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起曾國藩,你的當下雜不雜?

比起曾國藩,你的當下雜不雜?

GIF

前幾天讀到柴靜寫的一篇文章,她在其中引用了曾國藩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往不戀。』柴靜說她認為最難做到的是既往不戀,我卻不這麼認為。

曾文正公的那句話原文是:『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以此讀《無妄》《中孚》《咸》三卦,蓋扞格者鮮矣。』

這段話是曾氏在讀《周易》時的讀書心得,有人說出自《曾國藩文集·處世金針·修身之要》,也有別的版本將之收錄在《求闕齋讀書錄》里。

以我淺見,我覺得最難做到的是『當時不雜』,或者如今普遍援引時所說之『當下不雜』。

每個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尚處心跳呼吸正常時,是最真實地活在眼下這一刻的。可有多少人做到了『當下不雜』?

恐怕很多人連這樣的意識都難以具備,更別說去思考和踐行了。

北島講『執著於理想,純粹於當下』,這不能不說是詩人心中思想領域的純凈花園,既抽象,又不能像科學發展觀那樣指導普羅大眾。

人間眾生,紅塵男女,通常憶往昔一臉的舊社會,看未來滿心的馬蜂窩——懊悔、憂愁、沮喪、驚懼,負面情緒多到促使人們壓根不敢提過去與將來,可是面對當下呢,更是想都不敢想,或者想也是白想,只好蒙頭走吧,到哪兒算哪兒。畢竟先幹活為了儘力吃一口飽飯。

埃克哈特·托利認為,人類那些無來由也擋不住的痛苦,其實絕大多數來自於當下。很多人都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當下,痛苦的根源由此而生。

可是,人們常常忽略一個事實:除了自身的病患或親友離去的痛苦是真實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價值觀帶給你的。當然一定是那些自然就產生的,非常真實且實質不良的價值觀。

比如虛榮,偽飾,譫妄,嫉妒,膨脹,等等。

人們是如此可憐,在不能擺脫的對世俗的趨近和追逐中。有多少人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或者,是表面上掌控著生活,實際卻是被生活帶著走。

想說的話語焉不詳,想做的事舉棋不定,想愛的人山海兩隔。

或者不及,或者太過,對自己應該做好的,應該追求的,應該把握的,缺乏恰到好處的喜歡,難以付諸最為可貴的堅持。靠僥倖的投機和偶然的運氣活著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還是再說說曾國藩。

身為一代鴻儒和晚清重臣的滌生公,對自身修養的不斷錘鍊、涵泳和精進,與販夫走卒們的心理建設要求,自然是霄壤之別。如此,曾氏方得古代萬千士子畢生都難以企及的最高榮譽——死後謚曰『文正』。

有一日讀到李鴻章在曾國藩去世後,寫給曾家兩位公子的弔唁文章。李中堂不光在此文中深切懷念與乃師的交往點滴,更是敬佩於曾公的為人處世。李鴻章晚年時更是與人反覆提及老師耳提面命於他的『至誠』二字。

曾國藩修己治人,莫不以『至誠』為最低與最高標準,其次輔以『有志、有識、有恆』,終其一生無一刻有懈怠,遂終成『千古第一完人』。

仔細想想,至誠貌似是說對人對事,而最根本最肇始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對自己至誠啊。不自欺,而後不欺人,這樣恐怕就是人生這場大遊戲里『當下不雜』這一大招的關鍵所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鯨藍書店 的精彩文章:

TAG:鯨藍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