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本討厭儒生的劉邦和少數民族君主為什麼紛紛祭奠孔子呢?(一)

原本討厭儒生的劉邦和少數民族君主為什麼紛紛祭奠孔子呢?(一)

原標題:原本討厭儒生的劉邦和少數民族君主為什麼紛紛祭奠孔子呢?(一)


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既今天的曲阜孔廟。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間房屋改成壽堂,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是諸侯祭孔的開始



曲阜孔廟


先秦時期,儒家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地位並不隆尊。統一中國後,以法家思想理論建立國家制度,儒家及其他諸家的思想受到排斥,乃至於焚書坑儒,燒毀民間的藏書。

史籍記載了漢高祖劉邦這樣一件事。劉邦統一天下後,謀臣陸賈進言獻策時,常常說《詩》怎麼說、《書》怎麼說。劉邦自幼不喜歡讀書,更討厭動輒引經據典的儒生。他大罵陸賈:「乃公居馬上得之(你爺爺我是靠馬上打天下),安事《詩》《書》!」


陸賈回答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文武並用,是長久之術。秦任刑法不變,以致滅亡。假使秦並天下後,行仁義,效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劉邦面有慚色,命陸賈將秦亡漢興以及歷代國家成敗原因著錄成書。陸賈於是著《新語》十二篇。據說他每完成一篇,就上奏給劉邦,劉邦無不稱善,左右山呼萬歲。


公元前195 年,當劉邦打敗最後一個有實力的異姓諸侯王英布,並帶著病體祭奠孔子時,他似乎已經隱隱感到,只有儒家的思想才是確保漢朝長治久安的最適合的治國思想。然而,當意識到這一點時,他的生命已即將到達終點。祭孔後不到半年,劉邦病逝。而此時的儒學還遠未成為最受尊崇的經學,甚至連重要的典籍都無法找到。



漢高祀魯


在山東曲阜文物局檔案館,珍藏著明朝成化、弘治年間 (1465—1505年)彩繪絹本《孔子聖跡圖》三十六幅,這些彩繪絹本展現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其中一幅《漢高祀魯》描繪劉邦祭孔場面的彩繪,還原了歷史的真實圖景。從圖中可以看出,漢高祖劉邦到達孔墓時,以最隆重的方式祭奠孔子,獻上「太牢」的厚禮。這是史料記載中最高統治者第一次公開祭拜孔子


北魏登國元年(386 年),已經被前秦滅亡的拓跋族的代國,乘淝水之戰後北方大亂之機在盛樂重新建國。開國皇帝是拓跋珪。重建後的代國,不久又改國號魏,史稱北魏


天興元年(398 年),北魏把都城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初入中原,拓跋鮮卑成功地實施了「一國兩制」胡漢分治,這個創始於十六國時期的治國手段,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使這個新興王朝在這片土地上站住了腳。同時朝廷開始任用漢族官員,北魏形成了由鮮卑貴族和漢族共同執政的政權。胡風漢俗,相互雜糅,成為北魏王朝普遍存在的現象。


北魏的胡風漢俗,要求國家在民族團結和民族矛盾的天平上時刻保持微妙的平衡。423 年,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年僅十七歲的拓跋燾繼位,進一步解決胡漢矛盾被迫切地提上了議事日程。


拓跋燾(408年-452年),北魏太武帝。圖為錦繡未央主角,劉錫明飾


在拓跋燾繼位後的第三年,一個宏偉的建築正在平城的東城外悄然修建,這個建築既不是拓跋燾為自己修建的宮殿,也不是為某位寵妃修建的殿堂。修建這個建築的目的是為了供奉一位漢人,他就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


此後,拓跋燾經常來此祭拜。他還規定在此建立太學,要求鮮卑和漢族貴族的子女必須在此學習儒家經典。拓跋燾希望藉助儒家學說,為治國安邦開闢一條新的路徑。


儒家學說只能解決治國思想問題,北魏王朝還需要大批熟悉中原文化的大臣。拓跋燾開始大量任用漢族知識分子,他曾一次就征請了數百名漢族士人。雖然鮮卑貴族還時時會縱馬關外圍場狩獵,但中原地區已經普遍大興農業,開始屯田墾荒,經濟上有了迅猛的發展。拓跋鮮卑在漢化、封建化的道路上正快馬加鞭。


經過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北魏王朝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國力不斷增強。拓跋燾指揮北魏鐵騎先後滅掉北燕、北涼,使喧嘩紛擾達一百二十餘年的北方重歸統一,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崔浩(?-450年),主張崇道廢佛,協助北魏統一北方


450年七月的一天,烏雲密布。因為《國書》揭露北魏拓跋族「國之醜惡」,三朝元老崔浩及其家族,以及與崔氏聯姻的其他北方望族,被滿門抄斬,牽連者多達三百餘人。這就是北魏一朝震動四方的「國史之獄」。在這次打擊中,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漢族和鮮卑之間矛盾激化。失去了中原世族的支持,要想在這片土地上長久居住下去,接下來路在何方?


隨著國史之獄後矛盾的激化,拓跋燾的生命也無奈地走到了盡頭,由於宮廷政變拓跋燾被太監所殺。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權一度陷入混亂局面,幾任北魏帝王都沒有找到答案。

孝文帝登基之後,農民起義仍然不斷爆發,漢族出身獨攬大權的馮太后,憑藉著自己對胡漢雙方的了解,最終找到了破解民族矛盾的辦法。 孝文帝登基的第十三年,在馮太后的鼎力支持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經濟改革正式啟動,時值北魏太和年間,史稱「太和改制」。



馮太后(442年—490年),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人,公元477年至490年十四年間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馮太后名義上是孝文帝的祖母,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血緣關係。因為北魏宮廷有一個「子貴母死」的現象,所以孝文帝親生的祖母和母親都很早就死去了。馮太后實際上是一個漢人,她從孝文帝小的時候就注意用漢族的文化來熏陶影響他。


馮太后去世,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禮,為祖母守孝三年。鮮卑貴族無法容忍這種違背祖宗家法、離經叛道的行徑,他們對此極力反對。當時的漢族大臣不敢直接站出來支持,因為他們不想再次上演「國史之獄」不想成為拓跋貴族和漢文化之間博弈的犧牲品。從小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孝文帝,在守孝的三年時間裡,不停地思考著如何將改革落實到文化層面


馮太后去世不久,孝文帝就為孔子修建了獨立的廟宇,並親題「文聖尼父」,這在拓跋鮮卑尚屬首例。雖然漢族文化早已融入孝文帝的骨髓之中,無奈平城鮮卑舊勢力過於強大,孝文帝的改革處處受阻,無法施展拳腳。如何擺脫掣肘,讓漢族文化融入這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呢?


孝文帝導演了一出遷都的苦肉戲,他做出了一個無論是鮮卑貴族還是漢族大臣們都匪夷所思的決定——攻打南齊,一統天下。到達洛陽時,已是人困馬乏,士氣低落,本不想出兵伐齊的大臣們再次出面阻攔。他借坡下驢遷都洛陽


就在孝文帝遷都後的第二年,他率領群臣離開洛陽,去祭拜一位他敬仰已久的漢人,隊伍來到了當時的魯城,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他要祭拜的不是別人,正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



大同古城之北魏明堂


帝王祭孔始於漢高祖劉邦,之後的漢代帝王一直遵循此制,但是隨著漢末亂局的開始,忠孝觀念日益淡薄,祭孔也不再被嚴格遵循

與北魏對峙的南朝在北魏孝文帝遷都、祭孔後不久,梁武帝恢復了祭孔的傳統。儒佛結合起來,用佛教撬動儒家觀念,是梁武帝治國的理念。對於梁武帝的這種做法,當時的佛學家蕭琛就評論說,梁武帝此旨「妙測機神,發揮禮教。實足使凈法增光,儒門敬業,物悟緣覺,民思孝道」。


而在佛儒的不斷融合中,儒家思想隨著佛教的發揚光大,慢慢播撒到老百姓的心裡,周禮也由此得到了傳承,孔子重又被奉上了高高的祭壇


梁武帝以儒治國的理念必然把祭孔推到最前面,而站在祭孔典禮最前面的則是梁武帝每年國子學開學舉行的祭孔典禮中,都可以見到梁武帝虔誠的身影



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


對於文化,梁武帝也有著同樣的虔誠,在自己醉心琴棋書畫的同時,也培育出一個文質彬彬的南朝梁,誕生了像《昭明文選》《玉台新詠》《文心雕龍》《詩品》等光耀千古之作,這是自西漢之後,難得的文化奇觀


其實,文化繁榮是南朝梁經濟發展托起的一道彩虹,經過梁武帝二十多年的治理後,南朝梁發展成為南朝最發達的國家。梁武帝治國近五十年,在此期間,梁朝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力增強,文化繁榮。


梁朝的地位令其同時的北朝不敢小覷。東魏主高歡解釋他之所以對士人採取寬緩態度時說:「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一千多年以後,明末清初人王夫之在談到梁武帝治國時說:「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舊習祓除已盡,而賢不肖皆得自如其志意,不相謀也,不相溷也。就無道之世而言之,亦霪雨之旬,乍為開霽,雖不保於崇朝之後,而草木亦蓁蓁以向榮矣。」王夫之認為南北朝是陰雨連綿的「無道之世」,而梁武帝統治下的梁朝則猶如乍晴的朗朗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為什麼不支持堂兄王敦起兵讓王氏獨享天下?

TAG:華夏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