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優雅地詢問性取向

如何優雅地詢問性取向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性少數與性亞文化產業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闖入了網路輿論的視野。2015年的《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2016年的《卡羅爾》(Carol),2017年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一經戛納金棕櫚奧斯卡提名,總要掀起一波熱議,搞得就好像LGBTQ主題沒什麼好電影一樣。

八卦之心人皆有之,也許是借輿論東風之勢,所謂腐眼看人基,一個在滿足人民大眾八卦需求方面極為重要的亟待討論的主題逐漸顯現了出來。

2017年10月前後,一個朋友給我形容了一個同事的外貌與性格特徵,她十分懷疑這個girl是一深櫃爺T(tom boy),但鑒於她們的關係遠遠沒有到「那一層」,她擔心如果對方不是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性取向,粗暴詢問會破壞她們的同事友情。故我們就「在不影響關係的前提下,如何才能知道對方究竟是彎是直」這個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還一度談及要用Xmind、Visio等各種工具賦予這個問題以一個流程化一鍵式傻瓜式的解決方式。在缺少技術支持又面臨催稿壓力的今天,我要先以書面的形式談一談這個問題。

18歲開始脫離原生家庭的管制過上集體生活以來,這樣的疑惑與窘境已經在我和朋友身邊出現過無數回,包括我的同志朋友也遇到過自己被試探、打聽伴侶性別的經歷。按理說,與十年前相比,想要去了解圈內熟人的性取向,在這個年代你可以獲取的信息要素實在是多得多了。豆瓣、微博、知乎等媒體平台有大量的鑒gay指南、鑒les指南等。

但我要說的是,這些是我們進行初步預估的重要工具,就像貝葉斯模型一樣,根據這些工具,你只能得到一個預測概率,而不是一個最終結果。如同女性主義者堅信女性的生育權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樣,LGBTQ群體對自己性別身份和性取向等方面的認同也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更極端一點,我個人認為沒有到個體生命消逝的那一天,我們都無法準確界定該個體的性別身份和性取向,因為從弗洛伊德的視角來說,力比多的流動實在是太隨機太任性了,誰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鐘會愛上誰。因此想要得到一個確切的關於他人性取向的答案,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去問,然後等待對方的親口回答。

文章的標題叫做《如何優雅地詢問性取向》,這裡面包含了三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優雅,第二個要素是詢問,第三個要素是性取向。也就是說,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情境相對來說條件有三:

1. 你好奇卻不知道/不確定對方的性取向;

2. 對方沒有在你所知的任何信息渠道明確表明自己的性取向;

3. 因為人際風險與成本考慮,你目前還不敢直接詢問對方這個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方式是逆向/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這個被詢問的人,你會出於什麼理由,告訴或不告訴這個詢問你的人你的性取向呢?以及,告訴和不告訴,各自有什麼利弊呢?

鑒於直人群體換位思考有一定的難度,本文將思路做了一個梳理,著重於可能會影響問題解決效果、說出來秒懂但可能會被忽略的一些方面。

太長不看版

1. 先建立關係

2. 注意用語與措辭

3. 適時的自我暴露

4. 藉助話題與場合的力量

5. 創造坦誠相待的潛在利好

01

先建立關係

這一點涉及到:在中國文化下,LGBTQ們有可能會向什麼人明確告知自己的性取向,以及你們的關係強度。無論對方對自己性取向的自我接納程度如何,要向一個對自己私生活並不是非常了解的人告知自己的性取向,都是一件具有風險的事情,風險大小取決於(包括但不限於):

舉個例子,小明和小王出櫃,小王和CEO非常熟悉,消息不脛而走,而CEO對LGBTQ群體是不接納的,因此小明招致冷眼、事業發展受阻。但即便你們CEO非常接納,如果你們對第三個問題沒達成一致,小明覺得出櫃的權力在於他自己,而你卻幫他做了傳聲筒,你們的友情也岌岌可危。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向被詢問對象傳遞幾個信息。

首先要表明你是gay-friendly,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對於這一點不能茶壺裡煮餃子,必須把這個信息準確地傳遞給當事人。可以參考的方式是:對LGBTQ群體持支持態度、在養育話題中發表對孩子是gay的接納包容以及其他方面的思維開放性信息等。正如你對別人是不是gay有著你的預測一樣,別人對你是不是能接受gay也有著他們的預測。譬如如果你曾經表達對女權運動的質疑,那麼他們勢必會預測你無法接受lesbian。一個很快捷的辦法是,從一些國內性別亞文化方面的學者的理論入手,比如李銀河、張北川、潘綏銘等,光是看微博就能快速入門。

其次是你對被詢問個體的喜惡態度。

People don"t hate gay men, they hate annoying gay men.

——圈圈

對於明確表示喜歡/欣賞自己的人,被詢問對象會低估對方不接納自己性取向的可能性。我的一個gay蜜的出櫃方式就是,先跟新圈子裡的人混熟,然後確證大家都非常喜歡他了之後,再根據對方思想開放的程度各個擊破地出櫃。

最後是你可能將這個信息傳遞到多遠的信息。這有兩個影響因素,一個是你的八卦態度(是不是長舌婦/夫),一個是LGBTQ話題在你價值觀中的新異性程度(是不是沒見過世面)。成功獲取被詢問者信任後還要傳遞出:嘴嚴、對同志/變性/跨性別同志等見怪不怪的態度。

02

注意用語與措辭

這點涉及到:匹配對方的語言體系以及降低冒犯的可能。

如果對方能夠識別到你的話語體系和他的重合度太低,自然也會降低親近感和信任感,譬如對方言必談蔡依林,你卻愛著孫海英。此外同樣是gay,不同年齡、地域、圈子、文化背景使用的亞文化語言是不一樣的,主觀經驗上來說90後用來表達攻受關係的詞語和80後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用什麼樣的措辭來描述自己的情感和身份也是不同的。所以習得對方語言體系、吃准對方定位會更容易顯得「優雅」。某拉拉童鞋告訴我她最恨別人問的問題是:「所以你是扮演女生/男生的那個嗎?」

由於社會污名效應的存在,最保險的做法是,用較為中性化的詞語。比如相較之「同性戀」、「基佬」而言,gay和lesbian在中國語境中的污名化程度就更輕一點。

03

適時的自我暴露

第三點是基於第一點的延伸,或者說是一種解決辦法。自我暴露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你對親密關係的態度、你的類似情愫/經歷、你身邊人的類似情愫/經歷以及你是如何對待他們的、你對類似情愫/體驗的開放程度等。當你傳遞出這些信息而對方又足夠信任你的話,一個很自然的問話可能就會水到渠成,甚至不等你問,對方也可能會作為信息互換來主動告知你。

當然,能談到這個話題,其實你們的關係已經蠻深入了,而前兩點決定了你們的關係能不能走到這一步。

04

藉助話題與場合的力量

這一點是正式發問的切入點和適合的場合。藉助公眾同志人物出櫃的話題、同志電影/文學作品話題都是比較 「優雅」的切入點。此外,單獨相處的場合要比公眾場合更隱私更安全。為了能夠更細膩地把握話題,可以去看一部相關的電影。在文章的開頭已經提到過。導演本身就是具備主流文化視角的人,可以幫助你更細緻地理解酷兒文化的情感氣質。

05

創造坦誠相待的潛在利好

這一點涉及到:如果對方告訴你了ta的性取向或者伴侶是誰,有什麼好處呢?

即便前三點的條件都已經滿足,如果沒有什麼誘惑或者契機,保守起見ta也可以選擇一直不告訴你這件事,因為瞞著你也沒什麼不好的,不是嗎?其中一個紳士的辦法是,用行動來傳遞坦誠相待的益處。在做到了前三點,預估你們的關係還不錯的情況下,你可以帶ta見見你的伴侶,了解一下你們二人的關係,以及你伴侶對性少數群體的態度。如果對方提到過自己有對象,或者經常提到的某個朋友,那麼可以邀請他們來家裡吃個火鍋,打個麻將,或者從二次元入手,一起建個群聊一聊也是極好的。這樣做的作用在於打通你們之間的人際交往,出於遮遮掩掩會帶來不便考慮,現實互動的增多會讓對方考慮向你暴露更多。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一開始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定義自己性別身份和性取向的權力永遠掌握在當事人自己手中」,鼓勵好奇心重的飽飽放下猜疑,勇敢去問。但事實上如果使用不當,這些tips多少有一點冒犯到酷兒們的意味,因為當你把對方的臍下三寸當做一個信息搜集和研究對象的時候,本身就意味著「這很不尋常/很有意思」,在某種程度上,去常態化、異化也是歧視的一部分。我非常不希望這成為侵犯酷兒們沉默權利的幫凶。最好的結果當然是,你們心有靈犀,正如「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很美好」的情侶,讓真實的自我與生活都能夠自然而然地流瀉、被捕捉、被理解、被接納、被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mma英語教室 的精彩文章:

TAG:Emma英語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