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清朝考中狀元有多難?肅順壓制慈禧、搞定咸豐都沒有辦成這件事

在清朝考中狀元有多難?肅順壓制慈禧、搞定咸豐都沒有辦成這件事

愛新覺羅·肅順在清朝咸豐年間是個說一不二的人物,他讓青春美麗的葉赫那拉氏在皇帝跟前都得靠邊站。咸豐對他的言聽計從甚至超過乾隆對和珅的寵信,葉赫那拉氏的枕頭風都吹不動他。

這位天潢貴胄肅六爺縱然事實上是咸豐皇帝的代理人,但他仍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而且是連續兩次都沒能做成。這事便是完成科舉的終極成就——中狀元。

科舉就像帝王家發行的福利彩票,皇帝的權力使不完,你們中頭等獎的就進翰林院,將來做大學士,當朕的奴才替朕賣力。但是清朝不是奴隸制社會,並不是每個人都天生具備奴隸身份。在清朝要想成為皇帝的奴才,要麼根正苗紅,要麼久經考驗。

肅順就屬於根正苗紅,他在咸豐還沒當皇帝時,就已是這位皇阿哥的親密奴才了。所以,早已被認定堅定了奴才主義偉大理想的肅順,自然不需要再去買主子的彩票。所以,並不是他自己要中狀元。而是他也需要為自己過剩的權力,配置一班人馬。

帝國的福利彩票,那是皇家的專有產業,任何人想要沾染帝國的權力,首先你得燃燒青春歲月,揮灑大把銀錢,然後換取彩票購買權,最後還得祈禱文曲星君保佑你中獎。

天生好命的肅順直接跳過彩票購買,拿到的是彩票代銷權!他這位沒有任何功名稱號的傢伙,堂而皇之地成為了欽命考官!這也不算奇怪,即使在唐宋科舉盛行的時代里,像他這樣沒怎麼進過考場,直接從貴族中來,到權力中去,一股腦兒地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也並不鮮見。

但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肅順有皇帝罩,大家不得不服!可你手下的一幫子幕僚,要想在體制內混個光鮮的位置,不按遊戲規則的話,我們大家就並不服了。

科舉考試就是最大的遊戲規則,還要中頭等大獎,將來無論做到何等官位,廣大官僚們才講不出閑話。在「肅門五君子」中,莫過於江西才子高心夔最合肅順心意,其人號稱「文學為江右之冠」,是出了名的快槍手型文章大家。

1859年,高心夔參加會試,雖然沒能一舉奪得會元,但也在前十名之列,無疑是狀元的有力競爭者!在接下來的殿試中,更為利好的是,肅順謀得收卷大臣的差事。以高心夔的才學,肅順把他「收」成狀元會是難事?

天潢貴胄肅六爺為此還專門尋思了一個計謀,他在殿試當天下達了一個機智的命令:縮短時間,提前收卷。他心想縱然有個把才學超過高心夔的考生,我不給你時間發揮,你又有何用!

可是,到了收卷時間,從容交卷的考生中卻不見高心夔的身影!情況是大文豪高先生突發手腕酸痛,書寫緩慢。面對突如其來的提前收卷,身體和心理遭遇突髮狀況的明星級科考運動員高心夔,發揮失常了。高心夔將命題律詩限押的十二「文」韻,押到了十三「元」韻,直接出韻。

這相當於什麼?這就好比明星級足球守門員諾伊爾出擊衝到中圈,面對隊友的回傳球,直接拿手去接。當然,諾伊爾雖然喜歡離開禁區,但還不屑於犯這種低級錯誤。而考試出韻的高心夔,則只能列於四等,不僅無緣三甲,距離狀元桂冠更是遙不可及。

當然,好消息也是有的。科舉原本三年才有一次,趕巧下一年是咸豐皇帝30歲壽誕,還剩一年壽命的皇帝為了慶賀生日,特別發行一期紀念版福利彩票——開恩科。

這年會試戰罷,明星級科考運動員高心夔不出所料進入二甲,再次獲得衝刺狀元的機會。與此同時,肅順作弊大法也升級到2.0版。殿試大戰的前一日,肅順匪夷所思地給高心夔送來了殿試考題!

怎麼著?這下狀元沒跑了吧。考題源自一千多年前盛唐之時,一位名叫孫逖的詩人寫下的一首詩篇:

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畫壁餘鴻雁,紗窗宿鬥牛。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殿試考題「紗窗宿鬥牛得門字」便是取自這首詩中。就在不少考生還在苦苦思覓這個詩句出處的時候,有備而來的高心夔已經一揮而就。如果說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那麼高心夔爬起來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再摔一次。他在答卷中再次押錯韻部,又出韻了,無緣三甲,又列四等。

肅順和高心夔的故事還有一個番外。那一屆恩科狀元是個有來頭的浙江人,這人名叫鍾駿聲。200年前的順治十二年,那年乙未科中有一位名叫史大成的浙江籍考生,被順治的御筆點為狀元,他於是成為清朝的第一位浙江籍狀元。

而早在清朝初年,有關狀元在浙江的歸屬問題,就流傳起一則民諺「始於史,終於鍾」。也就是說,有清一代,浙江出的第一個狀元會是姓史的考生,而最後一個浙江籍狀元則會是姓鐘的考生。

開頭的應驗了,被浙江考生史大成搶了狀元頭銜的倒霉蛋名叫戴王綸。收尾的也不落後,被浙江考生鍾駿聲拿走狀元機會的倒霉蛋,自然就是復讀考生高心夔。

一年以後,肅順寫人生總結的時候,如果知道這個梗,或許也能瞑目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歷見聞 的精彩文章:

TAG:讀歷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