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于非闇:妙造自然

于非闇:妙造自然

梅竹雙鳩(國畫) 155×95厘米 1957年 于非闇

于非闇是近現代中國畫史上致力於工筆花鳥畫研究與創作,並取得重要成就的畫家。他的花鳥作品用筆剛柔相濟,著色艷而不俗,形象刻畫細緻精微又極富生氣。日前,「妙造自然——于非闇繪畫作品展」在蘇州博物館舉行,全面梳理了于非闇的藝術成就,展覽作品涵蓋了他工筆花鳥畫創作的各個時期。

于非闇(1888—1959)原名照,字非闇,又號閑人。祖籍山東蓬萊,世居北京,其母是滿族人,他自幼接受中國傳統教育。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小學,併兼任《晨報》美編。像所有清末八旗子弟中的「玩家」一樣,他閑暇時養蟋蟀、養蟈蟈,養菊花、養水仙,還豢養過100多隻鴿子。之後陸續將個人的經驗、樂趣寫成了《都門豢鴿記》《都門藝蘭記》《都門釣魚記》等。這些閒情逸緻,是他前半生的生活積累,不曾想,也會成為他後半生藝術的土壤。

「我學習工筆花鳥畫,是從1935年起始的。」這一年,于非闇46歲,正式轉向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最終以此聞名於世。起步雖晚,但大器晚成,到了上世紀40年代其名聲與張大千不相上下。說來,于非闇專攻工筆花鳥畫,還是源於張大千的建議。1935年,他們曾聯袂在北平舉辦「張大千、方介堪、于非闇書畫篆刻聯展」。于非闇早年師從畫師王潤暄學畫花鳥、草蟲,並學習飼養昆蟲及研製顏料之法。對於這些經歷,他在《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和《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兩書中有詳細的記錄。他的繪畫從明末的陳洪綬入手,對北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最為推崇,且研究有素。加之他對寫生對象的朝夕觀察、深入體會,才使得自然界的生靈,在他筆下能夠栩栩如生,此外,還遠承五代、宋元諸家法乳。其書法早年從晉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漢篆隸,中年以後專攻虞、褚,晚年則以瘦金體著稱,因此,可以說繪畫、書法都遙接宋徽宗一脈。在這一時期,他任職於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臨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繪畫,還曾到瀋陽故宮臨摹黃筌《寫生珍禽圖》及趙佶《瑞鶴圖》,打下了較深的傳統根基。除學習捲軸畫外,又學宋純絲古樸的裝飾手法,使得他的花鳥作品具有一定的裝飾性。繪畫所用紙墨、顏料,選擇極精,出畫效果至佳,與其鮮麗的畫風相得益彰。

重古意是于非闇的一大特點。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於病中作了一幅《喜鵲柳樹》,在題跋中寫道:「從五代兩宋到陳老蓮是我學習傳統第一階段,專學趙佶是第二階段,自後就我栽花養鳥一些知識從事寫生,兼汲取民間畫法,但文人畫之經營位置亦未嘗忽視。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作的泉源,濃妝艷抹、淡妝素服以及一切表現技巧均以此出也。」這是他對自己一生藝術里程的重要總結。他師古而不泥古,反對過於工巧細密而失掉筆墨高韻和整體精神,作畫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白描蘭竹水仙,生動傳神、秀雅清逸,所畫牡丹能將春之花、夏之葉、秋之干萃於一枝。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盡與自然相吻合。

自清代以來,傳統文人畫逐漸式微,至晚清民國,海上畫派異軍突起。傳統工筆花鳥畫日趨衰落,之所以能夠復起,于非闇功不可沒。1957年,北京畫院成立,于非闇任副院長。兩年後,因病去世,家藏古畫與其生前創作精品數幅捐存畫院。此次展出的于非闇畫作,也均為北京畫院藏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家網 的精彩文章:

油畫中的鄉村小路,迷一樣的美

TAG:中國美術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