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下一位家庭成員,或許就是機器人

你的下一位家庭成員,或許就是機器人

能做家務,能照顧人,甚至能與人類進行交流的機器人,也許會成為你未來的家人。圖/視覺中國

文/馮嘉安

未來,機器人將成為家庭新成員。它能做家務,能照顧人,甚至能與人類進行交流。

2017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在「未來投資計劃會議」上授予「女性」類人機器人索菲亞公民身份,「她」成為世界上首獲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被問及「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時反問道:「你是怎麼知道你是人類的?」「她」的反問,讓人類陷入深深的沉思。

柯潔輸給AlphaGo,有人評論道:「人類下圍棋輸給AlphaGo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哪一天AlphaGo說『今天我沒心情,不下了』。」具備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機器人已經從實驗室走向日常應用,進入每個人的生活。如果未來繼人工智慧之後,還能發展「人工情感」(Artificial Emotion),人類也許還得幫助機器人排解心理情緒問題。

2017年5月23日,柯潔首戰不敵AlphaGo。圖/ytsports

從前,一個伴侶、兩個孩子、一隻貓、一隻狗,就是一個家庭。未來,機器人將成為家庭新成員。它能做家務,能照顧人,甚至能與人類進行交流。

讓索菲亞這樣的「機械姬」成為家庭一員、每天跟AlphaGo下棋還言之尚早,至少,掃地機器人已經進入尋常家庭。「蠢萌」的掃地機器人除了會掃地,還會調戲家裡的寵物。貓和狗看到這個會動的傢伙,也許並沒有意識到它並不是動物。而被黑客攻破的掃地機器人,會成為行走的監視器,家裡的每個角落在它的攝像頭下一覽無遺。它已經成為埋伏在我們生活里的「戲精」。

法國藍蛙機器人公司開發的Buddy,能提供從早上叫人起床、開燈,到事件提醒、接打電話、給小孩講睡前故事等服務。圖/知乎

人類總是帶著矛盾的心態,把機器人請進自己的世界:既想開發超級智能的計算機大腦與自己博弈,又怕成為輸家;既想讓機器人成為家庭一員,又怕它反過來入侵生活。至於家門外日漸常見的機器人,人類同樣矛盾:既希望機器人能提高效率,又擔心它們會奪了自己的飯碗。

物流企業在分揀環節開始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很多快遞公司的分揀機器人可以處理5公斤以下的小件包裹,集掃碼、稱重、分揀等功能於一身,能夠實現快遞單信息識別,選擇最優投遞路線,每次掃碼時間在1秒以內,運行速度可達3米/秒,每小時可完成18000件分揀。晚上工人下班,它們還可以繼續工作。

2015年8月25日,在日本野田的一處倉庫,機器人展示取貨裝貨技能。圖/新華網

未來,在物流最後一公里的配送環節,可能也會由機器人來實現。「餓了么」CEO張旭豪認為,未來物流的終極戰略目標是無人配送,極大地解放人力,實現手段是利用無人機。京東則正在研製快遞機器人。「快遞小哥」這個職業將被海陸空各個方向撲面而來的快遞配送機器人取代。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員、世界級人工智慧專家維威克·沃德瓦有一個判斷:「你的工作將在20年內不復存在:到2036年,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將『淘汰』所有人類工人。」有人覺得這是大勢所趨,有人覺得這是危言聳聽,其實馬克思早就說過,「蒸汽機一開始就是人力的對頭」,機器人也如此。

第一財經發布「數據技術稿王」。圖/第一財經

機器人不僅能做送外賣等簡單勞動,還能做寫稿這樣的複雜勞動。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中國地震台網」公眾號發布了一則由寫稿機器人用時25秒自動編寫的消息,介紹了速報參數、震中地形、人口熱力、周邊村鎮、歷史地震等大眾關注的內容。

25秒,人類寫作者還在斟酌行文的用詞、語法,甚至還寫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然而機器人已經寫出了一篇信息量巨大的稿件。當然,它寫下的是信息,字裡行間沒有流露情感和創造力——這是人類獨有的。未來,只有從事越來越複雜的勞動,才不至於被機器人搶走飯碗。

機器人在25秒內完成的《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速報,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等8項內容。圖/央視網

市場研究機構IDC FutureScapes總結了機器人行業的十大趨勢,最後一條是:「到2021年,消費類機器人市場將翻一番,下一代基於AI的機器人將減少對物理性任務的關注,而更多地參與家庭成員的教學和互動,並開始走進家庭,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表示:「就人工智慧而言,我們需要在管制上更具前瞻性,而不是消極應對。等到我們制定人工智慧管理規定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人工智慧是關係人類文明存亡的最大威脅,這是汽車事故、飛機墜毀、濫用藥物或劣質食品都比不了的威脅。」

電影《機器人總動員》,講述了地球上的清掃型機器人瓦力偶遇並愛上了機器人伊娃後,追隨她進入太空歷險的一系列故事。圖/leiphone

斯蒂芬·霍金也在2017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指出:「人工智慧的成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人工智慧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

未來的機器人會更明顯地從機器變為「人」,代替體力勞動不是它們主要的價值,思考能力才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從來都不是因為身體強壯才與別的動物區別開來,而是因為有強大的大腦。這種相似性,讓人類不禁恐懼這種自己創造又和自己類似的「物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所有熊孩子,背後都有不懂禮的父母師長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