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趣 | 克雷西戰役:英法配備了怎樣的武器裝備?

史趣 | 克雷西戰役:英法配備了怎樣的武器裝備?

原標題:史趣 | 克雷西戰役:英法配備了怎樣的武器裝備?


全文3425字|閱讀共需7分鐘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世界歷史放映室

(ID:abraca2016)


克雷西戰役


克雷西戰役(Battle of Crécy),發生於1346年8月26日,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次經典戰役。 在此次戰役中,英軍以英格蘭長弓大破法軍重甲騎士與十字弓兵。


公元一三四六年七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9000人渡海侵入法國。法王腓力六世將兵三萬餘人迎敵。 八月,雙方戰於克雷西。是役,英國長弓手起了關鍵作用,接連打退了法軍的十五次衝鋒。法軍則傷亡慘重,腓力六世受傷,被迫退兵亞眠。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此戰法軍傷亡萬餘人,英軍傷亡則不到二百人,堪稱世界戰爭史上一次以弱勝強的典範。

本文選自[英]德斯蒙德·蘇厄德:《百年戰爭簡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版。後浪出版公司。


1346 年 7 月 5 日,愛德華從波爾切斯特啟航,率領「1000 艘戰船、舢板和補給艇」和約1.5 萬兵馬。(這堪稱軍事後勤史上的一大成就,30年前愛德華的父親在班諾克本戰役中所率領軍隊也不超過 1.8 萬人,而且那場戰爭是在陸地上 進行的。)作為英國史上最成功的一支遠征軍,這支軍隊的構成——包括騎士、槍騎兵、弓箭手(騎馬或步行)和刀斧手——值得細細研究。最為顯著的特點是,這支軍隊中志願者的比重大大超出以往,這些人渴望在戰爭劫掠中獲取財富。貴族通過「戰爭契約」毫不費力地就能組建一大支軍隊。



鎖子甲示意圖


1346年,英國的重裝騎士還是以金屬「鎖子甲」為主要裝備。騎士身穿帶襯墊的短袍,再套上一件從脖子一直覆蓋到膝蓋的鎖子甲,鎖甲上部同一頂圓錐形的頭盔系在一起,頭盔正面一般是敞開的,偶爾會帶有一個面罩。(巨大的桶形頭盔 在當時已經不流行了。)騎士還穿有胸甲和護肘甲,以及有活動關節的護腿。在所有護甲之外,他還要穿一件亞麻短上衣。

相比法國騎士,英國騎士的穿戴非常古舊。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腓力的騎士們兩肩和四肢都有護甲,頭盔上裝了帶鉸鏈、像長鼻子一樣的面罩,面罩上還有呼吸孔。他們不穿短上衣,而穿一件更短的皮革罩衣。他們的馬也裝備齊全,馬頭有護甲,兩肋有鎖子甲或皮甲。英國和法國騎士的基本武器都是一把長劍,最初懸在身前,後來掛在左側,右側再掛一把短刀(用來為那些受了致命傷的人解除痛苦,所以又被稱為「慈悲 刀」)。騎在馬上時,騎士一般攜帶一根10英尺的長槍和一面小小的鐵盾牌,有時還有一把短小的鋼柄戰斧。不騎馬的時候,他們的武器一般是戟—一種槍和斧子的結合物。


只有重裝騎士才能負擔如此昂貴的裝備。理論上,每名重裝騎士還需要兩名持械扈從和三匹馬—一匹戰馬,一匹馱運裝備,還有一匹用於平時騎行。「重裝騎士」這一概念包括方旗騎士(knight banneret,日傭金4先令),下級騎士(knight bachelor,日傭金2先令)和騎士扈從(日傭金1先令)。一些騎士只買得起一匹馬,穿更輕更便宜的鑲片皮甲,即一件縫 了數片相互堆疊的金屬薄片的皮革短上衣。輕裝槍騎兵(日傭金1先令)同重裝騎士一起作戰,頭戴金屬帽,手著鋼手套,身穿「夾克」(jack)——一件鑲鐵質鉚釘的棉夾襖,很像現代的防彈衣。


「夾克」也是那些較為有錢的弓箭手的裝甲,無論他們是騎馬作戰還是步行。他們的武器是著名的英格蘭長弓,這種武器即將引發軍事戰術史上的一場革命。這種長弓實際起源於威爾士而非英格蘭,在12世紀格溫特戰場上首次發揮顯著作用。它能一箭射穿教堂的大門,使英國人嘆為觀止。從愛德華一世起,英格蘭每一個村莊都要為國家的弓箭手部隊做貢獻。根據法律規定,所有農夫每周日都要練習射箭。到了1346年,長弓的規格更加標準化,每個弓箭手攜帶24支箭,其餘箭支用手推車載運。一個弓箭手一分鐘內可以射出10至12支箭,真正做到「鋪天蓋地」;長弓射程超過150碼,在60碼內可以射穿鎧甲。倫敦塔內有一座生產弓箭的大型兵工廠,但略具諷 刺意味的是,許多制弓用的木材都是從吉耶納進口的。弓箭手還隨身攜帶一柄長劍、一柄鉤鐮、一把斧頭或一個木槌(一種裝有 5 英尺長柄的沉重木槌)。



弓箭手畫像

愛德華三世討伐蘇格蘭期間,騎射手首次亮相。他們攜帶一支長槍,日傭金6便士,這相當於一名手工業師傅的日薪。


愛德華三世非常重視弓箭手,他從柴郡挑選了 200 名騎射手組成親衛軍,親衛軍身穿綠色和白色的特殊制服。騎射手和重裝騎士一同構成了機動性最高的火力輸出和最強的防衛力量。不過,騎射手的數量雖不斷增長,但總是趕不上步兵弓箭手的人數。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為無法在馬上射擊,弓箭手在作戰時必須下馬。此外,還要著重強調的是,弓箭手本質上是防禦部隊,只有在合適的地形條件下,在面對敵軍的衝鋒時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



長弓

用來製作長弓的木材有很多種,最好的是紫杉木。弓身用樹榦或較粗的樹枝製成。粗糲的樹皮下面有一層白色的邊材,具有很強的抗拉能力。邊材內部是紅色的心材,抗壓縮能力強,能為弓提供強大動力。紫杉木同時具備這兩種木質的特性,成為制弓的最佳材料。制弓的工匠須順著木材的紋理,在心材外部留下一層約八分之一英寸厚的邊材。因此,不可避免的,用紫杉木製作的長弓曲度規格不一。


最左邊的示意圖是從樹榦上截下來的一段紫杉木;它右側一幅圖是經過粗加工的一段木材,外側留有一層薄薄的邊材。弓的兩臂逐漸變細,當弓被拉開時呈現一個流暢的弧形。好弓的兩臂尖端鑲有牛角,上面有刻痕,或稱「弧口」,便於綁上弓弦,有時候也在木頭上直接刻出凹槽。弓的長度從5英尺8英寸到6英尺4英寸不等。


箭支長約30英寸,箭頭有許多種形狀,普遍認為一種被稱為波金 的箭頭在戰場上最具殺傷力。這是一種呈四稜錐形、表面經過硬化處 理的鋼製箭頭,見示意圖。弓弦由麻繩製成,一端捻接成一個圈,另一端系在木鉤上。中間部分纏著線,保護繩子不被箭尾扣弦的凹槽和 拉弓的手指磨損。弓箭手用來拉弦的手上通常戴一隻皮革射擊手套。


典型的戰弓拉力約80至100磅。在箭射出的一瞬間,弓的兩臂向前擺動,弓弦所承受的反彈力可達400磅,所以長弓必須至少能夠承受600磅的最大拉力,才能保證其不會輕易斷裂。



「如雪一般的」箭矢


在此之前,在英格蘭疆域之外,長弓的殺傷力還不為人所知。法國人最喜歡的遠程武器是十字弓。這是一種複雜的器械,用牛角和筋腱強化弓的力量。發射之前,十字弓手要把腳放在弓前端的蹬板上,把弓弦掛在腰間皮帶的鉤子上,這就意味著他先要彎腰屈膝蹲下,然後站起身子拉動弓弦,直至弓弦連上扳機。十字弓有一個瞄準器,能發射方鏃箭一類較小較重的箭支。它的優勢在於射程遠、精度高、箭速快,劣勢則是器械自身較重(達20磅),射速較慢——一分鐘內最多射出 4 支箭。



十字弓


軍用十字弓流行於 14 世紀後半葉和15世紀。弓長30英寸,寬26英寸,重約 4.75磅。弓托由木頭製成,頂部覆蓋著一層鹿角。實際的弓體由多種材料製成,包括木頭、牛角和牛筋。弓前端有一個鋼製踏板,便於用腳蹬上去撐開弓弦,把皮帶和鉤爪拉回到發射器上。


圖中所示的弩箭是在戰場上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箭體約15英寸長,箭軸為木製,箭羽則是皮革、牛角或木頭。箭柄末端削成特殊形狀,可以插入發射螺栓的耳片中;前端鑲著一個鹿角製成的有溝槽的托。


除此之外,在1346年,愛德華似乎還擁有了槍炮。這在歷史學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愛德華在 1345 年的確曾下令製造100架「風琴炮」。風琴炮由許多小管子組成,架設在手推車上,有點像19世紀70年代的米特留雷斯槍。除了對 開炮者之外,這種武器幾乎沒什麼殺傷力,而且它還會製造大量的噪音、火焰和刺鼻的黑煙。



風琴炮


愛德華軍中還有很多輕裝步兵,他們的日傭金是 2 便士。 這些人充當偵察兵和散兵,他們來自威爾士、康沃爾,還有一 些是愛爾蘭「 輕步兵」,裝備短劍和標槍,「 一些兵痞帶著大刀步行作戰」。這類兵種的特長是在重裝騎士們的馬下穿行,用刀捅馬肚子。不過很多時候,他們只是負責割斷受傷敵兵的喉嚨。現代研究者發現,中世紀軍事供給的複雜程度要大大超過弗魯瓦薩爾對「偉大而光榮的戰爭功業」的描寫。大部分軍隊都依賴鄉村為生,但在大軍集結時,仍需設立補給倉庫。


軍糧包括煙熏或腌制的肉、魚乾、乳酪、麵粉、燕麥和豆類,以 及大量的麥芽啤酒。這些通常是由各郡治安官在全英格蘭範圍內徵收上來的,然後用馬車沿著泥濘崎嶇的道路、用駁船順河流,甚至強征商船沿海路運送到軍隊集結點。除此之外,還有燃料和軍火——包括攻城器械(石弩、石弓、拋石機和重型投石車)、兵器(尤其是弓木、箭頭和弓弦)、火藥和炮彈。在遠征中,軍隊還需要大量的馬匹。通常情況下,國王的巡佐強行「抓捕」運送軍隊和軍需品的船隻,連船上的水手也一併徵用,並強制卸下船上原有的貨物。徵用船隻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軍隊常常不得不在港口停留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出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人物 |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也談抗倭名將戚繼光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