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聯,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事
春節的氛圍漸淡,春節的習俗趨簡,這是近年來大家都能感覺到的。無所謂好壞,一方面陋習改了沒有什麼不好,如放鞭炮、打麻將、喝大酒等,另一方面與時俱進,如微信聊天、視頻拜年、旅遊過年等。應該說,與上輩人相比,可能是少了不少樂趣,同時也增添了不少新意。但你會發現,總有一些節目會保留下來,如寫春聯、吃年飯、看春晚等。很難想像有一天這些都沒有了,這還是不是「Chinese New Year」?反正我覺得,貼春聯是肯定不能少的,還有二十天就要迎來農曆的新年了,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吧。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王安石「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可見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由於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大紅春聯表達了自己對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氣氛,是用民間藝術形式表達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至少有兩點是特別要注意的:
一、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二、貼春聯關鍵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後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里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一般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人還是趕在除夕這一天貼。
關於春聯,還有哪些講究或禁忌你知道嗎?
一、在大門貼春聯,記的要貼單數,單數象徵吉祥。還有,家門口不要單貼「春」字,可以貼福、招財進寶等,因為古代,只有特殊場所才會在門口貼「春」字;
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都喜歡在門口倒貼一個福字,寓意」福到「,其實是不合適的。那麼福字能不能倒貼呢?通常的做法是,門口最好不要倒貼,室內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里。
三、最好要用手寫,盡量不要用印刷品。手寫出自活人,字寫得再不好,也生氣盎然,紙墨飄香。而印刷品不僅死板,內容還千篇一律,沒有任何個性表達,更不能寄託美好情思和祝福。
四、貼春聯,須有恭敬和敬畏之心,最好讓家中青少年為之,青少陽氣壯。長輩一旁指點。過程應隆重認真,不隨意,文化傳承盡在其中。
關於寫對聯的建議——
一、應講究聯語,既語義吉祥又文詞工穩、高雅雋永,不能只圖空洞吉祥,大話貪妄,不止粗俗,且禱求過貪,神不聽。應撰寫符合自家身份又抒發心志、揮揚胸中意氣的春聯,不要空泛無用的吉祥話。
二、若求人寫春聯,當備薄儀謝之,不可白要,使書家淪為役力。書家亦應有遜謝之意。彼此禮數周全,人情殷殷。當然,最好還是自己寫來的有意義,那就從今年開始吧,自己親自創作一副屬於自己的對聯再親自揮毫寫就,把自家的姓氏名字融入其間,把自己對新年的特別願望和憧憬融入其間,直抒胸臆,一掃陰霾,豈不快哉!
犬年春聯集錦——
日新月異雞報曉;歲吉年祥狗看門。
雞去瑤池傳喜訊;犬來大地報春意。
雞歲已添幾多喜;犬年更上一層樓。
雞年大譜和諧曲;犬歲高謳奮進歌。
宏業方興雞報曉;小康在望犬登程。
雞鳴盛世開宏運;犬吠春風釀泰和。
雞唱小康永遇樂;犬歌大治滿庭芳。
天狗下凡春及第;財神駐足喜盈門。
金雞報曉九州泰;;神犬護門百姓安。
錦雞報捷搖金步;黃犬迎春躍玉階。
和順一門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天狗下凡春及第;財神駐足喜盈門。
豐年富足人歡笑;盛世平安犬不驚。
方觀竹葉舒鳳爪;又賞梅花印犬蹄。
狗來富裕貓來貴;鶴舞壽松燕舞春。
狗護壹門喜無恙;人勤四季慶有餘。
春光明媚燕鶯舞;社會文明雞犬寧。
喜引春風拂綠柳;笑迎玉犬送金雞。
雄犬偏能欺得虎;黃沙自可變成金。
辭舊靈雞歌日麗;迎新瑞犬報年豐。
滿門結彩春花放;舉世澄明玉犬來。
稔歲金雞舒健羽;新春義犬守華門。
當於雞鳴常起舞;莫為狗苟總偷安。
金雞報曉迎春至;黃犬守更接福來。
TAG:荷徙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