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期間最厲害的幾種步槍,第二種最先進,看一下都有什麼特點呢

二戰期間最厲害的幾種步槍,第二種最先進,看一下都有什麼特點呢

莫辛-納甘(英文:Mosin-Nagant、俄文: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步槍是由設計者俄國陸軍上校莫辛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納甘共同命名的步槍,在俄國也被稱為莫辛步槍(Vintovka Mosina),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在俄羅斯軍隊以及蘇聯紅軍作為制式武器服役,各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日俄戰爭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有投入使用,越南戰爭甚至阿富汗戰爭皆有出現。至今仍是民用步槍常見之型號。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該槍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7.62x54mmR)步槍。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葯軍用步槍之一,槍聲清脆, 有如水珠濺落, 因此我們中國人為莫辛-納甘起了一個頗具詩意的綽號" 水連珠"。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 毛瑟步槍系列、 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鬥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 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葯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 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 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迴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髮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摺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1.莫辛-納甘步槍,早在一戰的時候蘇軍就開始裝備它了,在二戰期間成為蘇軍的主力步槍,在部隊服役60年之久。它的生產數量達到了1700萬多支,有很多國家都裝備了該槍,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也進口了一大批。至今民間還有它的蹤影,主要用於打獵。莫辛-納甘M1891型步槍採用莫辛設計的3線彈倉式步槍同時採用納甘設計的快速填裝彈彈夾,是俄羅斯帝國軍隊最早採用無煙發射葯技術的軍用步槍。此後,俄羅斯對步槍實施了一系列改進,推出了適用於騎兵的步槍、卡賓槍及加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的版本,並為該槍設計一系列的槍榴彈,以符合當時潮流。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使用簡單可靠,不需太多的維護,符合當時沙俄工業基礎差、軍隊士兵素質低的實際狀況。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傳統的旋轉後拉式槍栓與彈倉式供彈的設計,槍機部分簡單的設計細小零件很少; 整體彈倉位於槍托下扳機護圈前面,使用能攜帶5發子彈的彈夾,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填裝,彈倉口有一個隔斷面器,用於槍彈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子彈;槍彈是擊針式擊發;因拉機柄力臂較短,槍機操作時不太順暢所需力量較大,拉機柄為直式,狙擊步槍採用下彎式拉機柄;手動保險為槍機尾部凸出的圓帽,向後拉會鎖住擊針動作。早期的可拆卸刺刀通過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改為不可拆卸的摺疊式刺刀。莫辛-納甘步槍使用7.62毫米口徑彈藥(即7.62×54毫米R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最初採用被甲鉛芯圓形彈頭(初速615米/秒),後來改用尖頭彈(初速860米/秒),此槍彈系列至二十一世紀初還在俄羅斯軍隊中作為機槍以及狙擊步槍的彈藥。

2.StG-44突擊步槍,在二戰期間突擊步槍是很少見的,而德國這種突擊步槍在二戰時期卻生產40多萬支,是當時最先進的步槍。它的製造結構比較簡單,外觀小巧輕便,很容易攜帶。在性能方面也很出色,射程遠,威力非常強大,精準度高。二戰結束後,有很多個國家部隊都裝備了該槍。St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 44,定型投產時名稱MP44),是現代步兵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先使用了短葯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裝備的自動步槍。可以說,如果不能解決彈藥問題,就無法解決自動步槍連發射擊時控制精度的根本問題。美軍二戰裝備的勃朗寧BAR輕機槍,也是作為突擊武器來設計,希望能夠單兵攜行行進間射擊,進行突擊作戰,壓制敵方火力。但是由於觀點上的局限,仍用傳統步槍彈藥,這就造成了整槍設計的問題。為了克服後坐力和保持可靠性能,勃朗寧自動步槍重量過大,步兵攜帶仍然不便,並且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後坐力使全自動射擊時難於控制精度。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改進成為「貨真價實」的輕機槍,實際上扮演著重機槍的角色。德國選取中間型威力槍彈,就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實際上,StG44由於使用中間型威力槍彈,子彈初速和射程均不如步槍和輕機槍。但是StG44在400米射程上,連發射擊時比較容易控制,射擊精度比較好,可以連續射擊而且火力非常猛烈。而且重量較輕,便於攜帶,StG44是步槍與衝鋒槍性能特點的結合。從衝鋒槍的20彈匣,32發彈鼓,到機槍的300發彈鏈,50發彈鼓,德國設計師根據實戰對於火力的需要和步兵攜帶彈藥的體力上限,還是持續作戰的需要,終於選擇了30發弧形彈匣。30發彈匣重量適中,單兵可以大量攜帶。同時30發子彈,能夠很好保證火力的持續性。在實戰中,三四個手持StG44的德軍士兵,往往可以壓制住一個班的手持M1的美軍士兵,和數量更多的使用波波莎衝鋒槍的蘇聯士兵。後來美國的M16以及蘇聯的AK仍然採用30發子彈彈匣,可見其成功之處。

3.M1式加蘭德步槍,這是美軍在二戰時期裝備的主力步槍之一,生產數量達到了1000萬支。該槍二戰過後,美軍還使用它參加過多個戰爭,其中就有朝鮮戰爭。它的可靠性很好,能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正常使用。射擊精準度,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快速的拆解和組裝。M1式加蘭德步槍(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中國稱為「大八粒」,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根據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的名字命名。1935年10月, 約翰·伽蘭德設計定型7.62mm口徑M1半自動步槍,即伽蘭德步槍。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伽蘭德,歷經二戰和朝鮮戰爭。M1加蘭德步槍可靠性高、射擊精度高、易於分解和清潔,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M1式加蘭德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叢林、非洲沙漠、歐洲戰場等大多數戰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1957年,M14式7.62mm步槍被美軍正式採用,自此M1步槍正式停產。截至停產全世界共生產M1伽蘭德近1000萬支。M1加蘭德步槍(正式名稱: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中國俗稱大八粒(又叫:8粒快)。約翰·加蘭德(john c. garand )從1919年10月開始在美國陸軍的春田兵工廠從事武器研究和設計工作,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徑M1半自動步槍,也稱為加蘭德步槍。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加蘭德,歷經二戰和朝鮮戰爭,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加蘭德近1000萬支。M1加蘭德步槍投產之後最初生產和裝備軍隊的速度都十分緩慢,隨著美國於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蘭德步槍產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外,1940年,美國政府增加了溫徹斯特公司作為M1步槍的生產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槍停產時,兩家公司共生產了超過400萬支M1步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重新生產M1步槍。到朝鮮戰爭結束後,新生產了16萬支M1步槍。之後直到1956年仍在生產M1步槍,但逐步減產。1957年,M14式7.62mm步槍被美軍正式採用,自此M1步槍正式停產。M1加蘭德步槍可靠性高,射擊精度高,易於分解和清潔,它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在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叢林、非洲沙漠、歐洲戰場,M1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多數戰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是美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1月10日分享的安妮股份,三個交易日33%的漲幅!1月15日分享的潤禾材料,三天也是有26%的漲幅!1月18日分享的北特科技截止目前強勢兩連板!去DS4818的

4.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在一戰的時候,英軍的各種軍種就開始裝備該槍了。由於性能很好,得到了眾多士兵們的喜愛,到了二戰時期,它成為了英軍的主力步槍。全長只有1.13米,對於當時的步槍來說是非常短的了。它的可靠性非常好,火力很強大,操作也很方便。李-恩菲爾德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氏步槍(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1903年投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朝鮮戰爭中是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李-恩菲爾德短步槍首創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57毫米縮短為1130毫米。它的特點在於,採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發明的,後端閉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與前端閉鎖槍機(例如毛瑟步槍)相比,後端閉鎖可以縮短槍機行程,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盒型彈匣,雙排彈夾裝彈(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由兩個5發彈夾通過機匣頂部填裝),這樣就有10發子彈而不是比同時代的步槍容量的5發,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優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中,它迅猛的火力給它的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間恩菲爾德兵工廠曾生產了可裝2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用於埑壕戰。恩菲爾德步槍通常帶有刺刀,但因為糟糕的設計而通常被捨棄不用。 恩菲爾德步槍有多種基本型號,還有基於基本型號持續改進的眾多改進型號,為此採用了煩瑣而複雜的命名方法。

5.三八式步槍,這是二戰期間日軍的主力步槍,可以說殺人最多的步槍。在二戰期間,日軍同時入侵了亞洲多個國家,我國就是其中一個。幾年的抗日戰爭讓我國傷亡人數達到3000多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該槍造成的,再加上日軍入侵的其它國家造成的傷亡加在一起,絕對是殺人最多的步槍。三八式步槍 (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英文:Sanpachi-shiki hohei-ju),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八式步槍,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在 坦克出現後歐洲軍方注意到配合坦克進攻的步兵的最佳射擊距離為400米內,而非傳統的六百至八百米, 由此掀開了新的步槍設計理念,各國將制式步槍進行改造並將步槍縮短,成為短步槍,使其縮短射程。例如毛瑟公司將毛瑟98式步槍從1.24米調整為1.1米,蘇聯將莫辛納干步槍從1.3米改為1.2米,而受德國影響較大的民國政府也將漢陽造從原來的1.25米改為1米。就在全世界將步槍長度改短時,只有日本對此趨勢不感興趣。 一戰勝利後,作為戰勝國的日本將法國作為陸軍軍事學習的對象,加以模仿。儘管法國也將步槍改短以適應配合坦克進行攻擊,但法國軍界仍認為坦克等機械化車輛只是輔助步兵作戰的武器,真正決定戰場進攻勝負的是類似馬奇諾的要塞塹壕火力支撐體系。 抗戰時期,日軍在中國大量建造炮樓碉堡便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要塞作戰體系下,長步槍的長射程具備的優勢不言而喻。日軍放棄了更適應機械化坦克集群推進的短步槍而選擇了更適應要塞塹壕體系下的,利於肉搏的長步槍。由此,二戰中最長的步槍-- -- 三八式步槍誕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發展史(四):大兵瑞恩喚起二戰情懷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