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看淡,盡心隨緣,過去放下,現在珍惜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這些重擔和壓力,讓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艱難。
《金剛經》中談道「無所往而生其心」,「無所往」就是空,就是要忘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見,低落的情緒和對善惡、愛憎的執著,才能「生其心」。這裡的「心」,就是清心。就是寬容,就是解脫。
因此。在佛教中,放下世間的一切俗念,人便能得以解脫,得以享受到心靈的自由和愉悅。一種解脫人生中本來就有許多的憂愁煩惱,如果自己一直惴惴於心,就會將自己累垮。
只有善於把強加於身的負擔放下來,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從而真正地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有一寡婦,丈夫早亡,她以教書賺錢撫養小兒,不但撫養兒子長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國外留學。兒子完成學業後,留在國外上班、賺錢、買房子,也在國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滿家庭和輝煌的事業。寡婦得知兒子的成就與志願,心中暗自竊喜,盤算著退休後,帶著退休金前往美國與兒子一家人團圓。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園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就在距離退休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她寫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告訴他過些時候她就要飛往美國和他們一家團聚。一想到養兒防老,想到親戚朋友羨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國養老,不覺心中喜悅陣陣。
於是,她一面等待兒子的迴音,一面把在台灣的產業、事務逐一處理。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兒子從美國寄來的一封回信。信一打開,有一張張支票掉落下來。她撿起來一看,是一張三萬美元的支票。她覺得很奇怪,兒子從來不寄錢給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國去了,怎麼還寄支票來?莫非是要給她買機票用的?她心中一陣喜悅,趕緊去讀信。
只見信上寫道:「媽媽!我們經過討論決定不歡迎你來美國同住。如果你認為對我有養育之恩,以市價計算,約為兩萬元美金,現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張三萬元美金的支票給你,希望你以後切不要再寫信來。」
母親讀完信,老淚縱橫,只覺得一生守寡,從此老年凄涼,如風中殘燭,恃何以堪!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退休後,想到無事一身輕,於是拿著這張支票兌換成台幣,為自己規劃一趟環遊世界之旅。在旅行中,她見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國不同的民情,於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信上寫道:「你要我不再寫信給你,那麼這封信就當做是以前所寫的信的補充文字好了。」「我收到了你寄來的支票,用這張支票上的錢規划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在旅行中,我忽然覺悟。我非常感謝你,感謝你讓我懂得放寬自己的胸襟,讓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人要能看破人與人之間聚散的因緣,才能讓自己在緣散時保持一份瀟洒。寡婦若執於兒子不孝,不能看開此段即將消逝的母子因緣,必然心中怒不可遏,一旦怒氣難消,必因怒恨攻心而生病,病到後來死了,也只在當時留下一段人間不平事。幾年後煙消雲散,誰還會去憑弔這段往事,且早已在世人的善變下消失記憶。如此,這段往事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也許很多人都會想:「我對兒女、對家人是真心實意的,一點私心都沒有!」不可能!真心說起來容易,要做到難。「妄心不死,真心不活。」妄念沒有斷,哪來的真心?你沒有放下自我,沒有破除我執之前,不可能沒有私心。也許是自己沒有意識到,沒有發現而已。
我們希望對方滿意、高興,希望對方理解自己,這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裡沒有真心。你對他再好,為他做的事情再多,也只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只是欠債還債的過程而已,所以這個緣了不了。
想了緣,就要真心地對待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也就是看破、放下,也就是自在、隨緣。無私地奉獻、付出,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對方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對方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這就是了債、還債。若是你這樣做,對方不可能不感動,不可能不感化。
有時候我們也為對方做一些事情,關心關心,但這些都是有要求、求回報的。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得不到如實的回報的時候,就沒有勁頭了,而且還一肚子委屈,滿腦子埋怨:「我對他那麼好,付出那麼多,他還不理解我,還這樣對待我。」你有這樣的想法,就說明了這都不是無私地奉獻、付出。他有沒有按你的要求做,有沒有回報是另外一回事,這些跟你奉獻、付出沒有關係。
沒有要求,不求回報,才是坦蕩。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心裡都是亮堂的;無論結果是什麼樣,心裡都是喜悅的。如果有私心雜念,最終的結果都是煩惱、痛苦;如果沒有私心雜念,最終的結果不管是好還是不好,都是快樂的、喜悅的。
今天的早課暫時告一段落,歡迎大家積極轉發分享平台上的好文章、善知識給更多的人,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就是積德行善!明天我們不見不散!


TAG:夢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