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為提高醫師對執業風險的防範能力,促進醫師風險保障體系和制度的完善,日前中國醫師協會開展了「中國執業醫師風險及保障的調查」。該調查問卷是在中央財經大學張國芳教授指導下,由首都經貿大學「醫師執業風險及保障需求調查設計小組」完成。那麼,什麼是醫師執業風險?哪些因素會導致風險發生?該如何應對?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講者:

劉 奇: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張國芳: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袁 鍾: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原社長

張新慶: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李傳俊:國家衛生計生委幹部培訓中心教授

李 彬:北京成功使者管理諮詢公司副總裁

馬曉偉: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王艷琴: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婦產科病區主任

李玉鳳:北京友誼醫院平谷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齊 林:北京燕化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申敏英:河南浚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主任中醫師

張國同:北京朝陽區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科醫生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醫療意外、併發症、誤診是世界醫學三大難題,大大增加了醫療風險。我們只能盡量減少風險,但無法避免風險

張國芳:

關於醫師執業風險的保障問題,呼聲已久。這次由中國醫師協會組織開展《中國醫師執業風險及保障需求的調查》,對於深化醫改、完善相關保障制度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引入風險管理的概念和機制,在我國尚屬首次。那麼,如何理解風險和危險?風險和危險是風險管理學研究的重要概念。簡單說,風險就是一種隨機事件及其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比如說創新充滿風險,新藥物、新技術的使用具有風險,手術也有風險,等等。而危險是一種只有損害程度、沒有獲利可能的隨機事件及其發生的可能性。

風險各行各業都有,醫療領域更為突出。風險有不確定性,難以完全避免,也無法消除,但風險可以預防。

劉奇:

我理解「風險」與「危險」的區別主要在:風險可能有損失,也可能獲利,風險有時還和機遇相聯結。例如,術前對手術風險客觀評估後,趨利避害,冒風險而前行,爭取好的結果。但是不好的結果也時有發生,意外出現的情況不可能100%避免。而危險是只有損害沒有獲利。醫者的工作屬於「風險工種」。全社會要給予醫者「為了搶救生命,我甘冒風險」的理由。

張新慶:

「風險」與「不確定性」是兩個密切相關但含義不同的概念。「不確定性」是不可預知的,但「風險」可以用概率來估算。「風險」是負面因素,而「不確定性」則包含風險,也包含可能的正面因素。

醫療風險是醫療實踐中產生的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乘以該事件的後果。從內容上劃分,醫療風險分為如下五種類型:身體傷害、心理傷害、社會傷害、經濟負擔和道德風險。

李傳俊:

醫療風險的原因主要有:一、醫療專業是高風險行業。二、生命科學的未知數。三、臨床醫學的特殊性。四、臨床醫學的局限性。醫療意外、併發症、誤診是世界醫學三大難題,大大增加了醫療風險。我們只能盡量減少風險,但無法避免風險,這是臨床醫學特徵所決定的。我國臨床誤診率在30%,疑難病的誤診率達40%,臨床診斷與病理解剖診斷符合率為70%~80%。診療風險包括誤診(漏診)、過度檢查、濫用藥物、手術治療問題、危重病搶救問題、院內感染問題等。解決這些都是有難度的,既要科學判斷,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醫務人員是醫療風險防範的重要責任人,要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具有預見性,關注高風險環節,力求有效控制

李彬:

醫務人員是醫療風險防範的重要責任人,要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具有預見性,注意發現醫療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關注高風險環節,力求控制。對於不可控風險,要權衡利弊,降低風險。

醫護人員的執業風險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管理風險,包括診療銜接管理制度不完善、開展新技術(項目)風險等。2.檢查治療風險,包括併發症、輸液反應、過敏反應等。3.診療風險,包括錯誤診斷、延誤診斷、遺漏診斷,以及以癥狀體征代替診斷或不寫診斷等。4.醫護人員自身風險,包括超常門診量、三級檢診不落實、人身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5.預防風險、識別風險的能力待提升。

防範醫療風險,應該努力建立6個機制:1.准入機制,解決由誰來做的問題。2.控制機制,即規範行為,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如病曆書寫、醫療質量控制管理辦法等。3.評價機制,即評審評價標準,解決做得怎麼樣的問題。4.檢查監督機制,解決誰來管的問題。5.監測-信息-預警機制,解決預防措施問題。6.醫療責任保險機制,解決風險分擔問題。比如,醫院統一購買公眾責任險,對醫院運營中發生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進行補償等,以及以政府統保形式進行醫療風險保險制度等。

張國同:

我呼籲醫院給醫生投保執業風險保險,購買醫護人員傷害險。同時,嚴懲在醫療場所毆打謾罵醫護人員的人,並建立社會公德失信名單,使之與銀行信用等級掛鉤,讓他不敢在醫院鬧事。再就是要在全社會倡導尊重醫者、尊重醫學的良好氛圍。

王艷琴:

當今醫療風險防範意識、化解能力,對醫生、醫院、政府部門都是考驗!醫生有無「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風險意識,有無春風化雨般化解風險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加強人文素養,提升溝通能力等。醫院管理部門需要細化風險管控措施,政府要賦予醫生敢於承擔風險的勇氣和力量。

申敏英:

以前,我在醫院處理過不少的醫療糾紛,感覺如果能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大多數患者還是好溝通的。但是如果出現了特殊複雜的情況,病人家屬還是會有過激行為,這時醫院領導的協調能力至關重要,也需要有政府部門的支持。當然,普通的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也非常關鍵,這也是自我保護的重要因素。

齊林:

對於醫護人員出現的差錯也要客觀、理性分析。美國護士發錯葯的故事給我們很多啟示,他們不是簡單地處罰,而是去找可能的原因,如護士排班是否合理,有無疲勞工作所致因素,藥片是否有形狀、顏色的區分等。之後,再把相關責任分清楚,醫護人員也容易接受。

馬曉偉:

醫生保護自己不要完全被動。我在美國學習參觀時,看到那裡醫院的基本做法是:安裝監控系統,每個診桌下有不易發現的呼叫按鈕,一旦發現有危險,可迅速呼叫保安。

執業有風險,醫生該如何應對?

認識和處理好醫師執業風險,搭建「醫患命運共同體」是出發點,也是歸宿和結果

從風險管理的理念出發,認識和處理好醫師執業風險,搭建「醫患命運共同體」是出發點,也是歸宿和結果。醫患關係是一個複雜的人際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醫生始終是主體。醫生的責任心、愛心、細心和耐心,是其履行職責的心態基礎,做到這一點可以減少醫患糾紛。建設良好的醫患關係,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醫生、患者、醫院、行業、政府是一個有機聯繫的命運共同體,哪一方面的作用都不能被忽視。

為了從容應對執業風險,醫生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和超強的能力,支持自己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正確判斷,這是醫生愛心、責任心的重要表現。不過,對於相當多的年輕醫生而言,做到知識技能和人文關懷二者的有機融合實屬不易,需要年復一年的臨床歷練和精神升華。

對於患者來說,要努力做到文明就醫,體現在:要信任、理解、配合醫護人員。如果患者受到尊重,並以適宜的方式參與了臨床決策過程,即便沒有產生預期的治療效果,多數患者也會真切地體會到醫學局限性和診療結果的不確定性,減少對醫療服務的不滿程度。

改善醫患關係,醫院管理也應與時俱進。醫患糾紛也好,醫療事故也罷,其實患者是核心要素。各項工作圍繞患者展開,如果醫生、醫院、政府等各個環節都能夠把患者放在核心位置,很多政策、制度、流程、方案能讓患者充分感受到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期待,並儘可能在短時間達成互信, 很多糾紛和矛盾就能防患於未然。

李玉鳳:

目前的醫患關係問題,不是哪一單方面因素造成的,是很多複雜因素長期合力作用的結果。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碰到問題,不僅要向外找原因,也應該向內找原因,比如反思我們的醫學生教育、我們醫者自身的行為等是不是有問題。

我始終相信,沒有真正的患者會故意詆毀和傷害診治他們的醫護,除非他不是真有病而是故意碰瓷。我們的工作中確實應該有更多的人文情懷,這不僅利他,更是利己。

袁鍾:

我國醫患矛盾根源在於趨利的醫改政策。莆田系醫療的市場經濟和百度的醫院競價排名,嚴重損害中國醫療行業的公共信任資本,導致醫患互相不信任,並出現嚴重衝突甚至暴力傷醫事件。有醫生不斷寫文章強化醫患對立,一次又一次撕裂醫患關係,讓我們的一線醫生執業更加危險。顯然,我們醫學人文教育太薄弱,醫生有治病的能力,卻沒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而一個合格的醫生必須具備科學的頭腦和人文的心靈。

醫療是幫助人的職業,醫者工作的本質是直接幫助他人的身和心(或稱生命)維持健康。因此說,醫者是以付出愛為職業特徵,這種付出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醫者為他人的健康所付出的心智,所付出的辛苦,所擔當的風險,是其他很多職業無法相比的。

醫者不同於商人,不能把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職業目標。當然,這和改善醫者生存條件、提高收入、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是不矛盾的。保護醫護人員合法權益,逐步解決高付出、高風險與低回報的矛盾,讓醫者有光明正大的高收入,是社會對醫者勞動的尊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

整理/健康報記者 李陽和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