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一樣的香港馬拉松

不一樣的香港馬拉松

距離香港馬拉松已經過去三十幾個小時,

清晨奔跑的畫面像風一樣,

還一直在腦子裡不斷迴旋。

我雖然住在尖沙咀的起點附近,

但當天凌晨四點多就起來開始準備了。

前一天,領完參賽包後,

幾個朋友一起上了太平山頂一覽香港全景。

一天下來腳的酸痛感很明顯,

經過一夜的休養,

第二天早上起來已經恢復了九成。

香港馬拉松,

是我首次參加大陸以外的馬拉松比賽,

抱著挑戰和體驗的心態進入賽場。

實在地品嘗到了亞洲第一虐賽道的滋味,

港馬的甜蜜和苦澀,你只有跑了才知道。

賽前:靜、冷、序。

港馬起點和內地比賽第一點不同的是,

港馬出發得比較早,

挑戰組選手六點十分就已經發槍起跑了。

那時的天沒亮,只有路邊的燈光陪伴。

選手們在人群里默默奔跑,

沒有觀眾,也不需要觀眾。

彷彿自己平時訓練一樣,

在自己的呼吸聲和跑友們的腳步聲中前進。

沒有領導的發言也略感「另類」,

雖然特區行政長官和警務處長等其他領導均到達了現場。

但是僅僅由主持人簡單介紹不同組別的嘉賓,

通過一男一女主持人來調動現場氣氛,

然後就是主持人同選手一起二十秒的倒數,

預備,起跑。

簡單、活躍,也沒有絲毫的啰嗦,

我想是怕打擾香港清晨的寧靜吧。

起跑區最後一點不同是,

選手進入賽場無需經過安檢,

包括行李和運動員均可自由出入。

你只需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包車,

存包排便後,獨自開始熱身準備。

根據相應的分組時間進入起跑區,

然後努力奔跑就行了。

相對於大陸馬拉松賽場的逢包必檢,

液體必收確實有所不同。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起跑太早了,

且起點附近不設停車場,

周圍幾個街區也已經封閉了,

不管是家屬還是觀眾,

起這麼早來看一群瘋狂的人跑步確實蠻無趣的,所以,主委會也不擔心閑雜人等入場的困擾。

賽道:小、陡、窄。

香港的街道基本上都是兩車道,

最多四車道。

從起跑區到整個終點的的賽道,

寬大的路少之又少,

我以為跑過前面五公里會變得寬敞的固有印象,第一次被打破了。

儘管組委會已經實行了分組發令起跑,

賽道上依然是人滿為患,

除了參賽者多的原因之外,

主要就是賽道比較窄,

很多賽段還把僅有的兩車道變成折返路線,擁擠程度可想而知了。

其次,賽道的起伏程度之大,

對於首次參賽者來說也是出乎意料的。

當然啦!那些越野跑馬的超人不在此列。

賽前對於亞洲最虐的賽道有所耳聞,

百度百科也說,

渣打香港馬拉松是為渣打馬拉松「全球最強之戰」四個分站的最後一站,

也是最難的一站。

我在參賽前也多方求證有過參賽經歷的跑友,各人說法不一,

我儼然變成了樂觀派,

感覺不是什麼問題。

上路後,傳說中的三橋三遂確實給了我不小的衝擊力。

前半程氣勢旺盛,保持基本優勢,

超越了不少挑戰組的選手。

可惜過完第二個隧道後,

到了大約三十公里處,

突然感覺全省無力,雙腿灌鉛,

之後承受了不甘心地掉速。

賽道中反覆的折返和海拔落差,

確實讓人略感無力,當天氣溫較低,

賽中不免身體疲乏,心生出冷落之意。

在擁擠的賽道上折返起伏,

需要左蹦右跳地不斷超過前面的選手,

落差感開始消耗更多的力量。

終於在三十公里處爆發了。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

接近三十公里處人潮更加洶湧和密集,

我才想起他們說的全程和半程選手混跑區。這還是參加這麼多馬拉松以來,

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

而且是在屬於個人剛剛度過絕望期的我,

看到這麼多人在前面狂奔,

頓時無路可走,

真是不小的打擊啊。

果不其然,大約跑了兩公里後,

感覺雙腿無力,只得停下來步行。

這是我這兩年比賽中出來沒有發生過的狀況,可是當時狀態如此,

非停不可,

我只能默默地看著我之前超越的選手們,

一個個地從我身邊跑過,

心裡確實很不是滋味兒。

大約走了三分鐘,腿好像找到點知覺了,

才開始起步上路,

雖然後面十二公里掉速到五分多,

最終還是堅持過來了。

賽後:熱情、孤獨。

比賽在大約到三十五公里後,

就回到了香港城區。

觀眾們熱情的吶喊聲突然在耳邊想起,

在天橋上,在馬路邊,

香港市民的激情和分貝,

開始讓跑者們的身體回溫。

全馬選手經過兩三個小時的長途跋涉,

終於置身於人聲鼎沸之中,

我想絕望之感也就突然消失了吧。

同時,賽道旁民眾的補給和擊掌,

想必也給了選手不少的力量。

攝影師也開始密集分布起來,

這也是讓我們打起精神保持微笑的關鍵。

不過,相對於這個分布異常密集,

面對著幾萬張人頭和笑臉的畫面,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手忙腳亂的時候。

衣著、相貌不出眾的選手出現時,

我能感受到他們為了節約電量,

而做出的無所適從的表情。

在灣仔的街道上七彎八拐,

最後終於在軒尼詩道上衝過終點。

衝刺後大家都顯得很平靜,

默默地領取獎牌,參賽物品,

感受最後一次熱情禮貌的志願者領包服務之後,在志願者的指引下離開了賽場。

終點的場地並沒有設置贊助商等相關活動,想必是考慮到幾萬人的人流,

或者是安全等問題。

運動員們稍作修整後各自默默地離開現場,一切變得有條不紊,

後面的選手也在不斷地衝過終點。

這樣一個看似「無序」和「不高效」的港馬,

今年已經是第十一屆舉辦。

組織者背後的努力和付出我們看不到,

但從賽前人性化的領包服務,

到賽中志願者的加油鼓勵,

還有眾多的服務細節體驗來看。

我想這就是港馬在眾多跑者心中的地位,

每年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從千里之外來此共襄盛會的理由。

回來後美美地睡了一覺,

晚上在家點開了騰訊視頻,

機緣巧合下看了《恐襲波士頓》這部電影,

講的是發生於2013年4月15日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終點的爆炸案。

查了一下百度,

影片基本以還原現場故事和人物為基準,

記錄了整個爆炸案發生的全過程。

要記住疼痛,才能感知幸福。

我們要銘記,

唯有用愛和勇氣才能對抗黑暗。

那些企圖摧垮你的力量,必使你更強大。

這不僅僅是一個馬拉松。

一群人,一城市,

更是一個國家。

不要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願你跑得更遠,

獲得更多的愛和勇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野花兒 的精彩文章:

好好告別到底有多重要?

TAG:那些野花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