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周易竟如此簡單世人學易不知始,猶不知也,漢代易學起源說

周易竟如此簡單世人學易不知始,猶不知也,漢代易學起源說

《周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幾乎一直處於「六經」或「十二經」之首的地位。然而《周易》原本只是卜筮之書。《周禮春官太卜》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六十有四。」即是說,太卜執掌三種易的卜筮方法,就是《連山》、《歸藏》和《周易》。《連山》和《歸藏》沒有流傳下來,但它們與《周易》實為一類,也可以稱「易」。這表明「易」是古代卜筮之書的統稱。

《左傳》和《國語》中保存的大都是春秋時期的史料,其中涉及「易」的共有二十二處,其中屬《左傳》的十九處,屬《國語》的有三處。這二十二條與「易」有關聯的史料中,有十六條是用「易」來占筮人事吉凶的,有六條是用易的卦爻辭來論證人事的。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人們主要還是從占筮的角度來利用和看待《周易》的。但是出於占測的需要,也同時開始了將《周易》哲理化的進程。宋朝學者朱熹也認為《周易》的卦爻辭中包含了許多古代卜筮實例的記錄,他說:「想當初伏羲畫卦之時,只是陽為吉,陰為凶,無文字。某不敢說,竊意如此。後文王見其不可曉,故為之作彖辭。或佔得爻處不可曉,周公為之作爻辭。又不可曉,故孔夫子為之作十翼,皆解當初之意。」(《朱子語類七經易》)這即是說不僅卦象,即卦辭,爻辭都是為占筮而寫,十翼也是就占筮而發展得來。十翼現在統稱《易傳》或《易大傳》,包括《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翼」是羽翼,為輔助張揚之意,表示它們既解釋《周易》之經文,也闡發《周易》之義理。朱熹就說:「文王重卦作繫辭,周公作爻辭,也是為占筮設。到了孔子,方始說從義理去。」(《朱子語為七經易二》)作用在前文已有論述,在此不贅述

漢代易學的傳承,據記載是本于田何。漢代易學最早的傳人,《漢書儒林傳》說:「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 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漢興,田何以齊田徒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漢興,田何授《易》於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四人,這四人皆著《易傳》數篇。王同除著《易傳》數篇外,又傳授易於楊何等人。周王孫也傳授易於蔡景君。丁寬雖然直接從田何學《易》,但又跟同學周王孫學習,即受「古義」,所以周王孫的「古義」又稱「周氏易」。丁寬本人則「作易說三萬言」,又傳授《易》于田王孫。服生所著之《易》數篇,為《宓氏易經》,傳於世(宓與服同)。這是田何教授《易》的大致情況。

大約除田何外,還有韓嬰也曾傳授過《易》。韓嬰在學術門類上屬於《詩》家,他主要是傳授《詩經》,但也傳授《易》。漢宣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的蓋寬饒就曾學習過韓氏易。據說韓嬰所修習的易是來自《子夏易傳》。這裡所說的田何四名弟子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以及王同所傳授的楊何、周王孫傳授的蔡景君,再加上韓嬰的韓氏易,共有七家。這七家均有傳《易》的著作問世。當是漢武帝時期及其以前《周易》傳承的主要脈絡。但除上述七家易外,據《漢書藝文志》載,當時還有《古五子書》18篇,《淮南道訓》二篇,《古雜八十篇》。古雜80篇中包括雜災異35篇,神輸5篇,圖1篇等有關易學的材料。

其後,丁寬的一支大盛。丁寬的弟子田王孫傳《易》於孟喜、施讎、梁丘賀三人。這三人對《易》都有著述及傳授,並成為西漢 後期易學三大家,為西漢易學三大博士。其中的梁丘賀本是跟太中大夫京房(即前京房)受易,後來這個前京房出為齊郡太守,梁丘賀才轉到田王孫門下學易。田王孫的三個弟子中,孟喜又傳授《易》於白光、翟牧,這二人後來也成為博士。孟喜傳下了白氏易學和翟氏易學。施讎傳授《易》於張禹、魯伯和梁丘臨。張禹在元帝時也成為博士,成帝時做官到丞相。最初是梁丘賀的門人,而後轉到施讎門下。魯伯官至會稽太守。梁丘臨是梁丘賀之子,宣帝時任黃門郎,參加石渠閣會議,元帝時任少府。梁丘賀曾傳《易》於其子臨和張禹,前已說明這兩人後從施讎受《易》。

再下一代的傳授情況下,張禹授《易》於彭宣、戴崇。魯伯傳授於毛莫如、邴丹。梁丘臨授王駿,又傳授於五鹿充宗。彭宣為淮陽人,成帝時為博士,任光祿勛,右將軍等大官。哀帝時為左將軍、光祿大夫、御史大夫,後為大司空。戴崇在成帝時做到少府。或許由於這二人都是大官,故「由是施家有張、彭之學」。魯伯的學生毛莫如在哀帝時為常山太守,邴丹則做了博士。梁丘臨的學生王駿,在成帝時做到御史大夫,代丞相,官位相當隆崇。另一學生五鹿充宗在元帝時做到少府和尚書令。這裡要特別提一下的是宣元之時,有博士白子友以《易》授朱雲,朱云為蕭望之的門人,蕭望之是治《齊詩》的,大約蕭望之自殺之後,他就改從白子友。但白子友之傳承不詳。戴崇傳授其子戴賓,賓傳授給梁孝王后人劉昆。劉昆在西漢末年教授弟子五百餘人。五鹿充宗又傳授於士孫張、鄧彭祖、衡咸。「由是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

元帝時又有東郡京房一家。京房治易,事梁人焦贛。《儒林傳》說他「受易梁人焦延壽(即焦贛)」。故認為京房易來自焦贛。如果這樣,那麼焦贛亦當為一家,但是無論《儒林傳》或京房本傳乃至其他有關記載,均不以為焦贛為《易》家。《儒林傳》又說:「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在京房從焦贛學習期間,焦贛也傳授了《易》學方面的內容,並說曾問過孟喜《易》學方面的問題。從京房後來整理出的《孟氏京房》、《災異孟氏京房》等書看來,京房確實對孟喜易,特別是孟喜關於《易》家候陰陽災變方面下過功夫。而京房之所以對孟氏易下功夫,則可能得自焦贛的啟迪。

然而《儒林傳》又說:「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丁寬)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這一說法之本質在於否認孟氏易中包含《易》家候陰陽災變的方面,也就否定了孟喜的卦氣說等等。

大抵京房易學有他獨特之處,不與各《易》家雷同,且也不與焦贛所傳授之易學完全一致。這可能在其青少年時代,足不出戶的勤苦學習和殫精竭慮,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易學觀念。當然也可能受其家庭的影響,形成他獨特的易學思考。而當京房因為明災異得幸於元帝時,人們對京房易學成就方面卻未予注意,而是對京易學的了解偏於其測災異方面,以致對京房易的來源只能說「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京房易學立博士前,漢儒諸易學博士皆於齊田氏之傳授,因而京氏為異。至元帝時立京房為博士,於是漢易除施、孟、梁丘三大家之外,又有京氏一家。京氏這一家,也有其後繼者。京房授殷嘉、姚平、乘弘、任良、周敞等,殷嘉、姚平、乘弘皆為博士。任良元帝時任中郎,周敞在成帝時為侍御史。應該說,淮陽憲王的舅父,即京房的岳父張博也是從京房受易的。

隨著西漢經學的發展,易學也分成今天經學系統和古文經學系統。《漢書藝文志》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所以施孟梁丘三家自屬今文經學,而費氏學為古文經學。西漢時把屬於今天經學系統的諸家易立了博士,成為官方易學。而以費直為代表的古文經易學,未得立博士,排除在官方之外,故是民間《易》。京房《易》經劉向判定與施、孟、梁丘為異,托之孟氏,不相與同,但仍立為博士,亦成為官方易學,為漢易的主要代表。後來東漢末古文易費氏興而京氏衰,可見京氏易亦當是今文經《易》的主要代表。

易學在漢代是一門重要的學術門類,是士子進入宦途的通道。有一批人從《易》而得至大官。如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旦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淄人主父偃(心裡比較陰暗的儒家),皆以《易》至大官。由此可見漢代易學的盛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周易與老子、莊子它們三者間究竟有什麼關聯?周易是它們鼻祖嗎?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