全新政策。

2017年3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從電池產業鏈上出發,打造利好。

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為共享汽車、智能汽車等業務模式,掃平了政策障礙。

9月,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又出台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其中的碳配額、碳交易系統成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系統。

11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又發布了一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囊括了眾多在研的未來政策信息,為未來市場發展劃定了政策方向。

2016、2017年,全國範圍內已經推進落實了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政策,諸多地區的新能源汽車不用搖號上牌、不用限行,這在「一個車牌頂一輛車價」的今天,顯然比直接補貼更有看點。

而在2018年,全國性碳交易所也將建立。屆時,新能源汽車產生的碳配額、碳積分都可以用來交易。這將極大的改變整個汽車市場的運作模式。

汽車上牌照的問題解決了,還不用管各地的限行條例,這給共享汽車的發展打開了大門。雙積分制的實行、全國性碳交易所的建立,對互聯網汽車平台來說更是利好。

首先,互聯網平台可以很好的對接處理碳配額、雙積分、碳交易數據,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服務;其次通過大數據運作共享汽車業務,節省出來的碳配額,又是一筆不菲的資金。

這些都有利於運作共享汽車業務。即便共享汽車可能只是變種的網約車業務。

更多的利好消息,還有最近公示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規定中,最高車速由20km/調整為25km/h,整車質量(含電池)由40kg調整為55kg,功率由240w調整為400w,並對具有腳踏騎行功能進行了強制性規定。這為共享電單車的發展,初步點名了方向。


未來的智慧出行會是什麼樣?

整個出行市場還在緩慢向前演進,我們想像中的自動駕駛城市,在短時間內還不現實。那我們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走進自動駕駛未來?

目前來看,2018年將是共享汽車、共享電單車爆發的節點。

現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經出現了諸多以新能源汽車組成的共享汽車車隊,並在市場上進行了小範圍投放。

隨著新一輪的網約車市場爭奪戰打響,司機的收入水漲船高,可以預見到將有大批司機加入租車開網約車的隊伍里。

而鑒於各地嚴苛的《網約車新政》,使得司機們不得不選擇新能源汽車做為租車的首選。新能源汽車的利好政策,也將會引導網約車平台,以全新品牌的方式,發布新能源網約車。

這個「新品牌」不出意料,將是「共享汽車」。屆時乘坐「共享汽車」的方式,名義上是——呼叫代駕找共享汽車接自己,實質上就是司機租下共享汽車,為用戶提供網約車服務。

隨著這種「共享汽車」的增多,「共享汽車」專用充電點、專用停車位將快速發展起來,進而把大部分停車場、停車位都變成「共享汽車專用」,並且所有停車位都提供共享汽車充電功能。到這一步,新能源汽車就迎來了全面普及,燃油車位置將被進一步壓縮。

這不是重點,隨著停車場「共享汽車」化,適配新能源汽車的智能立體停車場將會出現,並快速普及。

由於智能立體停車場是為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共享汽車——打造的,此時駕駛燃油私家車出門,將變得極為不便——因為找不到停車位。即便是開著新能源私家車,也將面臨諸多不便。

想想:一輛共享汽車停在智能立體停車場里,為了節省空間,車直接從入口送入被碼在停車場角落,接通電源充電。用戶取車的時候,智能立體停車場按最方便的來,直接在出口送出一輛排在最前邊的汽車,同時這輛車也是所有車中充電時間最長的一輛。而你的新能源私家車,還需要被安排大空間停車位,專門停放充電,想來停車費價格不低。

這麼一盤算,未來私家車的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進而消失。

隨著技術的發展,共享汽車逐漸演變成自動駕駛,加上配套的路基設施,全新的自動駕駛出行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未來低空私人直升機、共享電動車也會分食一部分市場,形成更加立體的城市出行未來。

對於當下來說,網約車市場轟隆隆的戰局,也將是他存在的最後輝煌,未來整個市場將會逐步讓渡給「共享汽車」這種更有顛覆性的出行產品。

不可置疑,新能源汽車正在快步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

(鈦媒體作者:科技新知,文/水上焱,本文系百略網/www.ibailve.com原創,微信ID:wwwbailve)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LG手機業務連續虧損,自稱是因中國品牌競爭太激烈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