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電影為什麼能超越年齡的限制跨越時空被大家喜愛?
我從一線城市回歸二線城市的大本營,各方面的落差讓人有些浮躁和不知所措,宅在家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不想看那些沉重的東西,只想放鬆放鬆,第一想法就是宮崎駿的電影。他的電影看了很多遍,溫習了又溫習卻從來都不會累。為什麼他的電影讓大家欲罷不能,為什麼他的電影能超越年齡的限制,當你初中時、高中時、大學時、工作時依舊喜歡他的電影?
我想是宮崎駿創作的一部部動畫創造了一個虛擬的大家所嚮往的世界,這個世界也有好人和壞人。讓我們沉浸在他所創造的時空中,感同身受產生最真實的共情。宮崎駿的電影總有一點能打動你的內心,在現實的世界被我們遺棄的勇氣、與殘酷現實奮勇拼搏的靈魂等等……雖然是宮崎駿的電影是以動畫的形式呈現,有最魔幻的世界構架,也有最親切最真實的人物本性人物角色,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輕易的俘獲我們的心。
如今在很多西方國家,有觀點就是動畫只是給孩子們看的,成人觀看動畫就會被大家認為是幼稚,他們製作的動畫面向的對象就是兒童,經常有意的去避開真人電影中出現的火燒爆炸等刺激性的場景。但宮崎駿的動畫不一樣,他更注重的是人物錯綜複雜的感情細節,他筆下的「卡通人物」或許只有很少的言語(《龍貓》里的那隻龍貓、《千與千尋》里的無臉男、《哈爾的移動城堡》里的稻草人……),他們也沒有絢麗的外表,但卻讓大家記住並喜愛,是因為刻畫的細節和微笑的內心變化。宮崎駿的電影從來不是讓影片去適應兒童,而是讓各個年齡層次的人都能更好的去了解人類。能
宮崎駿說故事的核心必須要有現實意義,而人性則是他電影的共通點。拋開神鬼傳說這類極具國家風俗特色文化的魔幻的元素,人性的一面應該被時時刻刻放在第一位的。他的關注點在人的本性上,即使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都能夠理解他所表達的東西,並深深的愛上他的電影。
因此,宮崎駿的電影被各不同年齡階段,各不同國家的人所喜愛,產生共鳴。
以下為宮崎駿電影清單,接下來我會一一溫習並與大家進行探討。你看了那些?而又更喜歡哪個呢?
1983年 《風之谷》
1986年 《天空之城》
1988年 《龍貓》 《再見螢火蟲》
1989年 《魔女宅急便》
1991年 《歲月的童話》
1992年 《紅豬》
1993年 《聽到浪濤》
1994年 《百變狸貓》 《On your mark》(音樂電影)
1995年 《側耳傾聽》
1997年 《幽靈公主》
1999年 《鄰居的山田君》
2001年 《千與千尋》
2002年 《貓的報恩》
2004年 《哈爾的移動城堡》
2008年 《懸崖上的金魚姬》
2010年 《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2013年 《起風了》

TAG:宮崎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