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名家扇骨撿漏記
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僅僅是一種納涼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的和品位的象徵。隋唐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把玩扇子,從而受到青睞和追捧。摺扇技藝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扇子收藏成為熱點。沒有書畫作品的扇骨也成為收藏界的新寵。明代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寫到,「凡紫檀、象牙、烏木皆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為之者稱懷袖雅物,其面重金也不足貴,唯骨為時所尚」。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盛高,以挺拔、清幽、有節、虛心獲得人們讚美,扇骨選材以竹子唯首選。大約在明代正德年間,出現了上海嘉定與江蘇金陵兩大派別,到了清代晚期,北京出現了精於刻扇的名家,形成京派,南北各派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清代康雍乾期間,江蘇揚州地區因經濟發達、文人薈萃、富商雲集、竹子來源便利,竹刻扇骨在揚州盛極一時,揚州文化名人直接參与,成為文人騷客達官貴人喜愛的雅玩。目前揚州市博物館收藏的竹刻藝術品中,往往與揚州書畫藝術名人相關,特別是扇骨微雕,藝術價值極高。
2017年12月,我在南京觀看一場以古籍善本為專長的拍賣預展,其中有南京博物院許莘農舊藏,有一件拍品為不起眼的十把扇骨,捆成一紮,千元起拍。同去好友周兄遠看有幾把扇骨上有雕刻,說有點意思。因為忙於看其他古籍善本,無暇研究,直到拍賣會快要結束,拍到這捆扇骨時,最後幾輪叫價,好友在身邊不斷催促說拿下,最後以較低價位納入囊中。拿到這一捆扇骨,我與好友才仔細研究這帶有雕刻的扇骨,驚喜不斷。
第一把玉竹扇骨,長尺一,寬三厘米,美人肩,十一檔,象牙和尚頭。奈何年老眼花,根本看不清密密麻麻的雕刻,恰好周兄古文功底深厚,端詳幾秒便脫口而出:「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兩根扇骨分別用行書雕刻出600多字的《琵琶行》全文,縱8列,每列約38字。首先要算列、字數,定列寬與字距。其次,扇骨上大3厘米,下小2厘米,上疏下密,依行為之,奏刀一字要照顧兩三字,如此一行,照顧全篇。第三,刀法講究,刀刀見力度,還不失書法的規矩,以刀為筆,刀筆合一;採用沖切刻出深淺寬窄大小、斑駁凝重、精細入微的線條,時而流暢婉約,時而轉折頓挫,全篇氣息自然,一氣呵成。極富蘭亭韻味。
一根扇骨書法下方畫面:淺刻江岸邊蘆葦隨風搖曳,江面一輪明月,琵琶女坐在船頭,手持琵琶低頭撥弄琴弦,彷彿大珠小珠落玉盤.......落款刻有:蘭生先生方家雅正。蘭生,當為項藻馨,字蘭生(1873-1957),清代科舉出身,任職過浙江高等學堂,民國2年任中國銀行副總裁。
另一根扇骨書法下方畫面:淺刻客船桅杆高聳,船中有主客兩人對坐,碼頭左側幾名侍從舉帳待命,一頂轎子隱現,右側古樹枝繁葉茂,虯曲蒼勁。好一副風情萬種的人物山水水墨畫。以文作畫,如此絕妙。落款刻有:壬子年嘉平月半園刻。年代為1912年12月,作者應為穆半園,是晚清揚州詩書印集一身的大家吳熙載之後,又一赫赫有名的刻扇名家,清代末期揚州人,善刻竹扇骨,工仕女及書法。
這把竹扇骨,上面微雕《琵琶行》全文,中間淺刻文意畫面,製作難度極大,堪為鬼斧神工,並有年款,上下款皆為晚清名家,融書法、繪畫、竹藝、名篇及名家為一體,此扇骨,足以成為國內扇骨收藏品中佼佼者。
這一把玉竹扇骨,長一尺,寬處3厘米,十一檔,採用典型清代晚期揚州竹刻技法。一根扇骨,右上兩行蠅頭行書:東園大兄正,小某震伯合筆。下面淺刻有工筆蜻蜓一隻、蘭花數枝。蜻蜓擺動雙翼,聞香而去,蘭花用線造型,寫意傳神,婀娜飄逸,如鳳翩翩,畫面極其疏密。可謂: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蘭花寓意純潔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一幅暗喻思春的美景。
另一根扇骨頂部淺刻細長柳枝,輕柔搖擺,楊柳依依,中部淺刻圓窗內仕女,雲髻峨峨,丹唇外朗,綽約逸態,雙手正在捲動竹簾,蘭心惠質,低頭凝視下面兩隻戲舞蝴蝶,成雙成對輕盈飛逐,寫意數刀,極為簡練,一幅風花三月揚州場景。「穿花蝴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分明是寄託久居深閨佳人對於自由愛情的嚮往與渴望,此畫面大片留白,構圖疏朗,欲現則現,欲隱則隱,隱現隨趣自在,極富藝術感染力。
東園,徐震甲(1817-1885),字東園,為清代晚期泰州人。為人倜儻多才,慷慨熱心,少習山水、花卉,尤工松竹牡丹。小某,王素(1794-1877),字小梅、小某,被譽為「揚州十小」,晚清揚州畫派代表人物。震伯,朱鋐,字震伯,晚清揚州著名書家,精隸書,印法鄧石如,筆意生動,負性傲岸。
這把竹刻扇骨,上款人與落款人皆為晚清揚州區域代表性文化名家,採用淺刻技法,刻畫傳神,寓意婉約美好,堪為清代揚州竹刻扇骨流派精品代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