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定遠人民反洋教鬥爭

定遠人民反洋教鬥爭

本文素材來源《武勝史略》一書

武勝縣史志辦公室 提供

萬隆洋教堂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俄、美四國分彆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外國傳教士不斷湧進四川。從19世紀60年代起到甲午戰爭前的30多年間,四川人民不斷開展了反對帝國主義教會的「反洋教」鬥爭。飽受教會之苦的四川民眾,自發起來反抗,搗毀教堂、驅逐教士、懲辦不法教民,成為「反洋教」鬥爭的主要形式。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法國傳教士到定遠縣興隆(現萬隆)、復興(現金牛)、中心鎮、沿口、烈面等地修建教堂或傳教點,收買教徒,進行傳教活動。這些傳教士和不法教民,依仗不平等條約,以傳教為名,強迫縣民入教,四處欺壓百姓,如不允從,就挾嫌誣陷,欺民霸市。全縣人民對此深惡痛絕。

復興場一唐姓農民不願入教,即誣良為盜,關進大牢,弄得傾家蕩產,妻離子散。興隆場龐三娃,土匪出生,平日為非作歹,入教後,氣焰更加囂張,常充當打手,欺壓善良,巧取豪奪非教百姓資財,最後購置田產,富甲一方。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足縣余棟巨等在龍水鎮起義,並在榮縣河包場活捉了法國教士華芳濟。隨即,起義軍分路出擊,號召人民起來「誓雪國恥」,隊伍發展到2萬餘人,震動了全川。在余棟臣領導的反洋教起義勝利消息鼓舞下,受洋教士迫害最深的興隆場農民鄒南山、雷德安等人聞風響應,他們集聚興隆場,揭竿而起,發布檄文,痛斥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傳教士的斑斑劣跡,揭露封建官紳「助紂為虐」,號召人民奮起驅逐外國傳教士。一批附近對外國傳教士胡作非為痛恨已極的群眾也紛紛從四方趕到,手持木棍刀杈,石頭瓦塊,一舉砸爛了興隆場天主教堂,最後放火將教堂焚毀。風聲所播,復興場、烈面群眾也行動起來燒毀了不法教民住宅數處。

河西反洋教鬥爭,很快得到全縣人民的擁護、支持。一時間,揭帖、告白遍貼城鄉。事件震驚了官府,定遠知縣羅錫璜忠實執行清政府處理教案「護教壓民」的鎮壓政策,與鄒南山等在今萬善鎮「殺人坳」遭遇,一場激戰,官兵潰敗,逃往縣城。羅錫璜十分驚恐,急令全縣城鄉戒嚴。鄒南山等獲勝後,轉戰今賽馬鎮曹家溝。羅錫璜再次調集重兵和河西各鄉鎮團勇圍攻阻擊,鄒南山等與官兵鄉勇鏖戰數日,終因寡不敵眾,被迫突圍分散,遠走他鄉隱蔽。鬥爭雖然受挫,但反帝愛國義舉,鼓舞著定遠人民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鬥爭繼續向前發展。

洋人教堂被燒毀後,定遠知縣委曲求全,強迫徵收縣民錢財,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興工重建興隆教堂。歷時3年始得完成,其規模較前更大。

相關內容鏈接

編輯:趙倩

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武勝 的精彩文章:

武勝這個地方僅39.1平方公里,卻分布著7處古代遺址

TAG:i武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