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來看看這些曾經發生在我國首都北京的戰事吧

來看看這些曾經發生在我國首都北京的戰事吧

並不覺得,一定要有伴侶才叫圓滿。如果感情生活充滿懷疑和眼淚,還不如單身卻自愛飽滿。無論你現在單或雙,內心都要對自己充滿信任,要獨立、平靜。虐愛的請有勇氣放手,單身的驕傲自己不湊,相愛的感恩珍惜。有沒有伴侶,真的不是幸福的唯一標準,真正的幸福是內心的平靜安穩。

宋軍發現被包圍後,紛紛後退,而不是組織有力的突圍,宋軍大敗,死者萬餘人,連夜南退,爭道奔走,潰不成軍,趙光義與諸將走散,諸將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軍士。趙光義受傷中箭,趙光義的近臣見形勢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輛驢車請趙光義乘坐,急速南逃。

耶律休哥當時已身受重傷,昏死過去,不能騎馬,左右用輕車載著他,代他發號施令,繼續追擊。一直追到涿州城下,獲得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數。

趙光義於七月初七日天明之後,已先到達涿州城外,當時宋軍的敗兵還沒到。他又繞過涿州城,直奔金台屯,見諸軍尚未到達,才敢停住「車駕」觀望。

初九日,趙光義見諸軍仍然未到,便派人去談,這才知道諸軍仍在據守涿州,而且有策劃立太祖子武功郡王德昭的事,於是急命崔翰前去,傳詔命班師。

這一次,是宋太宗離北京最近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發生在北京的宋遼大戰,從此,宋朝歷代君主都對燕雲十六州望眼欲穿,其後宋遼發生了八次重大戰役,特點是;

1宋遼兩國基本上誰進攻,誰戰敗?———宋遼兩國都不具備戰勝對手的實力,宋遼25年戰爭,大凡宋軍主動進攻,一定會打敗仗,大凡遼國南侵,則一定也要打敗仗.

2宋朝與遼國的心裡變化: 害怕——輕視——重視——尊重,剛開始,由於陌生,所以害怕,打了勝仗,輕視對方,吃了敗仗,重視對方,最後雙方方尊重對方,所以才有了澶淵之盟後長時間的相對和平。

3此後宋朝軍隊沒有一次再接近過北京,燕雲十六州成為宋朝歷代君主心中永遠的痛。

到過北京市海淀區的人站出來,我保證不打你,你必須說清楚參與高粱河戰役沒?關注《北京訂閱》了嗎,轉發了嗎?關注了轉發了,就是參與了高粱河戰役,我也保你沒事。

明天發表「童貫伐遼—大宋賣萌的經歷,歷史上發生在北京的戰爭之二」,看看大宋小蘿莉如何賣萌的。

本文為北京訂閱建言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歡迎關注北京訂閱,北京訂閱,追溯北京的起源、過往和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小說連載、歷史講述、民生熱點、城市建設……更多精彩,盡在北京訂閱

李存勖佔領河北之前的形勢

公元917年,晉王李存勖順利佔領河北之地後轉戰向南,對後梁展開進攻。然而此時雄踞北方的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趁機率軍三十萬南下包圍幽州城,將後晉名將周德威包圍於城內。契丹大軍晝夜猛烈攻城,周德威一邊竭力固守,一邊向晉王火速求救。

契丹民族

晉王李存勖此時正率主力與後梁軍隊對峙於黃河之上,如果分兵去援救幽州則易被敵軍所趁,不去的話就會失去幽州這個重要的北方重鎮。在軍事會議上大多數將領計無所出,唯獨將軍李嗣源、李存審、周寶主張救援。晉王高興的說:「當初唐太宗得一李靖就可攻滅突厥,而今我有猛將三人,有什麼好擔心的!」於是派兵救援。

李嗣源在李存勖被殺後繼位

當李嗣源、李存審、周寶率軍七萬趕到易縣之時,幽州城已經被圍兩百多天,城中情勢非常危急。李存審說:「敵眾我寡,敵人大多騎兵,我軍多是步兵,如果在平原開戰,敵人以騎兵蹂踐我軍,我等必敗無疑。」李嗣源說:「敵人騎兵來去迅速,我軍必須攜糧草一起行進,如果平原遭遇,敵人用輕騎抄掠我軍糧草,我軍會不戰自潰。不如我們從山路潛行奔赴幽州,如果在山中遇到敵軍,我們可以據險對抗他們。」

騎兵是步兵的剋星

於是晉軍從易縣向北從山路繞道向幽州城進發,一直平安無事的從山路走到大房嶺,而後順著山澗向東。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率領三千精騎為前鋒,當距離幽州城有三十公里時與契丹軍相遇。契丹軍不意晉軍在此突然出現,驚恐不已於是後退。晉軍展開成兩翼跟隨契丹軍一同跟進,契丹軍在山上行走,晉軍在山谷中跟隨。每當到達谷口之時,契丹軍停駐挑戰晉軍,李嗣源、李從珂率軍奮力將其擊敗,而後繼續前進。

紅色為晉軍行軍路線

終於走到山口,展現在晉軍面前的是嚴陣以待的一萬契丹騎兵,晉軍出路被堵眾將士驚懼失色。為提振軍心,李嗣源率領一百騎兵抵進至敵陣前用契丹語大聲說:「你們無故犯我國土,晉王命令我率軍百萬前來滅爾種族!」之後率領百騎奮力衝殺,三進三出敵陣,斬殺契丹酋長一人,敵軍因此氣餒後退,晉軍主力終於從山中推進至平原。

朱能

朱能(1370——1406),字士弘,懷遠人。父朱亮,與朱元璋是半個老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亮組織義兵保衛鄉里,後率部整體投入朱元璋起義軍。明朝建立後不久被調往北平,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主要負責保衛當時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能襲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曾經參與朱棣主持的北伐,活捉了元朝太尉朵兒不花。

英雄出少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燕王朱棣早就對朱元璋不立自己為繼承人不滿,於是密謀反叛,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時年二十八歲的朱能是他的三個主要助手之一,另外二個是謀士姚廣孝和大將張玉。朱棣在朱能等人的協助下,誘殺了中央派來監視自己的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迅速佔領北平九門,首先平定了北平,朱能因功晉陞指揮同知。為解除後患,朱能首先引兵東功薊州,擊敗都指揮馬宣。進而攻佔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朝廷已經沒有大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30萬伐燕。八月,南軍進至河北滹沱河地區。朱棣軍在中秋之夜發動突然襲擊,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朱能在此戰中率先攻破雄縣東門,並追擊到月漾橋,活捉南軍大將都督楊松、潘忠等,繼而一鼓作氣追趕南軍到莫州,斬獲無算。當時耿炳文大軍尚有數萬,而且已經於滹沱河北岸擺開陣勢,明顯是敵眾我寡。朱能見南軍連敗,士氣低落,於是冒險率領30多個敢死軍士,躍馬疾呼,沖入敵陣,南軍氣餒,紛紛後退,自相踐踏,損失慘重。打敗長興侯耿炳文後,建文二年(1400年),朱能率兵攻打濟南,兵至鏵山下,被盛鏞、鐵玄所圍,朱能率周長等兵,竭力奮戰,突圍而出。次年,朱能率兵近戰夾河,生擒張安。後又連戰順德、大名、彰德、衛輝等地,緊接著又戰西嘉山,破定州。《明史》載:諸將中,朱能最為年少善戰,功勞卓著。建文三年(1401年)十月,攻下蠡南後,朱能升任都督指揮同知,成為朱棣麾下最年輕的主將。時年朱能三十一歲。

靖難之役

一語定乾坤

建文二年(1400年)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打敗,大將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朱能率小股部隊殊死迎戰,保護朱棣衝出重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由於建文皇帝不願意承擔殺死叔父的罪名,致使南軍不敢致朱棣於死地,朱棣才得以逃跑,朱能也因此立下救主大功,晉陞都指揮同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朱能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攻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進至淝河。朱能在淝河設伏兵,大敗十餘萬南軍。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燕軍奪得的城池雖多,但往往得而復失,不能鞏固。此戰失利後,燕軍士氣低落,很多將領建議撤軍。朱能勸阻朱棣說:「兵家勝敗是常事,怎能因為一時的小挫折就氣餒呢?當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屢戰屢勝,可最終的勝利者是劉邦。殿下您舉兵以來獲勝很多,此次失敗不足多慮。還是應該以江山社稷為重。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只能整兵前進,怎麼可能撤回繼續作臣子呢?」朱棣同意,整兵進攻靈璧。《明史》詳細的記載了這段歷史: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既而王真戰死淝河,燕軍屢敗。諸將議旋師,能獨按劍曰:「漢高十戰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成祖亦叱諸將曰:「任公等所之!」諸將乃不敢言。遂引兵南,敗平安銀牌軍。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唯朱能力排眾議,對整個戰爭的勝敗,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並徹底改寫了明朝乃至以後幾百年的歷史格局。1403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靖難諸將中,張玉和朱能最為重要。張玉在東昌戰死,朱能成為第一功臣。論功封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永樂二年(1404年),兼太子太傅。

1923年曹錕、吳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後,馮玉祥在孫中山推動下,與陝軍暫編第1師師長鬍景翼及第15混成旅旅長孫岳結成同盟,因不滿直軍總司令吳佩孚排除異己,決心尋機推倒曹、吳軍閥統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任直軍第3軍總司令,趁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回師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府,囚禁賄選總統曹錕,驅逐清廢帝溥儀出宮,改所部為中華民國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邀孫中山赴京共商國事。但迫於形勢,又同反直系的軍閥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成以段為臨時執政的北洋政府。

但是對馮玉祥發動軍事政變的主要原因歷來爭論不已。

第一種觀點認為馮玉祥是一個愛國軍人,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有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國家的初步要求,對蘇聯也有所認識,認為十月後的俄國有著光明的前途。同時,他也不滿意北洋軍閥賣國投降的舉動,對內殘酷鎮壓人民,他發動北京政變是要「掃除軍閥勢力,打倒賄選政府,擁護中山先生主義,實現和平統一主張」。因為在北京政變前,馮玉祥就謀划過灤州起義、反對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復辟。1924年1月,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努力力做馮部上層將領的工作,促使馮部更加傾向革命。

第二種觀點認為北京政變不是受孫中山的影響和革命形勢的推動而發生的,是直系軍閥內部矛盾激化的產物。馮玉祥之所以發動政變主要是由於馮玉祥的權力和地盤先被吳佩孚歸於已有,後來他的部隊軍餉又遭到曹錕的勒索,使得部隊軍費吃緊,也讓他有兵無權,任人宰割,因此馮玉祥就有了要推翻曹吳,奪回權力的想法。在北京政變後,馮玉祥積极參与同孫中山、張作霖的三角同盟活動,採用種種手段,就足以說明他發動北京政變是為了掃除阻礙自己勢力發展的障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五代人物之六:他是劉備的翻版,在蜀地建立政權,但皇帝命更慘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