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無敵:這幾位忍了一時,得了一世,一個成了霸主,一個封了王
古人有許多關於」忍「的名言流傳下來,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的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莽夫會為了一件小事勃然大怒,能者卻不會,即便是受辱,他們可能也會承受下來,等待自己出頭的時機。那麼,古今以來,有哪些非常會忍的人呢?
1、勾踐。
「卧薪嘗膽」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越王勾踐甚至因此成為勵志的楷模,其實算起來,勾踐的忍功也是相當了得的。
吳國在春秋末期國力大漲,甚至攻破楚國國度。越國雖然軍民剽悍,奈何國力不足,被吳王夫差打得滿地找牙,面臨滅國絕境。無奈之下,勾踐向吳國太宰行賄,成功使其勸說吳王退兵。
吳國退兵後,勾踐立馬向吳國稱臣。為了消除吳王夫差對越國的疑慮,他又帶上自己的王后和大臣前往吳國都城,「自願」為奴侍奉夫差。
為奴的生活自然是極其艱苦的,但是堂堂的一國之君勾踐忍了,而且一忍就是三年。三年來,別的奴僕做的事他做了,別的奴僕不做的事,他也做了,把夫差看的,以為勾踐真心臣服於自己,於是放他回越國。
好不容易回到故國,勾踐也不敢大意,因為吳國還很強大,而越國太弱了,他只能像個小狗一樣巴結吳國。隨著時間推移,在勾踐的治理下, 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而吳國,則因為連年征戰有所下降。
自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起,勾踐歷經九年,最終攻破吳國都城,吳王夫差自盡,勾踐稱霸,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2、韓信。
韓信也是世人皆知的人物,他的忍功也數一數二。在他早年名聲不顯時,生活潦倒,甚至寄人籬下被人嫌擠。
當時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侮辱韓信,叫囂道:「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佩帶刀劍,但其實是個膽小鬼。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仔細打量了屠夫一番,竟然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屠夫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發出了笑聲,殊不知,一個忍受了胯下之辱的人,不是廢物,就是能人,韓信無疑是後者,他是一個可怕的人。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韓信,他率領漢軍戰必勝,攻必取,在楚漢爭霸之際,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思想也讓其成為「謀戰派」的代表人物,他被後人譽為「兵仙」、「戰神」。
3、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作為一名開國之君,名氣要比其他開國之君小得多,但其對於隱忍二字,可是頗有一番見解。雖然被稱為位面之子,但是劉秀奪取天下的路途可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遇到過很多危險。
劉秀雖是漢朝宗室後裔,卻已經落魄成為平民。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後來隨著年齡增長,他接受到了系統的學習,覺得做人是不能鋒芒畢露的,不然容易由於招致災禍。
劉秀與哥哥劉縯都胸懷大志,但是劉秀會忍,而劉縯不會,這最終導致他們兩個的結局不同。
劉縯好俠養士,劉秀卻默默種田,享受勞作帶來的喜悅。後來兄弟倆一起起義反對王莽,隨著起義軍的不斷發展,兩人的實力越來越強。打敗王莽後,他們引起了更始帝劉玄(劉秀兄弟倆名義上臣服)的猜疑,劉玄最後決定拿張揚高調、實力更強的劉縯開刀,之後順手幹掉劉秀。
很快,劉秀收到了哥哥劉縯的死訊,然後,他一臉笑容前去拜見劉玄,劉玄很詫異,放了劉秀一馬。但沒幾年,這個哥哥死了還笑的年輕人就領著軍隊蕩平河北,地盤越來越大,最後統一全國,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至於劉玄,死了很多年了。
4、劉備。
劉備應該是把劉秀當作榜樣的,因為他們一樣是漢室宗親,一樣地淪為平民。可惜,劉備的能力沒有劉秀那麼出眾,他的對手,又忒變態了點,最終只能三分天下。
不過論起忍的功夫,劉秀可遠遠比不上劉備,劉備從布衣起家,先後投在劉焉、盧植、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的手下,從來沒有爆發過,只是一家又一家地換著來。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人,靠著會哭、會跑兩大功夫,最後竟然奪了本家劉璋的地盤,在蜀地立國,成為一代帝王。
5、司馬懿。
《虎嘯龍吟》已經播完了,司馬懿因此一改往常的陰險形象,人們對於這個人,彷彿有了更多的認知。其他不論,單說隱忍,司馬懿絕對是隱忍之王。
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剛開始避之唯恐不及,即便後來出仕,也不敢冒頭,生怕曹丞相哪天狠下心來,一刀殺了他。但在私底下,他跟曹丕卻搭上了線。
等到曹丕繼位魏王,然後稱帝建國,司馬懿算是受到了重用,但是帝王心術,絕對不容許臣子功高震主,司馬懿也小心翼翼的以免遭皇帝猜忌。曹丕死後,繼任的曹睿也不是省油的燈,司馬懿雖然多次統帥大軍,但是絲毫不敢造次。
終於,年輕的曹睿也被司馬懿熬死了,當一切鎮壓者逝去,環視朝野,還有誰是他的阻礙?還有一個,曹爽。於是,高平陵政變來了。
政變後,司馬懿進行了一場大清洗,徹底掌握了魏國的朝政大權,為西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6、高洋。
北齊是一個短命的王朝,而且統治家族基本沒有正常人,還算正常的就是高演和前期的高洋了。
文宣帝高洋是北齊的建立者,但是在他之前,其父高歡和其兄高澄就已經是東魏的實際統治者了。在掌權之前,高洋表現得相當本分,在外人眼中一直就是愚鈍憨直的樣子。就連妻子被哥哥多次調戲以後,他也是壓根不管,還裝作若無其事。
那段時間,無論國事家事,大事小事,高洋都不怎麼過問,老爸在世老爸管,老哥在世老哥管,那麼,要是老哥不在世了呢?
武定七年(549年),大丞相高澄遇刺身亡,朝堂上下一片混亂,所有人都以為高家將失勢,就連東魏的傀儡皇帝也滿心歡喜地以為自己有機會重掌朝政了。關鍵時刻,高洋站了出來,在高家僚屬和滿朝文武懷疑的目光下,迅速穩定住了局面,繼續掌控東魏大權。
武定八年(550年),高洋代東魏建北齊,成為開國之君。
7、李忱。
唐宣宗李忱也是一代忍王,隱忍功夫令許多人都甘拜下風。他是唐憲宗第十三子,唐穆宗異母弟,被唐穆宗封為光王。論輩分,他是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
李忱性格持重,自幼就沉默少言,這導致許多人都認為他智商不夠,而李忱受了母親教導,深知皇家的兇險,也樂得別人這麼想,依舊故我。
隨著哥哥去世、侄子去世,李忱愈發沉默,平時與眾人在一起時,都不怎麼說話,皇叔的這個「特點」竟然成為皇帝侄子們的樂子,唐文宗和唐武宗經常在宴會之時強逼李忱說話,以此為樂,他們稱李忱為「光叔」。
面對皇帝的取笑,李忱忍了!因為,會有出頭之日的。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危,宦官馬元贄等人認為傻乎乎的李忱容易控制,就替唐武宗下聖旨立李忱為皇太叔,成為皇位繼承人。很快,李炎駕崩,李忱登基,是為唐宣宗。
即位後的李忱一改之前數十年的沉默,勤於政事,處事果決,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他對內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打擊權貴等,對外不斷擊敗吐蕃、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大片失地,使衰敗的朝政出現中興局面,史稱「大中之治」 。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