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輕視優質後備兵員的培養
戰爭必定要有兵員損耗 ,能否快速大量地補充優質後備兵員到軍 中至關重要 。優質後備兵員的培 養 ,一靠整訓 ,二靠 尚武民風 ,而後者尤為重要。秦漢 以來 ,關隴地區胡漢混雜 ,戰爭連綿 ,民間尚武風氣 濃厚。《隋書 ·地理志上》說 :「京兆王都所在 ,俗具五方 ,人物混淆 ,華戎雜錯。去農從商 ,爭朝夕之利 , 游手為事 ,競錐刀之末。……桴鼓屢驚 ,盜賊不禁 ,此乃古今之所同焉。自京城至於外郡 ,得馮翊 、扶風 , 是漢之三輔。其風大抵與京師不異。」民眾受 尚武風氣長期熏陶,自然剽悍善戰,只需稍加整訓 ,後備兵 員 即可成為兇悍之師 ,故秦與北周勝則能拓地千里,敗則能快速恢復戰力 ,穩居不敗之地。
蜀漢政權對培養優質兵員一事長期輕視 ,錯失整軍經武的戰略發展時機。蜀漢朝廷所據 的巴蜀之 地 ,三代與春秋戰國時期 ,巴蜀人本以武相 尚。但 自兩漢以來 ,蜀地民眾在官府用名利刻意引導下改好 文學與儒學 ,不喜武事。《漢書》卷 89《循吏傳》記載蜀郡太守文翁對改變巴蜀民風有重大作用 : 縣 邑吏民見而榮之 ,數年 ,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 出錢 以求之。繇是大化 ,蜀地學於京師 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 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 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 ,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隋書》卷 29《地理志上》記載 :「其人敏慧輕急,貌多蕞陋,頗慕文學,時有斐然 ,多溺 於逸樂 ,少從 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 ,不離鄉邑。」這樣 的柔弱民風,自然難以產生勇悍之士。 可能蜀漢認為民風改變非一時之事 ,短時間難見效果,既抱持速勝思想 ,便無心從長遠 戰略考慮。 輕視移風易俗的結果是空耗數十年歲月 ,不能培養 出數量龐大的強悍善戰的後備兵員。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