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拚命想和90後、00後為伍的馬東,還能「裝嫩」多久?

拚命想和90後、00後為伍的馬東,還能「裝嫩」多久?

文/肖子瑤 米小路

過去三年,馬東帶領《奇葩說》收穫了爆棚的收視率和超高的口碑,但不能否認的是,口碑一季比一季低,《飯局的誘惑》《好好說話》接下米未的重任,《黑白星球》卻遭遇滑鐵盧。這個從傳統媒體走出來的「最像90後的60後」,開始焦慮追不上90後的腳步了。

iAsk

相聲世家的頑劣孩子為何做了媒體?

1968年,馬東出生時,父親馬季正在挨批鬥,所以他從小就被寄養在親戚家,3歲多才回到家裡。小學五年,父親卻只給他開過一次家長會。這割斷了父母和學校的聯繫,使他天性中的自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甚至由於活潑搗蛋,他還一度被校方勸退。

在相聲世家長大,他的家教很嚴。中學畢業以後,馬東要去澳洲留學。臨走時,馬季告誡兒子,「男子漢應當獨自闖蕩,外面的世界很大,很花哨,要嚴於律己,別忘記本分。」許是這樣的教導,讓馬東看似不著邊際卻一直在主流之中並成為主流中的佼佼者。

到了澳大利亞後,馬東需要解決生計問題,他「什麼工都打」,還干過揉皮子的工作。就是把袋鼠的睾丸皮揉軟和了,做成女士用的錢袋。作坊裡面又腥又臭,熏得他都快暈倒。 這一段,後來他在許多場合都講過,總是講著講著把自己逗笑了,嘻嘻哈哈糊弄過去那八年被邊緣化的迷惘、痛苦。

馬季與馬東父子

投身文藝行業許是宿命。父親送他去澳大利亞讀計算機專業,但馬東的語言天分和骨子裡對文化的熱愛,使他最終還是走上了父親不希望他走的路。

大學畢業後,他在澳大利亞的一家大公司工作,並且順利拿到了綠卡,但「拿到永久居民後就沒回去過」。 後來談起當年的離開,馬東眼中沒有一絲閃爍的猶疑。25歲時,他回國到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學製片。後來,認識了湖南衛視的製片人譚群,進入了《有話好說》欄目組,從此開始了媒體生涯。

iAsk

割了眼袋就能進入年輕人的世界?

如果說馬東從IT男轉到電視媒體是人生的一次奇遇記,那他的第二次奇遇記就是從電視轉型到了互聯網。馬東這個坐不住的人在不斷探尋自己的邊界,跟上時代。

馬東在湖南衛視期間主持的《有話好說》,就顯示出了他對於社會和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幽默卻不失穩妥的高表達水準,這些「話術」令他後來在投身互聯網時大放異彩。但《有話好說》不久因為話題敏感而被勒令叫停。2001年,馬東參加了《挑戰主持人》製片人的競聘,並成功來到了更大的平台——央視。

在央視,馬東擔任了多檔節目的主持和製片人,還當過央視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導演。可是,在這裡呆了12年後,馬東還是離開了。「人要有歸零的精神,我已經40多歲了,基本上每隔幾年就要全面的歸零,我覺得這麼活著才有意義。」

敢于歸零的他也是一個敢於說真話的人,他說,他做媒體,要讓所有人都聽到真話。

《有話好說》就是一個講真話的社會調查類欄目,導演們感興趣的都是一些帶有爭議性的話題。馬東對別人不敢說的禁忌話題,特別感興趣,比如同性戀話題。馬東說, 「對這個話題採取禁忌態度的人,大部分是因為恐懼。恐懼來源於無知,無知又加深了恐懼。這是社會文明得不到快速健康發展的原因,也是社會的悲哀。」

也正是因為這些,已經干過春晚的活兒的馬東還是選擇了投身互聯網行業。這裡包含多元的文化,這裡,馬東可以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敢觸碰雷區的馬東,在《奇葩說》當中請來了蔡康永。馬東、高曉松、蔡康永三個人的合體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馬曉康」也為人津津樂道。

2017下半年,馬東在接受許知遠採訪中的言辭被梁歡稱為「犬儒」。殊不知,《奇葩說》正是以大家都懂的話語為95%的大眾做了啟蒙。同羅胖一樣被稱為「商人」的馬東,「最厲害的是可以保有文人的清高」,這是《奇葩說》辯手肖驍對於馬老師的評價。

《奇葩說》第二季播出前,馬東去割了自己的大眼袋,後來成為節目組嘲笑的梗。他在試圖融入年輕人的世界,也在身體力行的實踐著「如果不能說真話,也盡量不要講假話」。

iAsk

做爆款越來越難,是否江郎才盡?

馬東說:「創業以來,所有的時間不是在工作,就是在焦慮。」

創辦米未之前,馬東在體制內,身上總是貼著「馬季之子」的標籤。那時馬東煩惱這個標籤,但又很妥帖的處理好了它。但2013年前後,他開始焦慮。首先是控制體重上的力不從心,接著,他發現身邊的90後、00後在講什麼,他已經完全聽不懂了。這讓他最不能接受,他感覺自己被世界放在了馬路邊。他急需回到馬路上去。

2013辭職「下海」後,多年在央視的磨礪和對互聯網的敏感度,使他創辦的米未傳媒勢如破竹,從最初的《奇葩說》,到後期的《拜拜啦肉肉》、《飯局的誘惑》,都成為行業內的標杆和翹楚。

「最危險的時候是大家都認可你的時候」,馬東本人甚至都成為一個現象級「產品」,被放在聚光燈下,時時被外行人、內行人、投資者、媒體注視。但創新是有瓶頸的,馬東就在這樣的瓶頸上。下一個爆款在哪裡?他摸不準。

他想安心下來做一檔精而小,小又美的內容節目。結果可想而知,這樣靠長期積累粉絲而形成的有底蘊和背景的節目並不會引爆流量,比如《黑白星球》。觀眾不買單,內部不看好,投資人不認賬。在播出一檔後不得不停下來重整節目方向。

另外,馬東作為創始人的米未傳媒,如今卻面臨要讓這個團隊「去馬東化」的窘境。這個今年即將年滿50歲、被公司90後們稱為「老人家」的創業者已經成為了米未的活招牌,既是CEO又是形象代言人,是整個團隊的主心骨和靠山,同時成為半個藝人,馬東甚至豁出去在《拜拜啦肉肉》中接受健身訓練、挑戰民族舞。然而這也意味著他和團隊已經進入依賴特定成功模式的危險階段。

《艾問人物》認為,他的文人風骨與商業需要時有刮蹭。在奇葩大會上,面對一些被其他導師看重的有話題性和娛樂性的選手,他並沒有舉牌,因為選手雖然能帶來流量,但卻不能為價值觀的碰撞增添新的力量。他始終保持著對某些看不見的東西的遵守,雖然在接受採訪時,他總是否認這一「預設」。他努力在娛樂至死和保持底線中平衡,他想讓人得到比純粹的娛樂更高級的享受。

這些焦慮使他成為馬東。

艾問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說:

焦慮使馬東割掉的眼袋幾乎都快要長回來了,可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狀態。移動互聯網浪潮一波蓋過一波,誰能掌握時代脈搏,誰才能笑傲江湖。

2016年,米未傳媒的對外說辭已變成不再「追求爆款」,馬東也逐漸從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暫時抽身出來。早就經歷過起起伏伏的他,強大而和諧,睿智而有分寸,有人稱他是「鈍器」,但從容遊走,像利刃分割一切。這不,2017年最後一天,他一邊陪90後「思想跨年」,一邊就著割眼袋和油膩中年人的梗再次成功擔任廣告小能手。這一天,也意味著最後一批90後全部成年。馬東,又要開始研究如何成為00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問iAsk 的精彩文章:

艾誠走進南加大:艾問西東,預見未來

TAG:艾問iA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