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讓孩子學習藝術?
只要條件允許,恐怕沒幾個家長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學習藝術,畫畫、音樂、舞蹈、陶藝……等等等等。要麼在幼兒園、學校里學,要麼在幼兒園、學校之外,再送孩子去專門學——有的培訓機構為了適應現實需要,在一個機構里不僅教授各種藝術門類,而且還把「小升初」、「小學語文」、「高中物理」以及「足球」、「跆拳道」完全囊括,給人的感覺是:進了這個機構的大門,什麼藝術都能學到,而且文化課學習、藝術學習兩不誤。
簡直太省心,太方便了;真是太為家長著想,太適合孩子成長需要了。
無論如何,家長讓孩子學點藝術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這種普遍現象也已然成了慣例——孩子學點藝術才好,不學才不好;讓孩子學點藝術才是教育,不學點藝術談不上給孩子好的教育。讓孩子學習藝術成了普遍現象,普遍現象漸漸形成慣例,慣例也慢慢成為家長、未來家長乃至所有人的一種「共識」和「下意識」:讓孩子學一點藝術,是很好的。
當然是很好的。
學藝術好在什麼地方?想必不同的家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把所有這些答案搜集起來加以分析、整理,大概無外乎幾種類型:
「可以提升孩子的修養。」
「可以讓孩子有個愛好,有一技之長。」
或者,
「大家都學,不想孩子落下。」
「孩子自己喜歡。」
……
一方面,這些答案體現出家長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教育乃至對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這些答案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家長們對藝術的態度、認知和理解。也就是說,家長們如何理解藝術和藝術的意義,就會如何理解孩子學習藝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前者直接決定後者。
雖然不一定每個家長都思考過「藝術」、「藝術的意義」這類似乎有些抽象、惱人的問題,可是,每個送自己孩子學習藝術的家長,「送孩子學習藝術」這種傾向、這一舉動本身其實已經暗暗流露出家長們對「藝術」、「藝術的意義」的態度、認知和理解了。只不過,此種態度、認知和理解有的是家長們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有的是「公共的」,即家長們受他人、環境的影響而被動、潛意識般接受的。
不管是怎樣的,說到底,其實每個家長都有自己關於「藝術」、「藝術的意義」的觀點、認識和理解,只不過不多關注、不常揣摩、不太掂量它。
還是需要一定的關注、揣摩和掂量的,這樣,家長們更會更清楚孩子為什麼要學藝術以及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藝術。
當家長們開始追問並漸漸懂得「藝術是什麼」以及「藝術的意義何在」時,就更能堅定孩子學習藝術的價值,也會更堅信自己為孩子學習藝術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那麼,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意義又何在?
在這個問題上,恐怕有一個較具共識性的理解和答案:「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例如開車時聽點音樂,周末看場電影,逛逛畫展、博物館,或者看個現場演出之類,這樣的活動為日常生活增添了品味、格調和情趣,甚至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也就是說,藝術是為生活服務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作用於、服務於生活,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這裡的「生活」不是與「工作」對應的狹義上的「生活」,而是廣義的「生活」,即「與活著有關的一切」都叫「生活」。
什麼又是生活呢?
我們追問藝術,卻追問到生活這裡來了。我們在追問藝術後繼續追問:生活是什麼?
既然大多數人不會反對「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那麼就很好理解:只有追問生活,才會把對藝術的追問真正引向深處;只有理解了生活,才能真正理解藝術;只有對生活有感受,才會對藝術有答案。
生活是整個地平線,藝術是地平線上的一抹絢爛霞光,太陽不從地平線落下,怎會有晚霞?
生活是整個大地,藝術是大地上的一棵參天大樹,根系不扎在泥土裡,怎會枝繁葉茂?
生活是整個海洋,藝術是海洋中的一艘揚帆之船,沒有遼闊,怎能蕩漾?
是的,「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這既說出了藝術,又說出了生活,更說出了藝術和生活分不開、離不得的關聯。
「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把藝術和生活聯繫起來了,把藝術放入生活中,把藝術放在生活之上。
然而,仔細想想,「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這並沒有給出「生活」的答案,卻又以「生活」為基礎,將「藝術」放置其中、其上。所以,「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這個被普遍接受的論斷其實既沒有生活的答案,又沒有給出藝術的答案,它對生活、藝術這二者關係的定位也是需要繼續追問,甚至質疑的。
說「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首先要說清楚生活是什麼。
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與活著有關的一切。每個活著的人都在生活,卻很少有人真正去追問生活。
我們不理解生活,卻已然在生活。我們不追問生活,就一股腦地把藝術丟給未經審視的生活,丟到生活之中、之上。我們把「生活」留給一團迷霧,然後讓藝術在這團迷霧之中、之上徘徊飄揚,好讓藝術為生活的迷霧添彩增光。
如果僅僅是用藝術點綴、調劑和升化生活,僅僅是把藝術鮮亮的外衣罩在生活之上,那麼,當生活被藝術裝點得看似越有品味、格調和情趣時,生活本身恰恰被埋藏得越深,生活其實離我們越遠。
生活越發未經審視,藝術也越發從屬於未經審視的生活;藝術成了為生活關上一扇扇門窗的手,藝術淪為愈發暗淡的生活扔出的一個道具。
要追問生活,把生活從追問中釋放出來,把藝術從對生活的追問中釋放出來。
生活是什麼,是人選擇了生活么?不是的。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人是被拋入生活的。人降生,然後開始生活。不問生活,卻不得不生活;不管怎麼生活,卻一直在生活。
人生而不自由,人生活不自由。
藝術是自由。人需要藝術,生活需要藝術,人用藝術的自由開啟生活的自由,用藝術之真開啟生活之真。
藝術打開生活的門窗,藝術為生活的根基鬆土,藝術把生活的幽暗點亮。藝術讓必定不自由,必定滿身創傷的生活在藝術那裡,至少在藝術那裡,變得自由圓滿。
這時,藝術還僅僅是對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么?不是的,藝術是對生活的「扭轉、救贖和解放」。歪曲的生活被藝術扭轉了,殘缺的生活被藝術救贖了,困頓的生活被藝術解放了。
活著、生活,沒有人是自由的。人背負肉身,降生家庭,人面對習俗,人有身份、角色,人在環境中,人被時間緊緊捆綁。可是,在藝術里,人是可以接近自由的。在藝術之光的照耀下,人跳脫身份、角色、環境,人忘掉習俗、忘掉時間甚至忘掉自己。藝術讓生活變成另一個樣子,或許,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本該有的樣子——這樣的生活沒有品味、格調和情趣,因為它已超越這些簡單的標籤,進入自由,進入更廣闊無邊的天地。
藝術不是在生活之中發光,在生活之上加碼,藝術扯開生活固有的帷簾,藝術讓生活變得完全不同,變得更是生活;藝術不是讓生活更好,而是讓生活更像生活;藝術讓人進入生活的深處,在那裡看看自己真正的幸福與悲傷,擁抱自己真正的模樣;藝術不是把人心撫慰,而是把人交給自由,哪怕短暫。
當我們說「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調劑和升華」時,我們或許已將生活久久遺忘,藝術和金錢一樣,一首歌和一件衣裳相當。
我們用藝術裝點未經審視的生活,既是對生活的離開,也是對藝術的誤解;既掩蓋了生活,也褻瀆了藝術。
理解生活,熱愛藝術;學習藝術,更好生活。
你為什麼讓孩子學習藝術?


TAG:此之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