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人易得糖尿病,竟是因為祖先愛「節儉」?

中國人易得糖尿病,竟是因為祖先愛「節儉」?

在糖尿病科學研究上,有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基因記憶學說」!

也許當你了解並相信了這個學說之後,你會覺得,我得糖尿病並不是你的錯,可能跟你的長輩甚至是祖先有關!

醫學史上曾有一個經典案例:一瓶「可口可樂」的生活毀了健康的身體。

20世紀初,南太平洋島國諾魯與世隔絕,島上人祖祖輩輩靠以農業和漁業為生,過著原始但富有活力的生活。

後來,英國人來到這裡,發現島上遍地都是珍貴的礦產:一層厚厚的石化了的鳥糞。伴隨著外來殖民者的開發與磷酸鹽的開採,諾魯一夜暴富。

西方人不僅給諾魯帶來了財富,還帶來了垃圾食品——可樂、炸雞、漢堡包。

很快,島上大胖子隨處可見,以至於經常有肥胖的諾魯人乘飛機旅行時,一個人要佔兩個座位。

中國人易得糖尿病,竟是因為祖先愛「節儉」?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諾魯成為世界上糖尿病最流行的國家——有一半人都有糖尿病。

糖尿病成了當地人非意外事故死亡的主要原因,諾魯人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壽命最短的有錢人——平均壽命只有50歲。

諾魯人的這種高熱量飲食與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被醫學家們稱為「可口可樂化的生活」。

生活方式的快速轉化,竟然成為一個「塞翁得馬」式的災難。

196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尼爾首次提出「節儉基因」學說。

他認為,人類祖先曾長期生活在食物匱乏中,生產力低下與人口過度繁殖導致饑荒頻發。

因此,那些具有「節儉」適應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來。

因此,這些具有節儉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進化的勝出者,但是在穩定富足的現代社會,卻因為更容易囤積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節儉基因可以用來解釋諾魯的現象:

貧窮而又勤勞的島民祖先把節儉基因一代代傳給諾魯人,當外來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帶進島上的時候,諾魯人身體里的這種基因一時無法適應突然降臨的富足生活,而歐洲人則由於早已習慣了現代生活方式,節儉基因在他們體內已經逐步消失了,所以同樣的生活環境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糖尿病。

對於中國人,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與諾魯人相比,中國只是被置放在一個更大的社會環境和時間跨度下。

中國人易得糖尿病,竟是因為祖先愛「節儉」?

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電視片火起來,正是由於它契合了中國二三十年來社會生活的急速改變,體現在它從一個吃飯需要糧票的國家膨脹為一個饕餮大國的進程。

不僅各種含糖飲料、西式快餐食品、加工食品大量湧入中國,而且食用油、糖類、肉類都變得廉價可得,精米、白面廣泛地取代了粗糧。

比如,在針對上海女性進行的一項食用精白米與糖尿病危險性的研究中發現,每天使用50克糙米代替精白米,可使糖尿病發病危險性下降16%,這是由於糙米僅經過最基本的加工,引發的胰島素反應較少。

曾經有一篇研究遭遇中國大饑荒的嬰幼兒成年糖尿病風險增加的論文。

通過2002年中國國家營養和健康橫斷面調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農村受試者7874人,結果發現,遭遇過1959-1961年三年中國大饑荒的胎兒與兒童,成年後患高血糖症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其中,又以後來營養過剩者更甚。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中國人容易患糖尿病的說法就不是無稽之談。

富足的生活來得太匆匆,而饑饉的記憶還留在身體里。一種慢性疾病的蔓延,是生活方式與遺傳素質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幾十年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給我們的身體留下的印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家庭調養 的精彩文章:

這樣的運動方式你可以隨時進行,同樣也能降糖!「糖運動」

TAG:糖尿病家庭調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