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摺扇:行走的藝術品 中天藝術供

摺扇:行走的藝術品 中天藝術供

摺扇又名「撒扇」、「紙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風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

摺扇最早出現於公元五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南齊書》上說:「褚淵以腰扇障日。」,「腰扇」據《通鑒注》上的解釋「即摺疊扇。」

傅抱石,《行舟圖》,設色紙本,1953年

世界上有誰會把藝術品隨時帶在身上?

有,從前的中國人就會。

琴棋書畫雖然也可以成為羈旅的手伴,但能隨時帶在身上的藝術,最常見的,恐怕就是摺扇。

摺扇的出現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源於漢末,有說源於東晉和南齊,也有說到了北宋才有摺扇之名;但不管怎麼樣,遲至明代,摺扇已成為風行一時的士人雅器。

摺扇,不用時「佩之於腰」,用時則撒開,於是那「聚頭散尾」的半規形扇子,不僅可扇風驅暑,更可以借扇面上的字和畫,展現主人的品味。

據說明永樂帝就很喜歡摺扇。他喜歡的,不僅是摺疊扇的舒捲自如,更命內務府在扇面上題詩賦詞,並分贈大臣——摺扇遂風行朝野,此後久盛不衰。

與卷或軸比起來,扇面的藝術可謂異類。兩段長短不一的弧線,構成了中國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扇形平面。一放一收,營造的是前所未有的觀賞方式。而扇面上的折線,則讓畫面多了一份現代設計講究的「構成」感。

以下給各位呈現的扇面,多是字畫並行。以字畫酬酢師友的那些作者,多半經歷過晚清、民國以及新中國。而他們的名字——潘天壽、齊白石、張大千、溥儒、啟功、吳湖帆、張伯駒、豐子愷、傅抱石、陸儼少乃至林徽因,想必你也已經耳熟能詳。

如果你留意這些扇面的創作年份,就會發現頗有意思的一點:無論是上世紀30年代還是40年代,戰亂頻仍中的文人從未停止過對自然山水的嚮往;五六十年代,革命和運動此起彼伏,卻也沒有泯滅這群「舊文人」對於「舊文化」的那一點念想。

他們對傳統文化和詩境的眷戀,從畫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聽泉、看山、采菱、秋山泛舟、溪山行旅、落木寒居……而畫款或書款上的詩文,當然也將他們的心跡幽微地表露無遺。

最是摺扇堪風流。而我們今日所悵望的,又豈是那個時代的風流而已?

看下面一系列「行走」的藝術品:

聽泉圖·行書

王心竟

吳梅

1943

書款(部分):

「危峰徒絕掛飛流,嵐氣雲衣滿眼浮。閑處光陰誰領取,與君樹里共登樓。道人長住匡廬峰,幅巾掩耳頭蓬鬆。」

看山圖·行書

俞明

李?

漁歸圖·小楷

馮耕

1941

保養

編輯

使用時

收藏者在展示自己的藏扇給同仁們欣賞時特別要注意,觀摩者應自覺戴上乾淨手套,防止汗漬。禁忌吃東西時觀摩,以防油漬污染,大聲講話,口水的污染。最忌觀摩時抽煙;拿在手中端詳時,忌臉部過分靠近藏品,以免口中,鼻中呼吸時的氣對其影響。另觀摩台上忌有茶水、飲料,一不小心,後悔莫及。這些禁忌也反映觀摩者的修養、品行。手執成扇參加活動,最忌將藏品扇作為普通扇子使用,無所顧忌,使勁扇,亂扔亂放,這樣易折,易損,易臟。

扇子的本身質地是紙、絹、竹、木、牙、角;而扇套、囊盒、冊頁也是紙、絹、棉等。就特別要注意溫、濕度。這類質地的藏品,濕度低,乾燥,陽光強就容易裂開。反之,溫濕度高,黴菌容易滋生。另外蟲蛀、鼠咬均是對扇子的自然破壞因素。所以一定要把扇子放入通風、防晒的地方。放入防蛀的樟木箱、櫃最妙。特別忌用塑料袋,時間一長,「悶潰」到不可收拾。有經驗者,一旦收到扇子,暫時無條件做囊盒或裝裱,先用報紙包好。報紙既透氣,油墨又防蛀,時間長,報紙發黃,提醒去檢查、及時換新報紙,是最經濟又有效的簡易實用保護辦法。每年秋高氣爽,將藏扇檢查一遍,涼涼風、透透氣,既可玩賞,又利於扇子的保護。

收藏中

摺扇的收藏有成扇的收藏、扇骨的收藏和扇面的收藏。成扇的收藏主要有柄扇和摺扇。柄扇收藏一般均做囊盒(又稱錦盒,俗名「窩嵌」),按扇子的形狀、大小設計與其相仿的,呈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的囊盒,內以硬嵌附之。而摺扇成扇則以扇套為多。摺扇扇骨的收藏,最好成組保存,十件一組做囊盒。長方形,內為硬嵌,呈扇形展開排列。而扇面的保存,均裱冊頁或扇頁為好。集錦成一冊,摺扇面則以推蓬裝,上下翻,向上開版。而團扇面則裱成蝴蝶裝,左右能翻,向右開版。而單片則裱扇頁,或雙頁為一合。一般扇面裝裱均用挖鑲法,扇面內窩,有利於扇面保護。

獲取更多藝術品諮詢請關注下方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董古玩徵集網 的精彩文章:

金絲鐵線!殘破中的美感 中天藝術供

TAG:古董古玩徵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