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香港馬拉松
距離香港馬拉松已經過去三十幾個小時,
清晨奔跑的畫面像風一樣,
還一直在腦子裡不斷迴旋。
我雖然住在尖沙咀的起點附近,
但當天凌晨四點多就起來開始準備了。
前一天,領完參賽包後,
幾個朋友一起上了太平山頂一覽香港全景。
一天下來腳的酸痛感很明顯,
經過一夜的休養,
第二天早上起來已經恢復了九成。
香港馬拉松,
是我首次參加大陸以外的馬拉松比賽,
抱著挑戰和體驗的心態進入賽場。
實在地品嘗到了亞洲第一虐賽道的滋味,
港馬的甜蜜和苦澀,你只有跑了才知道。
賽前:靜、冷、序。
港馬起點和內地比賽第一點不同的是,
港馬出發得比較早,
挑戰組選手六點十分就已經發槍起跑了。
那時的天沒亮,只有路邊的燈光陪伴。
選手們在人群里默默奔跑,
沒有觀眾,也不需要觀眾。
彷彿自己平時訓練一樣,
在自己的呼吸聲和跑友們的腳步聲中前進。
沒有領導的發言也略感「另類」,
雖然特區行政長官和警務處長等其他領導均到達了現場。
但是僅僅由主持人簡單介紹不同組別的嘉賓,
通過一男一女主持人來調動現場氣氛,
然後就是主持人同選手一起二十秒的倒數,
預備,起跑。
簡單、活躍,也沒有絲毫的啰嗦,
我想是怕打擾香港清晨的寧靜吧。
起跑區最後一點不同是,
選手進入賽場無需經過安檢,
包括行李和運動員均可自由出入。
你只需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包車,
存包排便後,獨自開始熱身準備。
根據相應的分組時間進入起跑區,
然後努力奔跑就行了。
相對於大陸馬拉松賽場的逢包必檢,
液體必收確實有所不同。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起跑太早了,
且起點附近不設停車場,
周圍幾個街區也已經封閉了,
不管是家屬還是觀眾,
起這麼早來看一群瘋狂的人跑步確實蠻無趣的,所以,主委會也不擔心閑雜人等入場的困擾。
賽道:小、陡、窄。
香港的街道基本上都是兩車道,
最多四車道。
從起跑區到整個終點的的賽道,
寬大的路少之又少,
我以為跑過前面五公里會變得寬敞的固有印象,第一次被打破了。
儘管組委會已經實行了分組發令起跑,
賽道上依然是人滿為患,
除了參賽者多的原因之外,
主要就是賽道比較窄,
很多賽段還把僅有的兩車道變成折返路線,擁擠程度可想而知了。
其次,賽道的起伏程度之大,
對於首次參賽者來說也是出乎意料的。
當然啦!那些越野跑馬的超人不在此列。
賽前對於亞洲最虐的賽道有所耳聞,
百度百科也說,
渣打香港馬拉松是為渣打馬拉松「全球最強之戰」四個分站的最後一站,
也是最難的一站。
我在參賽前也多方求證有過參賽經歷的跑友,各人說法不一,
我儼然變成了樂觀派,
感覺不是什麼問題。
上路後,傳說中的三橋三遂確實給了我不小的衝擊力。
前半程氣勢旺盛,保持基本優勢,
超越了不少挑戰組的選手。
可惜過完第二個隧道後,
到了大約三十公里處,
突然感覺全省無力,雙腿灌鉛,
之後承受了不甘心地掉速。
賽道中反覆的折返和海拔落差,
確實讓人略感無力,當天氣溫較低,
賽中不免身體疲乏,心生出冷落之意。
在擁擠的賽道上折返起伏,
需要左蹦右跳地不斷超過前面的選手,
落差感開始消耗更多的力量。
終於在三十公里處爆發了。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
接近三十公里處人潮更加洶湧和密集,
我才想起他們說的全程和半程選手混跑區。這還是參加這麼多馬拉松以來,
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
而且是在屬於個人剛剛度過絕望期的我,
看到這麼多人在前面狂奔,
頓時無路可走,
真是不小的打擊啊。
果不其然,大約跑了兩公里後,
感覺雙腿無力,只得停下來步行。
這是我這兩年比賽中出來沒有發生過的狀況,可是當時狀態如此,
非停不可,
我只能默默地看著我之前超越的選手們,
一個個地從我身邊跑過,
心裡確實很不是滋味兒。
大約走了三分鐘,腿好像找到點知覺了,
才開始起步上路,
雖然後面十二公里掉速到五分多,
最終還是堅持過來了。
賽後:熱情、孤獨。
比賽在大約到三十五公里後,
就回到了香港城區。
觀眾們熱情的吶喊聲突然在耳邊想起,
在天橋上,在馬路邊,
香港市民的激情和分貝,
開始讓跑者們的身體回溫。
全馬選手經過兩三個小時的長途跋涉,
終於置身於人聲鼎沸之中,
我想絕望之感也就突然消失了吧。
同時,賽道旁民眾的補給和擊掌,
想必也給了選手不少的力量。
攝影師也開始密集分布起來,
這也是讓我們打起精神保持微笑的關鍵。
不過,相對於這個分布異常密集,
面對著幾萬張人頭和笑臉的畫面,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手忙腳亂的時候。
衣著、相貌不出眾的選手出現時,
我能感受到他們為了節約電量,
而做出的無所適從的表情。
在灣仔的街道上七彎八拐,
最後終於在軒尼詩道上衝過終點。
衝刺後大家都顯得很平靜,
默默地領取獎牌,參賽物品,
感受最後一次熱情禮貌的志願者領包服務之後,在志願者的指引下離開了賽場。
終點的場地並沒有設置贊助商等相關活動,想必是考慮到幾萬人的人流,
或者是安全等問題。
運動員們稍作修整後各自默默地離開現場,一切變得有條不紊,
後面的選手也在不斷地衝過終點。
這樣一個看似「無序」和「不高效」的港馬,
今年已經是第十一屆舉辦。
組織者背後的努力和付出我們看不到,
但從賽前人性化的領包服務,
到賽中志願者的加油鼓勵,
還有眾多的服務細節體驗來看。
我想這就是港馬在眾多跑者心中的地位,
每年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從千里之外來此共襄盛會的理由。
回來後美美地睡了一覺,
晚上在家點開了騰訊視頻,
機緣巧合下看了《恐襲波士頓》這部電影,
講的是發生於2013年4月15日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終點的爆炸案。
查了一下百度,
影片基本以還原現場故事和人物為基準,
記錄了整個爆炸案發生的全過程。
要記住疼痛,才能感知幸福。
我們要銘記,
唯有用愛和勇氣才能對抗黑暗。
那些企圖摧垮你的力量,必使你更強大。
這不僅僅是一個馬拉松。
一群人,一城市,
更是一個國家。
不要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願你跑得更遠,
獲得更多的愛和勇氣。


TAG:那些野花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