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一部作品都融合於創作與欣賞的兩個審美主體?

為什麼一部作品都融合於創作與欣賞的兩個審美主體?

任何一部作品都融合於創作與欣賞的兩個審美主體。藝術的魅力本質也是這兩個審美主體的互相審美交流和構建、審美體驗的的心理活動呈現。本文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試圖論述創作與欣賞二者的關係,分別由創作與欣賞的天然一致性,欣賞為創作的二過程,創作與欣賞的媒介和創作與欣賞的心理效應四個方面組成和論述。

一、創作與欣賞的天然一致性

創作與欣賞都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創作是人類所獨具的一種生命方式,是人類內在屬性最豐富、最美妙的顯現,是對人類自身存在的理解和把握。作家創作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稟賦的個性生理——心理結構特點基礎上,通過後人的文學藝術的審美實踐和社會生活實踐而培養、發展起來的。欣賞是人對於文藝作品和藝術活動的感受、理解、評價和審美的情感體驗過程。兩者在心理的特徵上表現為天然的一致的就是複雜的心理體驗過程。創作與欣賞有其內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說,藝術創造過程也並不終止於藝術品完成的時候,只有欣賞者的介入能使由藝術家開始的創作過程最後完成。這時,創作主體與欣賞主體通過了作品文本媒介的溝通。在藝術的實踐中,創作主體在創作前和創作中就已經意識到欣賞主體的存在了。塞爾維亞作家伊凡拉利奇曾相當生動地展示出這一境況:「當作家坐在一張白紙面前寫作的時候,他(讀者)的影子俯身站在作家的背後,甚至當作家不願意意識到影子存在的時候,影子也還是站在他的背後。這個讀者在那張白紙上打上他那看不見的磨滅不掉的標記,寫上證明他的好奇心的證詞,寫上證明有一天他想拿起寫完的作品先睹為快的難於表達的願望的證詞。」創作就是一個審美主體向另外一個審美主體(欣賞)主體籲求自由和對自由的渴望,正是通過作品世界,藝術創作主體和欣賞主體之間建構起一種新型的「盟誓」關係,他們在藝術這另一世界中互相籲求自由。因為寫作的人不惜勞駕動筆去寫,這個事實就說明了他承認了他的讀者自由,又因為讀書的人僅憑他翻開書這個事實,就說明他承認了作家的自由。因此,藝術創作,不管你從哪個方面探討它,都是一種對人的自由寄予信任的行為。

我們從心理活動的終止作為作品的完成,又是欣賞主體鑒賞活動的起點,正是作品溝通了兩個主體世界,因而從本質上說,創作活動就是一種尋求對話(心靈對話)的活動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對話,是作者與讀者兩個主體間進行的潛意識心理對話。代寫本科論文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在《四月的信》中說得更精闢:「我每寫一篇小說,就要注進我的一滴什麼——不是眼淚,不是精血,而是內心更本質的東西,是我所有的精華。」於此可以看出,藝術家主體的心理的情感、直覺、想像、意志等審美心理結構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審美主體的人格、氣質、靈魂等主體要素在創作中的介入標示出主體性的深度。藝術欣賞活動是審美主體以自己的感性血肉之軀的各種心理感官去看、去聽、去觸摸,去品味、去體驗,因而個體性表明欣賞者作為主體對審美對象一種全面的精神把握和特殊的佔有,主體的各種特殊心理活動,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像理解都將在客體上打下鮮明個性的印象。

二、欣賞可以轉為創作的二度構建過程

欣賞是一種感知、想像、理解、感悟等的心理過程。心理學的主要體現是知、情、意的表達。欣賞作為心理活動而言,是人類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形式,這是熔鑄了欣賞者全生命、全人格的「整體震顫」,是調動整個豐盈的生命力總體投入的「高峰體驗」。欣賞應作為創作的二度過程,應該理解為,當欣賞者以全生命、全人格的體驗作品的同時也賦予作品的第二次構建。作家創作的來源有來自於,感受力的大小,這種大小取決於對象刺激的強度和新異程度和作家心靈的豐富和活躍程度。

如果作家透過作品文本媒介內心的情感有高度的靈敏性,作家這種感受力的獲得就是作家把這個生命投入社會生活實踐中,使主體和客體發生較為沉重的碰撞,使自己的心理能力得到緊張的調節和發揮,是主體的思想、感情、感覺對於宇宙人生的本質方面建立一種血肉聯繫。

作家的真實體驗是最重要的,但是作家的欣賞力也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的成為二度構建的過程發揮重要作用。作家的創作中在上文提及他有時候是與欣賞主體是重合的,那麼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則自己的作品文本肯定不時的在心靈反覆重現和不斷組合播放,從而使作家在創作中有了二度構建的心理。

三、創作與欣賞的媒介

創作于欣賞的交流與互動,兩個審美主體的共構源自媒介的介入。兩者的媒介應為作品文本。欣賞主體與作品文本之間的信息、情感、意念的交換與融合,因此有必要先來考慮一下文本的存在方式。作品文本是一種具有物理基礎的精神性存在,是作家創作的物化階段文化成品。作品文本由作家創造,作家帶有自己的心理活動的思想、觀點、感情的好惡,通過作品文本媒介與欣賞者的交流、理解和共鳴。作品文本媒介在創作與欣賞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的心理活動過程沒有物化過程,它難於表達出作家的效能,當然通過口頭交流語言是可以達到,但是遠遠比不上文字形成的物化階段的效果好。因此,創作與欣賞的關係的協調和天然一致性多源自作品文本的媒介。

四、創作與欣賞的二者辨證

馬克思認為創造與欣賞的關係猶如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文學審美功能社會作用必須通過文學欣賞來實現而文學欣賞的普及與時尚又決定著文學創作的潮流和興衰,文學作品倘若得不到讀者的認可和讚賞如同廢紙一樣毫無意義。從心理學的情感角度分析,情感在心理學上說是把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做出的心理反映。

在上一點說明了作品文本的媒介,根據馬克思的物質決定意識的理論標示,創作主體在很大的程度是決定欣賞主體的。當作家把某個階段的心理活動的心裡歷程物化為作品文本呈現於社會的時候,欣賞主體是隨著創作主體而進行記憶、表象、想像和思維等心理活動的。如在80年代出現的「朦朧」詩歌,欣賞者甚至連他的語言關也過不了,它的詩句非欣賞者的想像力所能把握,審美直覺也就無能為力,但是在朦朧詩歌大量出籠的時候,物化為大量的作品文本的時候,欣賞者在提高了審美感受,構建了雙向交流的交流點時,他推出了新的詩歌的美學原則,在這個意義上,創作主體決定了欣賞主體。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欣賞主體也可以決定創作主體,人的欣賞的審美觀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環境下是有一個審美的標準的,當欣賞的水平是在一個刻度上,作家創作的文本應該是決定於這個刻度。

結語

綜上所述,從文藝心理學看,藝術創作與欣賞是一個雙向的交流的心理過程,藝術創作是一種生命體驗的闡釋者,而欣賞主體是面對創作主體做出最大震顫的各種積極的主動的審美心理活動。同時,創作與欣賞的天然的一致性、辨正性和作品文本媒介等都是筆者針對心理學角度的有限分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方堂養生 的精彩文章:

做三個月的hiit訓練,能練到什麼程度?

TAG:修方堂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