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配薏米,祛除濕氣還健脾!
中醫上講:「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所謂十人九濕,體內的濕氣往往會讓人生病,反反覆復,揮之不去。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濕與風結合就叫風濕,而與寒結合就叫寒濕,與熱結合就叫濕熱,與暑結合就叫暑濕。而且濕性黏膩、重著。
犯上則頭重如裹,犯肺則痰飲涌窒,呼喘困難,犯心則竅塞神亂並心律失常,犯經絡則隧道不通,犯腎則藏精不固,衰竭而亡,百病而生等等。
濕氣到底是有什麼癥狀呢?以下圖片的癥狀,你的濕氣重不重,一看便知道了。
針對癥狀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濕氣重」,那麼濕氣從何而來?
濕氣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一、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二、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轉成濕;
三、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南方多雨潮濕,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癥狀歸根結底都和脾虛有關係,「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除去濕氣,如何調理?
平時需要從調理自己的生活習慣入手。少吃辛辣、甜食、冷飲等,平時還要放鬆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
食療方面,中醫認為:濕熱困脾,累及肺腎。因此想要達到祛濕效果,還需兼顧這幾點:利水滲濕 + 補腎健脾 + 理氣活血+ 溫性食材。
利水滲濕是基礎,濕氣重的人普遍脾臟功能不好,單獨食用一些祛濕食物,偏寒涼,易傷脾胃。而脾運化水濕,所以祛濕同時也要健脾。脾臟好了,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變強,濕氣也就容易排出。
補腎健脾是根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光健脾還不夠,脾胃與腎相互依存,腎好了,脾才會更好,所以要兼顧補腎。
理氣活血很關鍵,濕氣重的人,由於痰濕阻滯,氣血往往容易受阻。中醫理論中講到「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想要化濕,必須有理氣,否則這個濕不好祛。所以也要理氣活血,才更有利於祛濕。
食療選材要科學,在配方中配以溫性食材,同樣非常關鍵。張仲景有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所以說,調理濕氣時,還要配以一些溫性的藥材,才能加快濕氣的發散。濕氣,就好比一鍋水,如果不點火,水難以蒸發完全。加上溫性的食材,就相當於點火。如此搭配,食療總體性質更為溫和、平性,長期食用。
人蔘:補腎健脾,理氣活血,扶正固本
薏米:利水滲濕,健脾清肺,熱止泄瀉
紅豆:行血補血,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固精消腫
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針對不同人的體質與體內濕氣輕重,遵從醫囑科學配比,對內可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濕氣引發的嗓子不適,皮膚油光,眼皮腫脹,大便不成形等表症。
此外,人蔘歸脾、肺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堅持「少量多次久服」,可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降壓降脂、抗動脈硬化,補氣益氣、延年益壽。除濕氣的同時為全身滋補調理,保持健康,吃嘛嘛香!


TAG:除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