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提爾皮茨的「風險艦隊」為何沒能贏過海軍力量分散的英國?

提爾皮茨的「風險艦隊」為何沒能贏過海軍力量分散的英國?

文|劉怡

19世紀80年代,無論是德國工商集團代表還是中產階級,他們都不再滿足於俾斯麥的歐洲均勢,他們非常渴望打破英國的海上優勢,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也在構想著自己的海上霸主藍圖,實幹的海軍大臣提爾皮茨針對德國進擊海洋的雄心提出了自己的「風險理論」和「風險艦隊」提案。

一名水手正在「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的15英寸主炮炮筒內,以展示該戰列艦主炮的威力。

大戰爆發其實是提爾皮茨最不願看到的情況——「風險艦隊」原本就不是為作戰創建的,當真正面臨與英國決一死戰的狀況時,德國可資借鑒的行動模式依然是馬漢的制海權理論,但這在缺乏數量優勢的情況下是沒有可行性的。北海方面的英國主戰部隊「大艦隊」擁有21艘無畏艦、8艘前無畏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在數量、火力、速度和航程上都超過只有13艘無畏艦、3艘戰列巡洋艦和20艘前無畏艦的德國公海艦隊。不僅如此,德國在戰略地理上的缺陷也終於徹底暴露——德國毗鄰的北海是被設得蘭群島和英吉利海峽從南北兩端封住的「窄海」,公海艦隊的3個主要基地赫爾戈蘭島、基爾港和羅斯托克還被日德蘭半島從中間隔開。不管德國海軍是以北海還是波羅的海為基地,只要它們企圖駛離本土、前往大西洋,就得航經英倫三島。而從英國南部港口出發的海峽艦隊可以輕易地封鎖多佛爾海峽,阻止德艦南行;駐紮在蘇格蘭極北斯卡帕灣的大艦隊主力則只須在北海遠端布置警戒線,就可以兵不血刃地使德國人永遠無法威脅到英國的全球交通線。

由於德國戰列艦在航速、續航力和火力方面都不及英國對手,倘若公海艦隊不顧航程限制、向北進擊斯卡帕灣,極有可能在開闊水面被優勢對手圍毆。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公海艦隊在先發制人實施伏擊、並取得若干戰術成果的情況下,依然被大艦隊主力兜捕並加以痛擊,只得縮回基爾港,繼續在北海坐井觀天。當時擔任公海艦隊第1戰列艦分隊首席參謀、戰後成為著名海軍戰略家的沃爾夫岡·魏格納譏諷說,「北海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是一個死海,赫爾戈蘭灣就是死海里的死角」。而德國海軍只能困在死海里等死。

1918年11月21日,公海艦隊殘存的5艘戰列巡洋艦、9艘無畏艦、1艘輕巡洋艦以及49艘驅逐艦垂頭喪氣地駛入蘇格蘭的福斯灣,向協約國艦隊投降。7個月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斯卡帕灣打開通海閥,安靜地傾覆在淺灘上。誠如丘吉爾所言,在20世紀初的歐洲,一支強大的戰列艦對英國而言是生命所系,對德國卻只是奢侈品。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輕狂地將國家命運繫於一件奢侈品,最終招致了始料未及的後果。「提爾皮茨敲進他那些軍艦的每一顆鉚釘,都在促使不列顛帝國每一行業、每一地域那成千上萬最有能量的人在看法上統一起來。基爾和威廉港鏗鏘作響的鐵鎚打造出的竟是將來抵抗德國的國家聯盟,德國最終也將被這個聯盟所顛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列艦上的火控:測距機的發展讓交戰距離延伸到多遠?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