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歪果仁總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國味
看過《生活大爆炸》的美劇迷們,一定記得Sheldon最愛吃的美食——左宗棠雞,他曾說過「左宗棠雞是國外最受歡迎的中國菜」。在中國觀眾看來,智商高達187的物理天才謝耳朵,竟然不懂中國味!這恐怕是人設要崩塌了。
或許,那些不願讓愛豆背鍋的粉絲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畢竟在美國,左宗棠雞可是一道風靡大街小巷的招牌中國菜!
無獨有偶,在美國廚房美食紀錄片《飲食文化》里,提到「XO醬是中餐的靈魂。」還有被美食界捧為「聖經」的《米其林指南》,曾說「世界上最好吃的川菜在新加坡,主廚是個日本人。」面對這些「啼笑皆非」的誤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歪果仁總是get不到真正的中國味?
歷史原因:中餐「走出去」的本土化改良
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大批華工湧入美國,中國菜和中餐館便發軔於此時。憑藉著中國人樂於迎合的態度和善於創新的思考,中餐館的菜品開始慢慢向融合的方向發展,由此孕育而生了蟹肉餛飩、酸甜咕嚕肉、西杏鴨等一批中西結合的產物,深受美國當地食客喜愛,並逐步融入美國社會的主流飲食文化。
到了70年代,隨著木耳、金針菇等中國獨有的烹飪食材進入美國,以前由於缺乏食材而無法烹制的菜式,也可以順利製作了。也就在此時,「左宗棠雞」通過改良和創新而發揚光大,成為美國中國餐館的熱門名菜!
從早期的華工到後來的移民,大多數華人在踏入美國的第一步都是為了生存,餐飲行業的「低門檻、低成本、大市場、高回報」自然成為很多人的選擇。而在發展過程中,中國菜的創新融合一方面推動著中餐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因為這種本土化的改良,造成了「老外」對中國味的差異認知。
文化原因:中國美食文化輸出匱乏
隨著近年來國際化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一提到全球美食,人們會想到日料的精緻、法餐的浪漫、德國菜的豪放,甚至美國快餐的便捷。但提到中餐,往往卻難有一個清晰而準確的形象定位。
其實,中餐不可不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莊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李白烹制的「太白鴨」,杜甫獨創的「五柳草魚」,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再到滿漢全席、八大菜系,中國歷史文化的演變更迭,始終離不開美食的傳承和發展。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