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浙江紹興蘭若寺墓地考古獲得重要發現

浙江紹興蘭若寺墓地考古獲得重要發現

原標題:浙江紹興蘭若寺墓地考古獲得重要發現


浙江紹興蘭若寺墓地考古獲得重要發現


為目前所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南宋墓地


蘭若寺墓園和蘭若寺寺廟遺址位置圖


蘭若寺墓地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東部,青龍山與日鑄嶺之間的峽谷地區,小地名稱皇墳山。2016年11月,因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蘭若寺水庫裸心湖建設項目的開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柯橋區文化發展中心考古處,對建設規劃範圍進行考古探勘。至2016年12月底,考古隊在蘭若寺水庫北岸、皇墳山南麓確認一處南宋時期墓地——蘭若寺墓地,墓地由風水環境、墓園、墳寺等組成。為配合基建項目的開展,考古工作主要圍繞墓園部分展開,至2017年12月已確認墓園年代與整體格局。蘭若寺墓園建於南宋晚期,使用年代下限不晚於元代初年,墓園佔地至少12000平方米,超過湖州風車口南宋墓(推測為宋孝宗生父趙子偁的「秀園」),更遠遠超過寧波東錢湖、餘姚史氏家族墓等南宋時期權傾一時的重臣墓園。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南宋時期規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高等級墓地。


蘭若寺墓園上、下園區分布圖


發掘收穫


蘭若寺墓園的選址遵照南宋時期形勢派風水觀念,具備完整的風水格局,墓園坐北朝南,中軸線方向為323°,背有靠山、面朝案山、朝山,園前山間小溪流經,墓園地形形似座椅,契合「懷抱之地」的環境特徵。


蘭若寺墓園至少由四級大台地構成,所有台地皆可見大面積人工夯築的跡象,墓園依據地勢,東部寬、西部窄,部分附屬建築布置於東側寬闊區域內。從園內的建築特徵看,可分為上下兩部分,第一級台地為「下園區」,推測可能是與南宋帝陵單獨建設的用於日常祭享和守陵人居住的「下宮」具有相似意義的院落建築區;第二至第四級台地為「上園區」,應是專門用於祭祀的高等級建築區與主墓分布區。


蘭若寺墓地主墓及拜台結構圖


第一級台地的「下園區」由石牆包圍的建築區以及神道、門道組成。該區域內除西側牆體情況不明,其餘牆體石砌,牆基多數保存完整,構成一個東西寬、南北窄,佔地約6000多平方米的封閉區域;中心的南北向神道沿墓園中軸延伸,至南牆處向東轉彎,目前尚保存較為清晰的部分神道與轉角處石板;東牆與南牆交匯處發現門道一處,且與東西向神道呼應,推測為墓園正門,目前殘存三個清晰的磉墩以及石砌暗渠一條;南牆中部、靠近神道轉角處另有一石板踏道,推測為通向小溪之便門。第一級台地內其餘建築應已破壞殆盡,通過對下園區東側的探溝解剖,發現其南部、東部原始低洼地區有人工墊土的跡象,而北部、西部地勢高亢之區域,除殘存少量奠基石塊外,地表層下已暴露出基岩層。



第二、三級台地建築遺存


「上園區」的第二至第三級台地為核心建築區,主要建築皆中軸對稱,該區域已發現多級石磡、石牆、殿門、廂房、大殿、庭院等遺迹。

第二級台地南端的殿門前為兩層石磡包裹的月台,殿門面闊七間、進深兩間,長近30米;門內東西兩側地勢高起,對稱分布廂房兩間,每間皆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中庭面積寬闊,地面較低,北側殘存一對圓形建築基礎,性質不明;其後地勢抬起,殘存磚鋪路面、「花壇」、刻有文字的石磡包邊等遺迹;再向北可通過三道台階,步入第三級台地,台地前端為大殿遺迹,其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長約30、寬約10米,是目前所見南宋時期規模最大的單體墓園建築;大殿後側凸出長寬約8米的方形台體,檯面上未見磉墩,推測為祭祀之月台;殿後為庭院,東西兩側以石基磚牆相隔,庭內以石塊、磚塊多次鋪砌路面、溝渠等。


第二、三級台地東側地勢平坦、空間較寬闊,該區域內發現水井、踏道、石渠、牆基、散水等遺迹,推測為神廚、庫室一類附屬建築。


第三、四級台地之間地勢陡峭,墓園設計五級等距的小台地,形成祭台區,中央布置甬道,聯通拜台。


第四級台地為拜台與主墓區。拜台區原始地貌亦頗為陡峭,建墓時人工夯築最高達3米的平台,以便於構築拜台與主墓。拜台上發現烏頭門基礎、闕樓及排水槽等。主墓區布局與南宋時期高等級貴族墓特徵基本一致,由須彌座、環墉、闕樓、主墓室、隔牆、石擋牆等組成,未見圓形封土,而以方磚鋪頂或石塊鋪頂的斜坡面代替。主墓室為同墳異穴、東西並列的兩個長方形墓室組成,以磚石混築牆體、大石板蓋頂的方式構築。墓室被盜嚴重,僅發現銅鏡、鐵券、墓志銘碎片等少量遺物,通過解剖分析,可知墓園應在宋元之際已經歷了幾次盜毀和修繕,與歷史記載的「妖髡毀墓」頗為契合。


第三級台地大殿、月台及庭院遺迹


蘭若寺墓園的建築,石材耗費量巨大,存在多種石料,石雕精美,尤以高浮雕構件最為突出。同時,墓園中出土了數量龐大的陶質仿木構建築構件,與宋六陵遺址採集遺物特徵相近,當是嚴格按照南宋官式建築微縮而成,從構件出土環境考察,多數屬於廢棄後的原生堆積,為後續建築復原工作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研究契機,也為深入研究《營造法式》理論、探索南宋建築史補充了新穎、翔實的實物資料。另外,在第三級台地的墊土中還出土了一批建築構件陶范,以及帶有商標類戳印文字的貼塑條磚,結合墓園西側發現的陶窯遺迹,為復原研究南宋時期高等級墓園,乃至皇家墓園營建模式與制度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線索。


另外,在調查中發現,距墓園東側約150米仍殘存蘭若寺寺廟遺址,從地表採集遺物與位置關係分析,蘭若寺寺廟很可能原為墓地賜享之墳寺。



蘭若寺墓地墓園復原模型


學術意義


蘭若寺墓地規模宏大、功能區複雜,墓園布局清晰、保存較好,是目前所見我國南宋墓葬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宋墓,尤其是在「妖髡髮陵」的歷史背景下,蘭若寺墓地的考古發現具有更加珍貴的歷史價值,對研究南宋高等級墓葬制度意義重大。同時,蘭若寺墓地距離南宋皇陵區僅6公里,從實物資料與文獻記載分析,墓地與南宋皇家陵園當存在著密切關聯,在宋六陵已遭毀壞、布局不清的現狀下,蘭若寺墓地也可視為目前研究南宋帝陵制度最重要的實物資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柯橋區文化發展中心考古處 黃昊德 羅汝鵬)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