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練太極拳不可不知的那些「勁」!
練太極拳,最講究的是要有太極勁。在練太極拳的全過程,自始至終,每招每式,一舉手,一投足,每一微動,甚至不動,每一時空點,都必須有太極勁。
如果沒有太極勁,那隻能說是空架子,與一般體操無異。勁的門類繁多,例如,沾粘勁、聽勁、懂勁、走勁、化勁、借勁、發勁、引勁、提勁、沉勁、拿勁、閉勁、開勁、合勁、撥勁、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搓勁、撅勁、卷勁、鑽勁、截勁、冷勁、斷勁、寸勁、分勁、抖跳勁、抖擻勁、折迭勁、擦皮虛臨勁等。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
今天,小編就選談「粘粘勁、聽勁、懂勁、走勁、化勁、引勁」部分供讀者參考。
沾粘勁
粘粘勁,就是搭手不離開的意思。即一搭手要真正能把對方粘起來,否則不算粘粘勁。此勁在太極拳諸勁中尤為重要。
粘粘勁的練習方法就是跟拍皮球似的,皮球的氣越足越好,拍一下馬上就起來。練習時速度要快,形體不要太大。平時要多練習,例如做摟膝拗步,手心稍微一突出再空手心,粘粘勁就出來了。腳心也空,胸一空,粘一點就是,粘起對方再發著。一粘,對方就冒高,暈暈忽忽的就起,這再發,手一伸就是。沒有粘粘的硬推,非太極勁。
聽 勁
聽勁在推手中貫徹始終,「聽」並非用耳朵去聽,而是以周身皮膚之觸覺去感覺。只有練拳架能松、能沉,推手時能做到粘連粘隨,才能通過皮膚接觸感覺到對方勁路的來路去向。
練聽勁就是練感覺的靈敏度,僵勁拙力者不能練出聽勁,一定要在練拳時就注意力與勁的運用,所以練好拳架是進行推手的必要條件。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懂 勁
練成聽勁後,使你對對方的意圖逐漸了如指掌,逐步去掉頂、匾、丟、抗之病,這就開始進入懂勁階段。
能懂勁一定能聽勁,但能聽勁不一定懂勁,所以懂勁比聽勁更難練。往往經過明師口授和自己加強練習,在細細揣摩中慢慢悟出。簡單、急躁是難以進入懂勁地步的。
走 勁
走勁即不頂之勁,主後退,由懂勁而來,不懂如何能走?譬如人來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或左或右,或長或短,原本沒有一定標準,如果不懂其勢,如何能走?
走者,走避人的重力,而不與之相抵。因此,推手時,手部一覺人有重意,即變為虛。如遇偏重則偏松,遇雙重則偏沉之,瀉去其力,隨彼方而去,不稍抵抗,使人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正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走勁的樞紐全在腰腿,腰腿無功,亦屬徒然。學練者對此不可不知。
化 勁
化勁,走化。要想走,光走不行,還得通過化,就是變化。化跟發有連帶關係。化即破著。對方來什麼手給他破了,就在跟對方的接觸點上變化,叫做「一接點中求」 。
所謂「一接點中求」,就是兩人一搭手,就在接觸點上求變化,化不開就被擊出。所以化勁就是不讓對方穿過接觸點中心,改變其方向就行。他也是要腰、腿上走化,一邊走一邊化,還不離開,還要粘黏著。也不要跑,你跑他會追的,稍微一滾轉即是化勁。與彼接觸點老保持切面,球的面叫切面,使對方老找不著切面就行。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引 勁
人僅知化勁、拿勁、發勁,而不知有此引勁,實際上引勁處於化拿之間,而較化勁更難。因為對方來勢不能隨己心欲,所以必須引之。譬如兩物行走,方向不一,則無法相合,必須引之,然後才能相合。
引勁是欲引出對方背勢中的焦點。如遇對方是藝淺者,固易為之,若是稍有功夫者,還須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橫,或故出一虛拳以引之,使彼丹田氣上升,重心不穩,在驚惶之際出其不備,即可拿而發之,所以,在發之前,須有拿;在拿之前,須有引;在引之前,須有化,這是一定之理。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