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古名篇,以史為鑒

千古名篇,以史為鑒

千古名篇,以史為鑒

——讀清代名臣孫嘉淦《三習一弊疏》有感

文方豐章(河南)

《東周列國志》最後有一句話:「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讓人感悟良多。「親君子、遠小人」,是大家都知道的行政規則,但很多時候卻是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就不得不讓我們深思了。

君子一般是鬥不過小人的。博弈論中有一個三人決鬥的博弈模型,最終的博弈結果是:水平最高的人死得最慘!在政治競爭中,君子往往處於劣勢,就是這個道理。哪裡的當權者不知道這一點,任由自然淘汰,那裡就會風氣壞,事業敗,人心亂。康熙大帝20來歲的時候,偶然讀到了蒲松齡的詩文,他最欣賞的不是《聊齋志異》,而是用一個極其高明的政治天才的獨到目光,看上了蒲松齡的一首詩中的兩句:「君子搏小人,猶如赤手搏猛虎」。當時還是一介寒儒的高士奇由於特殊機緣,親耳聽到了康熙的這番議論,就在日記中發出感嘆:「盛世就要來了!。」君相是造命之人。有了這樣的政治自覺,就會有意保護君子,善待君子。這也是造就康乾盛世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應該親君子、遠小人,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怎樣善待君子,引導風氣,從而很容易形成了「小人不請自來,君子不疏自遠」的政治格局。

孫嘉淦的《三習一弊疏》從理性、人性的角度,幾乎可以說把小人、君子和當權者之間的關係問題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值得借鑒。

孫嘉淦(1683-1753年),字錫公,又字懿齋,號靜軒,山西興縣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膽識的宰相級官員。前人評價說,「嘉淦初為直臣,其後出將入相,功業赫奕,而學問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實以嘉淦為第一人」。這篇可以和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媲美的千古名篇,是時任左都御史孫嘉淦,在乾隆即位之初,為防止皇帝積習成弊,避免「君子退、小人進」的一個疏奏,得到了乾隆的認可和嘉納。可以說,這篇文章,為乾隆承父祖偉業,成就康乾盛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清代的左都御史是從一品,職能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書記兼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負責的是作風和紀律,就是文中所說的「畀風紀重任」。同時,孫又是清初大儒,學問深厚,對於風紀問題的思考極其深刻,在文風上頗有蘇軾《諫買浙燈狀》的風格,思想深刻,筆鋒犀利,行文流暢,一氣呵成,讀起來讓人如芒在背,不得不為之拍案叫絕,絕不輸於《古文觀止》里的任何一篇文章,因此有人曾經評價說:「只此一篇文章,足以讓一個人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在孫嘉淦眼裡,風紀問題與當權者本人有著莫大關係,「治亂之機,轉於君子小人之進退;進退之機,握於人主之一心」,君德如風嘛,孔子就是這麼說的。這個問題在古代是個常識,即便是中人以下的庸主也知道。但君子小人臉上沒有貼標籤,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還往往都善於把君子當成小人疏遠,把小人當成君子親近。這個才是應當深入思考和入手解決的問題所在。

孫嘉淦在這篇文章里,從人性的角度分析,找出了深層次原因,這就是「三習」:「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簡而言之,就是說,人的耳朵天生喜歡聽好聽話,厭惡刺耳直言;人的眼睛天生喜歡看柔順的,厭惡剛強的;心天生喜歡被別人肯定,厭惡別人違背自己的意願。這些天性如果任其發展,結果就會產生「一弊」,這一弊不得了,直接決定國勢興衰,就是「喜小人厭君子」。「三習」怎麼和這「一弊」產生了必然聯繫呢?孫嘉淦對此做了深入分析。

因古文較難懂,我就把這位「孫大聖」的話大意翻譯一下:「耳朵聽到讚美的話多了,就只能聽讚美了,開始的時候會拒絕別人的建議,接著就會厭惡那些木訥不會奉迎的人,長此以往,讚美稱頌水平不到位的人也會不受待見,這是「耳習」的結果;眼睛看到諂媚的多了,就習以為常了,不諂媚感覺障眼,開始的時候剛正不阿的人會被排斥,接著就會疏遠那些廉寓自守的人,到了後來,諂媚功夫不到家的人也會感覺不順眼,這是「目習」的結果;人君本來能力強,時間長了,就會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於是乎就會認為自己永遠正確,想做的事都沒有問題,發出的號令,必須不折不扣的執行,這是「心習」的結果。」關於「耳習」「目習」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而「心習」的危害似乎難以理解,但對於熟讀《論語》,對孔子「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論述耳熟能詳、夕惕若厲的乾隆帝來說,這可是危及國家根基的大問題。

接著孫嘉淦分析到:「德是君子獨有的,而才是君子和小人共有的,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言談奏對,君子木訥而小人善於阿諛,這便和「耳習」對應了起來;辦起事來,君子拙直而小人乖巧伶俐,這便和「目習」對應了起來;績效考核的時候,君子往往因為是「孤臣」,沒有人願意替他說好話,還恥於自我表功,而小人善於迎合上意還善於表現,這便於「心習」對應了起來。小人利用其長處專門投合上意,君王沉溺習以為常的感覺而不自覺,聽到小人的話都是自己想聽的,看到的小人的行為都是自己賞心悅目的,用起小人來感覺順手並且能很好的貫徹自己的意志,於是乎小人沒有叫自己就走到了身邊,君子沒有趕他們走就自然而然的疏遠了。一旦形成了「親小人遠君子」的局面,後患就不用贅述了」。

在封建帝制時代,說這些話是需要勇氣、智慧和時機的。孫嘉淦就說到:我說這些話是因為「三習」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才敢說的,如果「三習」已經形成,就會知道也不敢說,說了您也聽不到或者聽不進去啊。

儘管現在領導幹部都有任期換屆的限制,形成「三習一弊」的土壤已經消失。但我們目前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認真讀讀這篇《三習一弊疏》,對於提高領導幹部理論修養、政治素質也還是極有借鑒意義的。

孫嘉淦開出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藥方是:不自是,就是不能太自以為是。「此不敢自是之意,流貫於用人行政之間,夫而後知諫爭切磋,愛我良深,而諛悅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夫而後知嚴憚匡拂,益我良多,而順從不違者,推己而墜之淵也。耳目之習除,取捨之極定,夫而後眾正盈朝,太平可睹矣。」

如果我們都能以此為鑒,見賢思齊,「預除三習,永絕一弊」,就會自覺欣賞君子,保護君子,形成一個風正氣清、人人幹事創業的良好風尚,清風盛世將指日可待!

(方豐章,早年畢業於洛陽師專數學系,先後就職於澠池一高、水泥廠、縣委辦、保密局、文化局,現任河南澠池職專校長。曾於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科學社會主義》雜誌上發表的史論《古代盛世的法制特點及啟示》,被中央黨校評為年度最有價值學術論文。)

推薦

一個有品位的公眾號,值得你去關注!

讀好文字,聽好聲音,欣賞有魅力的音樂。

讓閱讀無處不在讓悅讀豐富人生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同步悅讀》公眾號

倡導全民閱讀 打造書香中國

原創發布

圖文來源:網路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公眾號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步悅讀 的精彩文章:

王賢友:吾輩不出如蒼生何

TAG:同步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