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與才的關係如何?

德與才的關係如何?

《資治通鑒》中,在智族被滅後,司馬光寫了一段文字,對德與才的關係進行討論。司馬光認為,智瑤的滅亡在於他的才勝過了德。同時,司馬光提醒人們,只有分清德與才,才不會在用人上出現過失。

要分清德與才,那什麼是「德」?什麼是「才」?司馬光認為「聰察強毅」是才,「正直中和」是德。這個很不好懂。不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就是有才;做好的事情,就是有德。比如說,一首曲子,我能把它彈得很好,我就是有「音樂才華」;一個人,他經常做「好事」,就可以說他有德。

司馬光提出德才兼顧的思想是很好的,但他對德才的簡單四分法,讓人很無語。

司馬光認為,德才兼優,是「聖人」,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德才全無是「愚人」。天呀,誰敢稱自己是「聖人」?所以「聖人」幾乎相當於「不存在」;「君子」就是才能不足;才華橫溢的肯定是「小人」;其他人全是「蠢貨」。於是乎,放眼天下,幾乎無人可用。

不過,司馬光在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有德的人會讓人產生敬畏的心理,有才華的人會得到大家的喜歡。人會因為喜歡而親近一個人,也會因為敬畏而疏遠一個人,這就是為什麼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往往會被一個人的才幹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司馬光的這種認知還是很高明,很實際的,該點個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對「才」是寬容的,而對「德」往往是刻薄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人如果有才,我們會覺得他很優秀。即使才差些,也沒關係,可以說他比較優秀。但對「德」就不同了。一個人如果做了99件好事,但做了一件壞事,或錯事,人們往往會抓住這一件事不放,認為他人品有問題。

在《資治通鑒》後面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子思向衛侯推薦苟變,說:「苟變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捨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

德兮,才兮。品味,品味。

附原文白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

臣司馬光曰:智瑤的滅亡,在於才勝過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於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雲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地方出產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為君子持有才幹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幹用來作惡。持有才幹作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藉才幹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儘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凶施暴,就如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餘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瑤呢!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後,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增智慧 的精彩文章:

《周易》中為什麼要提及「涉大川」

TAG:讀史增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