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造概念車這事兒,我算是入了門了

造概念車這事兒,我算是入了門了

打通個領域的傳統壁壘,外觀設計師、內飾設計師、用戶體驗專家,以及人工智慧、智慧城市、新技術發掘、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專家將並肩協作。

這句話,我在前天大眾未來中心的開幕儀式上聽了不止一次。

在 2016 北京車展前,大眾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教授就表示,將會在北京設立亞洲未來中心,作為全球的三個中心之一,而中心的職責,是打造屬於未來的產品和服務,開創數字化和無人駕駛技術的新紀元。

聽著是挺虛一事兒,因為概念車基本上各家都在做,甭管是傳統車廠還是新造車公司以及互聯網公司,都有自己一套對於未來出行的構想。而大眾未來中心的職責其實並不僅僅是打造概念車這麼簡單,從戰略定位上,未來中心承擔著集團「智庫」的角色,將在集團現有架構和工作流程之外提供研發和測試新技術的機會。

在活動結束的採訪中我問了大眾集團的首席數字官 Johann Jungwirth 這樣一個問題:未來中心有造概念車,大眾集團下的各個品牌也有自己的概念車部門,這些概念車部門的職責有什麼不同,未來中心是個怎樣的定位?

得到的回復是,集團下其他品牌的概念車可能更專註在短期幾年內的未來走向,但是未來中心打造的產品和做的研究,是為了未來 10 年這樣更長遠的發展。

說回到未來中心這件事兒。在中國建立未來中心,本質上大眾還是為了更加深入的紮根進中國,研究中國市場。中國市場體量龐大,但是交通環境還是與北美以及歐洲完全不同的,用戶使用系統也是這樣。

車廠要是真的想要讓產品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獲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短期看要對車內的交互以及服務根據中國市場進行調整,長期看整個出行服務的提供都要根據中國的政策和現實情況特殊定製。

這一點大眾顯然是明白的。在未來中心開幕之前,大眾中國的總裁海茲曼教授兩次呼籲中國新能源法規要保持長期一致性,調整前請給企業充足準備時間,汽車產業投資巨大、準備期長,一旦政策有變就有可能造成投資的浪費。另一方面,海茲曼也說:在歐洲,關於2020年之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法規框架已經清晰,我希望中國也能儘快明確。

這麼看,無論是從未來布局還是眼前最為實際的變革政策,大眾其實都有重點在參與和引導,畢竟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是大眾集團的最大市場。

你們怎麼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談車 的精彩文章:

TAG:鳳凰談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