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近現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

近現代史要開始了~

全文字數:3289

閱讀時間:9分鐘

近代早期的歐洲

文藝復興

背景

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歐洲人文主義思想文化運動。表面上是歐洲思想界人士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反映。

文藝復興運動最先發生於義大利。

經濟:義大利北部、中部一些發達城市裡產生了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資本主義的產生為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物質基礎。

政治:義大利北部、中部一些發達城市裡,新興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建立城市共和國。為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適當寬鬆的政治環境。

文化:義大利為羅馬文化的中心和繼承者,保留了古羅馬文化。利用義大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航海貿易地位,直接或間接地吸收希臘文化。

內容

人文主義。其思想核心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

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個性,反對禁欲主義;提倡理性與科學,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三「性」一「中集」)

成就

文學

「文壇三傑」:但丁(代表作《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談》)。

歐洲各國:伊拉斯謨(德國,代表作《愚人頌》)、喬叟(英國,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法國,代表作《巨人傳》)、塞萬提斯(西班牙,代表作《唐吉坷德》)、莎士比亞(英國,代表作《仲夏夜之夢》《李爾王》等)。

藝術

「藝壇三傑」:達芬奇(代表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代表作《大衛》《摩西》,壁畫《創世紀》《末日審判》)、拉斐爾(代表作《西斯廷聖母》)。

政治思想

馬基雅維利(代表作《君主論》)、康帕內拉(代表作《太陽城》)。

博丹(法國,代表作《國家論》),托馬斯·莫爾(英國,代表作《烏托邦》)。

意義

利:經濟:人文主義發揚為追求現世幸福而奮鬥的樂觀進取精神,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世界。

政治:為近代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文化:文學、藝術作品列入藝術寶庫,為近代資產階級文化奠定了基礎。

科技: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為17、18及19世紀自然科學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宗改: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動搖了基督教封建神權統治的根基,推動宗教改革運動。

啟蒙:成為啟蒙運動思想政治理論的淵源。

弊:對教會抱有和解態度。留下來一些迷信落後思想。

新航路開闢

背景

歐洲人開闢通往美洲和印度商路的活動。

經濟:追求黃金和原有商路受阻。當時,貨幣需求量增加,而黃金成為主要支付手段。據《馬可·波羅行記》中東方黃金遍地的記載,激起人們對東方的嚮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原有商路,迫使另闢新航路。

政治:專制王權政府支持。

文化:基督教和文藝復興運動。傳播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推動歐洲人向海外發展。

條件:航海技術改進和地理知識進步。海上武器和戰術進步,地圓說理論。

西、葡最先。優越的地理位置;王權支持;宗教熱情;先進航海技術。

過程

開闢航路

迪亞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達好望角;

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

達伽馬越過好望角,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全球航行。

早期殖民

西:美洲:奴役土著居民;設立最高機構「印度等地事務委員會」。

葡:美洲:1500年到達巴西,巴西成為其屬地;

非洲:設立據點,進行欺騙性貿易;

亞洲:實行「炮艦政策」。

西、葡為瓜分殖民地設立分界線。1493年,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仲裁下,確立亞速爾、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線為分界線,稱為「教皇子午線」。以西一切土地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1494年,兩國又締結《托得西拉斯條約》,分界線向西移動270里格。暫時解決了西、葡衝突。

影響

利:將整個世界連成為一個整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商業革命。主要表現為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流通商品種類增多、商路貿易中心轉移。與美洲建立商業聯繫;商品大量出現在歐洲市場上;商路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價格革命。美洲金銀大量湧入歐洲市場,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加速階級分化,從而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使西歐從此超越其他地區和國家。

弊:給亞、非、美地區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致使西、葡之間,同荷、英、法殖民強國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市場展開了商業戰爭。

宗教改革

德國

背景

歐洲人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改革運動。

經濟:基督教教義同資產階級追求利潤的精神相對立。

政治:民族國家爭取獨立,反對外來干涉,反對教皇干涉本民族事務。

文化:文藝復興運動動搖了基督教神權統治根基,推動宗改運動發展。

宗教:天主教會存在種種弊端。

現狀:德國經濟分散、政治分裂,教會的黑暗封建統治引起各階級階層的強烈不滿。

導火線:教皇利奧十世派特使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過程

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始。反對因行稱義,提出「因信稱義」,即依據內心的信仰就可以直接同上帝獲得溝通,而無需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作中保。1524-1525年,在宗教改革活動家閔採爾的鼓動下,德國爆發了農民戰爭。1536年,宗教改革家加爾文發表《基督教原理》,進一步闡明「預定論」思想,在日內瓦建立政教合一神權共和國。1555年,路德派諸侯國同以皇帝為首的天主教諸侯國簽訂《奧格斯堡和約》,規定「教隨國定」原則,路德派新教得到正式承認。

馬丁·路德

加爾文

英國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頒布《至尊法案》,規定:國王為英國教會的唯一至高無上首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和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力,凡否認英王為最高首腦者,以叛國罪論處。建立英國國教,稱為「安立甘宗」,規定教義《三十九條信綱》。

16世紀中期,在英國國教內部進行了一次改革運動,即「清教運動」。主張清除英國教會內部殘存的天主教舊制和繁文縟節,提倡清潔簡樸的生活。清教運動發起者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在政治上前者主張君主立憲,後者主張民主共和。

瑞士

慈溫利的思想主張比馬丁·路德更為激進。明確否定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反對教皇兜售贖罪券,反對齋戒,反對教士獨身,反對禮敬聖像。在慈溫利的影響下,蘇黎世及其他幾個州進行了宗教改革,成為新教州。另外一些州堅持天主教信仰。雙方不斷發生衝突,導致1531年戰爭的爆發。慈溫利陣亡,瑞士從此分裂為新教州和舊教州。

法國

1562-1598年,信奉胡格諾教的以波旁家族為代表的南方貴族集團與信奉天主教的中北部吉斯貴族集團之間發生戰爭。加爾文教徒在法國稱為胡格諾教徒,稱為「胡格諾戰爭」。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同時給予胡格諾派新教以合法平等地位。

反宗改

特蘭托宗教會議:1545-1565年,天主教會代表為反對宗教改革運動在特蘭托舉行宗教會議。雖著手革除天主教會的種種弊端,但是在信仰問題上對新教各派寸步不讓,宣布所有新教為異端。

耶穌會:宗教組織。旨在反對宗教改革運動,重振天主教會,重振教皇權威,擴大天主教的影響。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三十年戰爭

背景

1618—1648年歐洲地區世俗專制政權之間爭奪權力和財富的戰爭。神聖羅馬帝國日漸衰微,帝國境內諸侯封建割據,主要分為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各國在宗教信仰的牽帶之下,形成兩大對立的集團:哈布斯堡集團和反哈布斯堡集團。雙方遂起大戰,這一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逐漸演變為全歐洲參與的一次大規模會戰。

過程

1618年布拉格發生的新教教徒起義事件成為三十年戰爭的開端。戰爭共分為四個階段,波西米亞階段(1618-1624)﹑丹麥階段(1625-1629)﹑瑞典階段(1630-1635)﹑法國—瑞典階段(1636-1648)。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合約》,三十年戰爭宣告結束。

影響

開創了以會議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開創了條約必須遵守和各國對違約國一方實行集體制裁的原則(「兩個開創」);

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確立了外交常駐代表機構的制度(「兩個確立」);

加強了世俗封建王權統治體制;

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統治體制的世界主權論(「一對對立」)。

歡迎關注,帶您一起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