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準備年貨啦!買之前一定要記住這些!

準備年貨啦!買之前一定要記住這些!

對於春節來說,在小編的眼裡是這樣的

有炮仗

有紅包

有肉吃~

想想即將迎來的新年長假

小編早已我心飛翔~

現在最要的就是買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

哦不!還有採購年貨!

但去哪買年貨、買些什麼

讓人犯了選擇困難症

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史上最全年貨採購指南

籌備年貨,給了你一個不用剁手的最佳理由

您可按單購買

拿走不謝!

第一類魚肉禽蛋

雞肉(雞翅、整雞、雞腿)、魚肉、螃蟹、蝦、排骨、大骨頭、豬肉、豬肉餡、火腿腸、雞蛋、豆腐類(豆腐、腐竹)等。過年的肉葷,每種食材準備一兩次吃的就好了,不然一個菜分量太多,簡直能從初一吃到十五,讓人膩得不行。

豬牛肉一般會買:五花肉、排骨、豬蹄、月牙骨(脆骨)、肉餡、豬肚、肥腸、牛腩、牛裡脊,和一些能夠煲湯的骨頭。大部分都是多用的,可以紅燒、炒、煲湯等。能燉湯的柴雞一定要來一隻,另外還會買幾根雞腿剁成塊,隨時可以紅燒或清蒸,做個傳統下飯菜:栗子燒雞或者改造一鍋台式三杯雞。雞蛋也會囤,如果冰箱實在沒地方,就放在陰涼地方儲存。

河鮮海鮮不建議買特別拉風的龍蝦或大螃蟹,派上用處的時候很少,而且佔地方。北方人大概會囤一下帶魚,我們家會囤一點黃花魚和蝦。至於年夜飯的那條魚,必須當天現買。

第二類應季蔬菜

菠菜、土豆、藕、胡蘿蔔、綠色蔬菜、芹菜、青椒、番茄、地瓜、大蔥等。各種白菜一定得有!因為特別耐放……沒菜的時候炒個醋溜白菜、剁椒芽白,或者用白菜和骨頭一起煮個湯都可以,也可以剁碎了包餃子,簡直太萬能。

另外買很多種辣椒,好配菜。還有不同的南豆腐北豆腐、神仙豆腐、脆皮豆腐、千頁豆腐、豆油皮、腐竹和香乾,暫時不吃的時候可以冷凍起來,提前解凍煲湯或燒肉或做干鍋都可以。

胡蘿蔔、花菜、紅薯、南瓜、土豆、蘿蔔這些都能久放。

第三類各種乾貨

乾貨的好處在於不佔冰箱,也不怕壞,泡發之後很容易就能多做一個菜來,如木耳、銀耳、香菇、各種蘑菇、黃花、鹿角菜、筍乾、海帶干、蝦皮乾貝等。涼拌個木耳,用榛蘑做個小雞燉蘑菇,用筍乾燒個五花肉,都是隨時能拿得出手的菜式。也可以做甜品,如銀耳蓮子湯之類。

第四類 水果

蘋果、橘子、橙子、葡萄、香蕉、柿子、柚子、甘蔗、山竹、哈密瓜等。水果可多準備一些柑橘類的,酸甜的味道可以解解春節的油膩,橙子、柚子、蘆柑等都不錯。蘋果、奇異果這种放在冰箱不容易壞的,只要冰箱夠大是可以多買,相反草莓就不建議多囤。

第五類 零食乾果

一般會有的就是各種堅果、水果和果乾。零食真的是個人喜好,愛吃什麼就買什麼。如瓜子(各種味道)、花生、糖(水果、奶油、棒棒糖)、餅乾、巧克力、山楂糕、蠶豆、葡萄乾、開心果、松子(一些乾果)、果凍、鍋巴、薯片、爆米花、栗子、紅瓜子、腰果、糖蓮藕、糖冬瓜、各種膨化食品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第六類腌制腊味

臘肉是年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會做臘肉的家庭,會用冬至那天殺的豬,持續十幾天進行腌制、晾曬、熏烤。腊味是煙火氣很重的食材,且熏過的才好吃。

其他

煙酒類

煙酒既是春節的待客物品,也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如果需求量較大,必須早早準備。特別是高檔煙,大量需要時應早早準備。

輔料類

油、鹽、醬、醋、茶、花椒、大料、辣椒粉、胡椒粉、生抽、蜜汁、錫箔紙、火鍋底料等。

玩樂類

麻將、色子、撲克、玩具等。

民俗類

春聯、福字、炮仗、煙花、香燭、鞭炮、壓歲錢紅包等。

裝飾類

紅燈籠、中國結、生肖龍、彩燈等春節必備的掛件、飾品可以讓家裡看起來年味更加充足。

買年貨需要注意的事情,請務必記好哦~

1.年貨最好提前準備,不要等到臘月二十九或者除夕那天再準備,那時候不僅物價越來越貴,可能還有斷貨的情況,不過一些新鮮蔬菜可以晚些購買,以免放置時間過長不新鮮。

2.因過年購買年貨的人員較多,所以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3.去購買年貨時最好不要帶著小孩子,因為人員比較多,買的東西也比較多,免不了有時候會忽略小孩子。

4.購買年貨時要先列一個大致的購買清單,以免去了市場不知道買什麼了。

5.購買年貨時盡量趕在早上去,因為早市上人比較少,東西相對比較便宜還比較新鮮,能省下不少錢。

6.由於購買的貨物比較多,所以一定要核對貨物的數量與所花的錢數是否一致。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年貨攻略

有木有很周到很齊全呢?

不過出門買年貨太麻煩?

今年想買點好的?買點不一樣的?

那您得來域農網逛逛

各地特產年貨,任君挑選

送老人、送親友

既有心意又有「新意」

讓您足不出戶,就能備好年貨

買點「好」的,很有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域農網 的精彩文章:

TAG:域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