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髡殘、內經圖與類比法——道家圖像與技術哲學演講稿

髡殘、內經圖與類比法——道家圖像與技術哲學演講稿

這是2017年9月,在歌德學院《土地、導靈、科學與政治——關於後人類主義和新唯物主義》討論會上的演講,後來又在關山月美術館和四川美院演講過,作為一個將科學、藝術與傳統聯繫起來進行圖像分析的起點,將延展出一系列以不同圖像作為切入點的更多方面的研究。

一、

認知的擴展

作為批判性教育的策展項目,從12年開始,我組織了由空間站和果殼網主辦的「第八日——藝術家的訪問科學家實驗室」計劃。在4年的時間,組織藝術家們去北大、清華、中科院的不同科學家實驗室訪問,每次進行相關科學家進行3、4場的演講,接觸了20多個學科。17年10月策划了微軟人工智慧部門合作藝術項目《造圖計劃》。11月在西安美院做了為期5天的《道教圖像與技術哲學》的研究生工作坊。通過對未知的探索,原本局限在藝術領域的思考擴展到不同的知識體系,擴充了認知領域,也打開了一個更具可能性的領域。

《第八日第三季數學:抽象的藝術》活動宣傳海報

如何把這些知識的碎片結構化系統化?法國的技術哲學,會把源頭追溯到希臘神話中去。比如拉圖爾所推崇的「蓋亞假說」,把地球比喻成一個自我調節的有生命的超級有機體。生命體與自然環境,包括大氣、海洋、極地冰蓋以及腳下的岩石之間的能量存在著複雜連貫的相互作用。如果追朔中國古代的歷史技術哲學理論的源頭,會遇到道家理論,是一種原始科學的教義。從伏羲八卦,到商代天文曆法,中國古代認為整個宇宙和人之間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關係,天被神性化,代表自然運行的規律,也可以說是一種類似自然科學對客觀性的尊重。儒家更多是關於社會倫理和社會制度的規範。道家學說更多是關於宇宙論、天地人三才的關係、身心關係、美學與技術的學說。李約瑟在《中華科技文明史》中,天文、地理、文字、化學、醫藥等方面都涉及到以自然規律為主體的道家學說。當我們已經獲得了一個打開不同學科的知識視野,如何重新面對歷史中最熱愛製造圖像的道家遺產?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不是簡單地把科技成果挪用到藝術作品中,而是用新的知識系統去打開圖像背後的未知世界,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拉圖爾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把科學家的實驗室當成人類學的研究對象進行觀察,提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科學」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科學研究本身也是由一系列的日常信仰和文化傳統構成,是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實踐。科學不是一個絕對化的真理,是在人類的文化發展和歷史文明階段不斷地被建構出來的,與那個時間段的人的認知水平,世界觀、宇宙觀等一系列認知方法有聯繫。科學也是一種文化。比如天文學裡,曾經顛覆「地心說」的哥白尼「日心說」早已被宇宙「膜」的理論所替換。真理和謬誤總是隨著認知範圍的擴大而不斷轉變,一切我們認為堅固可信的知識,依然可能成為認知過程中的局部理論。

在漫長的時間之河存留下來的古代文獻,經過被不同政權、文化、信仰、遷徙、戰亂的時空阻隔之後,只留下表面顯現的圖像空殼,如同一個個切片,是召喚曾經存留過的思想的證據,是另一個時空中,曾經真實存在過的人類集體性的對世界的認知和解讀。在引力波記錄頻繁,基因剪刀的使用,上帝粒子現身,人工智慧阿拉法狗碾壓圍棋的今天,自然宇宙的神秘之處正在被一點一點的揭示。不斷出現在全球化社交媒體中的知識混合,也使我們對自我和身處的世界產生了重新認知的角度。我們依然身處在一個漸進式認識世界的過程之中。

《造圖計劃》人工智慧藝術項目活動宣傳海報

在Lly Prigogine和IsabelleStengers的《從混沌到有序》中,則總結了三百年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把科學的演進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指出應當把動力學與熱力學、物理學和生物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西方文化傳統與中國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在一個更高的基礎上建立人與自然的新的聯盟,形成一種新的科學觀和自然觀。

藝術史上的種種圖像,都可以作為一個特定的歷史、地域、宗教、技術水平的證明,一種思潮和觀念的外現。我們不再單純地關注一種風格和技法的演化了,圖像變成了一系列觀念的集合體。圖像和圖像認知的歷史,也是創作者和閱讀者在不同時空中進行的多種認知體系的討論。可看的繪畫變成了可讀的圖像。在穿越各個學科研究領域的基礎上,我對藝術的認知也早已去除傳統和當代的間隔,那麼先回到一些原點和基礎問題,中國古代是如何認識自然的?如何處理主體和客觀自然的關係?東西方曾經有著怎樣不同的觀念上的區分?讓我們開啟在圖像之中進行的另一種知識探險的旅程。

二、

髡殘與內經圖

山水畫是中國捲軸畫的主流歷史。如何把山水圖像還原到一個認知論的框架背景?這是我的一個切入點。17年6月在故宮裡的清末四僧展覽觸發了這一路徑。清初四僧髡殘作為一位明末清初的畫僧,曾經拒絕了曹洞宗的衣缽,是以佛法參悟而著名的高僧。曹洞宗主要觀點是闡釋「真如」與現象世界的關係,萬事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回互」與「不回互」的關係。「回互」指萬事萬物互相融會貫通,雖然萬物的界限脈落分明,但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涉入,不區別彼此。「不回互」是說萬物各有自己的位次,各住本位而不雜亂。曹洞宗最主要是默默地實修坐禪,認為只要打坐,就能離五欲、除五蓋,便是和佛祖相見,不用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這些實操性的坐禪經驗,和曹洞宗的對萬物之間關係的理解,皆是髡殘的思想基礎。《壇經》認為:「世人性凈,猶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已經明確的出現了將日月浮雲,比喻為心性和智慧的說法。重視《易經》和易學的曹洞宗,在清代被描述為「曹洞家風,君臣道合;正偏相資,鳥道玄途,金針玉線,內外回互;理事混融,不立一法。」曹洞宗充滿了重視六爻,易經基礎的思想氣質。明清時期,佛道在修鍊上相通,三教融合傾向明顯,很多和尚也煉製內丹。髡殘在題跋中署名「殘道人」、「忍辱道人」、「電住道人」,可見其佛道兼修的日常實踐,跟道家修鍊的內丹術有很大的關係。

內經圖(左)、髡殘《層巒疊嶂圖》(右)

《內經圖》是道家內丹術的氣脈心法秘圖,源於《黃庭內景經》,用山水畫的形式將人體內在解剖的五臟六腑與任督二脈關聯,設計為山水亭台和諧的小周天,是千年不外傳的秘要圖示。《內經圖》代表了道家靜養功思想和技術的真諦,其廋辭、謎詞、隱語在圖示與論述上大量出現,表現了修性固命,天人感應的內功觀點。內丹功法始於先秦,《內經圖》中間經過數個版本的變更,目前看到的成型於明末清初年間。光緒十三年在慈禧太后的大太監劉素雲在霍山派宮觀「高松山齋」發現,並公佈於世,至今木刻版還在北京白雲觀的牆上。

在《內經圖》里,人身體的內在結構比喻成了一組自然的山水,配合畫面充滿隱喻的詩句,將功法的重要竅穴與機要用圖像直觀化。畫面中,把腎的精氣部分比喻成水,腎主陰屬水。中間春柳是肝主木,心神的兒童主火,織女屬金代表肺,心田屬土需要調和靜止,是五行對應的觀念。氣脈沿著代表脊椎的山路逆流而上,匯聚到上大下小的九峰山既泥丸宮處。十二樓台的寶塔是咽喉,三個穴位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都被畫成小的城門,分別表示為長強穴、神道穴和風府穴。氣脈突破了這三個關口一直來到頭頂,然後通過舌頭把任督二脈連接,完成小周天循環。對應著存想下丹田、呼吸元氣、漱咽津液等修鍊法門,實現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過程。內丹修鍊就是要通過水火激蕩,排除意識,進入潛意識,激活元神,性命雙修,調心養性。煉丹者想像身體為丹爐,以精氣神為葯,調理吐納,起火通明,將三屍九蟲驅除體外,而將元神聚集在頭頂的泥丸宮內。

髡殘《雲洞流泉圖軸》、《禪機話趣圖》和《蒼山結茅圖軸》(從左至右)

髡殘想必對這些隱喻的所指心知肚明,他使用了擅長的筆墨功夫,在一系列的山水畫中,反覆重複著這一過程,印證著內功心法的體悟。他的所有圖式都如出一轍,畫面底部是一片大水,代表脊椎一條蜿蜒不絕的連貫的山路,頂上是複雜的上寬下窄的九連山峰,總體上是一個昆崙山孤峰的形象,山頭裡流出的溪水就是口舌處寶貴的津液。每一張圖像雖然略有出入,有的作品中間咽喉處有十二層寶塔,或是一組建築,脊椎或向左,或向右,但幾乎符合內經圖所有的說法和定位。故宮展出的《層岩疊壑圖》中,三關的位置準確的畫了亭子和建築,山腰處的山洞裡中畫一個正在坐禪的和尚,下面流出小瀑布拐成了一個反常的暗示八卦的S形符號。作品中明顯的充滿了仙道的內丹打坐的隱喻性圖像的標誌。髡殘一反視覺元素主導的抽象審美,卻充滿了圖像的象徵和隱喻。由於內丹修鍊的秘而不傳的知識體系,使髡殘的山水畫超越了那個時代,如同馬格里特一般,在畫面上暗藏了無數的啞謎,成為了一個晦澀曲折的圖像隱喻性的大師。

二、

拓撲的神聖山水

這種關於山水畫比喻身體的觀念,並非髡殘創立,而是古而有之。據唐代論著《廣弘明集》轉記道教說法,形容老子創世的身體化為天地萬物:「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頭為崑山,發為星宿,骨為龍,肉為狩,腸為蛇,腹為海,指為五嶽,毛為草木,心為華蓋,乃至兩腎,合為真要父母。」

更為直接對應的是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寫到「石者,天地之骨」,「水者,天地之血」。「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采。」郭熙的《早春圖》以巨大的S型扭曲山脈,氣脈連通,雖然沒有三關亭台這樣的標誌性的點睛之筆,但從布置構圖上亦可以看做是早期《內經圖》版本的再現,台灣學者黃士珊在《寫真之形》中曾經對郭熙的人體山水進行過剖析。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則更像是同樣題材的另外一個變體,南宋的《體相陰陽升降圖》,身體成為一片巨大直立的山形,氣脈運行於其上。

郭熙《早春圖》

宋元以前和少部分明代的山水畫,反覆的描述這樣一個題材,從人間雞犬相聞的茅草房景色,通過隱藏的山洞或陡峭的三關,達到雲端山頂上飛檐翹角的瓊樓玉宇中去,這是一個神聖化的超自然之旅。古人的青綠山水和界畫的樓台山水,幾乎無一例外是對仙界的描述。山間層岩疊嶂,樓台斗拱華麗,十字重檐廡殿頂和歇山頂,都是廟宇宮殿的象徵,標誌著主殿是神仙居所的神聖空間。勾勒渲染的雲氣遮掩著青碧的仙山,日出照耀的祥雲彩霽,迎風飄動的降神的經幡,成組出現的細微仙鶴,甚至有騎著鳳凰的仙人直接在空中神顯,隱藏在頂峰之下危崖之上的四方形的道壇,這些都是典型的神聖空間的標誌性圖像。穿過桃花和竹林,進入山洞,展現仙境的經常是蒼松翠柏,松樹是長青之樹,標誌著一個恆久不變的時空。如同陶淵明《桃花源記》裡面描述的,這是天上一日地上十年的天人居所。寬廣的水域阻隔的三座不相連的山峰,則被歸為海上三山,方丈、蓬萊、瀛台,比如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既是此類。

范寬《溪山行旅圖》(左)、李成《晴巒蕭寺圖》(右)

《體相陰陽升降圖》

點景人物皆是在山水間處於艱難尋旅的過渡空間,在荒山陡崖或者瀑布洞口便出尋找時空開口,在不知進與退的橋之上徘徊,在時間軌跡和心性之途中顛簸於命運的旅人。山洞如同一個宇宙的蟲洞,將不同屬性的世界相連。結合《內經圖》,除了外在長生不老的仙境圖像的題材,山水又是一個通過孔洞所連接的,可以通過坎坷磨難的靜心秉神冥想內觀而進入的心性空間,內外翻轉,可以得以進入的神聖空間。裡面既是外面,外面也是裡面。山水又成為一個以人為內,以自然為外的「克萊因瓶」,是一個具有收斂、連通和連續功能的拓撲空間。

宗炳《畫山水序》是中國山水畫第一篇論著,用文字描述了這種拓撲經驗:「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

「且夫昆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

「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

北宋時期盛興不衰山水畫尺幅巨大,描繪繁複,耗時漫長,也必然掛在正廳高堂的大宅主牆之上,這在目前的古宅結構中都是神像的位置。在中國早期的道教體系裡面並不是神像崇拜為主,道教壇場的儀軌也依然以博山爐作為禮拜中心,假山石在庭院中也曾經起到降神的功能,至今帶有孔洞的太湖石依然出現在案頭和園林,只是其中的觀念早已湮沒在歷史洪流之中。具有空間拓撲屬性的山水畫無疑是一個代表了天人合一宇宙觀的標誌,曾經具有神仙信仰和神聖性圖騰的功能的存在。

博山爐

《莊子齊物論》中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六合」被潘雨廷在《易老與養生》中解釋為三維空間的正立方體,「之內」是三維,「之外」就是多維空間。《莊子大宗師》中孔子說:「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游於六合之外,就是「游乎天地一氣」。道家追求的是無限的時間和空間,長生就是無限的時間,仙境就是無限的空間,這一切只有通過打坐冥想使意識進入到高維狀態得以體驗。與其說是升仙,不如說是進入潛意識狀態,將心神從外在的三維世界升至高維空間,以神遊的方式獲得時空的無限性。如果長、寬、高是丈量三維空間的坐標軸,那麼可以把人的意識想像為第四個坐標的端點,在不斷的游移和因緣際合之間,延展和轉換空間。可以說人的意識,便是古人苦苦尋覓的高維時空的開口,就在人身體的內部獲得廣大的與宇宙相合的無限性。《內經圖》則是道家性命雙修,打開時空洞口鑰匙的秘傳方法,這一切則以山水畫的形式來進行圖像的隱喻。

四維空間坐標軸

四維空間示意圖

五維空間示意圖

三、

陽五行說與類比法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

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

「天人合一」的神學思想,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納入到陰陽五行系統中來進行分類和闡釋。宇宙模型可以理解為《周易繫辭上》所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無極圖》中陰陽五行和八卦進行空間上和動態上的相對應,延展於萬事萬物,互相套嵌,形成一個整體。潘雨廷認為「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對應四維——八胞腔內一切時空事件」。「納甲法」用月亮蝕相將十二時辰和天乾的時間屬性也對應其中。這是一個時空一體化,由內及外,互相翻轉,連續運動轉化的拓撲式的宇宙結構關係。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對應著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種神獸,同時又代表了天象運轉的方位二十八星宿的組群,建立了從天文到地理的統一,而人處在天與地的中心。五行對應著人的身體不同的內臟器官和能量氣脈運行,也對應著不同的動物、植物、礦物、時辰、節氣,以及風水。這套來自三千年前的具備天干地支、四方四時、五行六爻的數字卦,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河圖洛書,以及時空認識的消息旁通、貞悔反覆、參伍錯綜等內容,層層疊加形成天地人三才的整體結構流傳至今,最普遍的應用是中醫系統、數學幾何、象形文字和計算機演算法。

陳摶《無極圖》

五行說用來描述不同系統互相運動的關係,用其內在性質而形成的相生相剋的轉化關係。如同計算機演算法中,儲存器中每一個字應該如何理解,也完全取決於這個字在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類比法」使一切建立起了一種緊密聯接的觀點。這來用解釋日常生活的觀察和認識的積累,也用於建構一整套龐大的政治統治的象徵體系。宇宙之間的天體運行,自然氣候的偶然事件,與國家政治的治亂,人的社會倫理道德,也建構起一套對應性的解釋關係。

如果用數學的方法來理解,中國人的陰陽五行八卦,非常像一個莫比烏斯圓環,一個自我循環,沒有起始結尾,沒有反正、沒有里外的無限循環的環,也是一個拓撲學的系統。拓撲學研究幾何圖形在連續改變形狀時還能保持不變的一些特性,只考慮對象之間的位置關係而不考慮它們的距離和大小。拉康也用拓撲學來建構人的精神分析結構,主體從他處接受自己的信息,每個詞項都已在其他詞項的結構關係中得到預示;反過來,每個詞項又都通過其回溯作用來確定其他詞項的意義,是一個無意識迴路的循環。陳摶的《無極圖》被解釋為內丹修鍊的方法,八卦經常拿來占卜外在的變化,陰和陽就是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所使用1和0,陰和陽之間的變化,隱喻人身體內部的運行結構,人一生裡面的人生境遇,社會歷史和天體的運行等等,用64卦的卦象的符號作為表徵,不斷在循環軌道中上下內外連續、翻轉、延伸。《周易繫辭上》說:「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蓍、卦、爻兩千年以來變化的象數,一切又反身以得於五臟六腑及血氣運行。

莫比烏斯圓環

人工智慧的理論科學家侯世達通過編寫可以自己思考的程序來探索人類思考的方式。他假設人腦是一個非比尋常的軟體,通過不斷的測量了解自己的思維機制,而來製造懂得思考的機器,曾寫過《GEB》和《流動性概念和創造性類比:思維基本機制的電腦模式》。他認為「你的思維無時無刻不在試著將你所處的新情境和你曾經遇到過的其他情況作比較,也即在更高的抽象層面上理解新的情境;這涉及剔除無關和多餘的細節,分離出真正重要的東西。」「我相信思考牽涉到找出情境的本質,這一理念與類比是認知的核心這一觀點密切相關。基本上講,這一觀點認為當我們忽略表象,找到了新舊兩種情境共有的深層核心本質,而將新的情境視為與之前的某個情境(或某一類情境)一樣時,就產生了類比。」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給「ABC」與「IIJJKK」貼上人工智慧的識別的重複性標籤和連續性標籤,當條件「ABC」變為「ABD」的時候,人工智慧可以通過連續性標籤自動生成「IIJJLL」。符號之間更為深層的聯繫和抽象性的關係,成為了人腦潛意識的自動聯想的本質。這種並非表面上科目綱屬的直接的分類,而是尋找內在深層的性質上的相同的思維方式,與陰陽五行八卦說所形成的普遍聯繫互相轉變的宇宙觀有很強的對應之處,任何一個現象都可以理解為在時空結構里的一個嵌入式的關係。

20世紀40年代開始,隨著數理邏輯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出現了以認知計算-表徵為特徵的計算。為了跨越人機之間智能差距的鴻溝,對於人的心智和認知科學的思考,成為了人工智慧研究的顯學。其間接的哲學來源主要是畢達哥拉斯的「數」,柏拉圖主義的「理念說」和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直接的這些來源主要是笛卡爾的「身心二分法」,霍布斯的「推理及計算」,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和早期的分析哲學和邏輯經驗主義思想。這些都忽視了認知的主體大腦、身體與環境之間在認知和智能活動中的作用,被稱為非涉身認知和計算-表徵觀。涉身性概念指出,認知是涉身的,認知源於身體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人的心智並不是局限於頭腦之中,而是根植於整個有機體及有機體所處的環境之中,依賴於神經元層面與其更下層的處理過程和結構關係,是大腦、身體與環境整合交織而成的複雜系統的活動過程,是在過程中不斷的激活、選擇、競爭和重組中形成的自組織織巨系統。從80年代開始的第二代的認知科學轉向,主要包含了「涉身認知」、「情境認知」和「嵌入性認知」。涉身性強調了大腦、身體、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一種相互觸發的因緣際會,認為人類與其所處的外在環境及環境中的外在物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種動態耦合的系統。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代數拓撲」的數學模型,確定軟體建立的虛擬大腦中的幾何結構位置。為了測試該模型,研究人員在真實大腦組織上進行實驗。

2015年藍腦計劃發表了首個大腦皮層的數字拷貝,研究人員首次利用代數拓撲的方式研究神經科學,揭示了大腦網路中具有多維幾何結構的空間和宇宙,每個神經元以特定的方式與其他神經元連接,產生幾何對象。當研究者對虛擬腦部組織施加刺激,會由越來越多的高維度的神經元簇臨時組合起來,包圍著高維空洞,即高維腔。大腦對刺激是通過建立然後抹除多維積木塔的方式做出反應,類似於沙子具象化,然後瓦解的多維沙塔。實驗室通過了多次測試,發現這種高維的腦部結構絕不會是偶然產生。那麼沿著《內經圖》圖示,將元神匯聚於腦部的泥丸宮而獲得的無限時空,並用八卦和64卦變爻等形式進行數理的衍化,來自兩千年經驗的身心訓練的技術,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特異的試圖接近真相的符號系統。

克萊因瓶

我們回到古老的髡殘和《內經圖》帶給我們的圖像隱喻,一切都隱藏在我們日用而不知的秘密之內。克萊因瓶是一個在四維空間中才可能真正表現出來的曲面,是一個不定向的拓撲空間,可以簡單描述為一個瓶子的開口和底部的洞互相連接,沒有內部和外部的分別。如果把它投影在二維平面上,恰好就是八卦的陰陽魚,陰和陽黑和白,從裡到外不斷地翻轉,循環,如同一個四維圖形在二維上的投影。從髡殘的看似平常套路的山水畫,內經圖,到類比法,如果說這些圖像從一開始就從高維的數理結構去理解人的身心與宇宙時空之間的關係,那麼在彌合各個學科和古今中外之間壁壘之後,我們是否可以重新破譯和認識那些在歷史垃圾堆里保留在圖像內部的知識經驗的體系?

(文/付曉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神童天師張繼先(一)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