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漢另類拾荒者,連房子都是撿來的

武漢另類拾荒者,連房子都是撿來的

會懷舊念舊的人不少,但把「收集舊物」當成一項專門愛好的人卻不多。

在武漢,就有這麼一群戀舊成癖、醉心於老屋拾荒的「破爛王」。老房子遺留下來的「垃圾」,拆遷堆里露出的「破爛」,在他們眼中都是一期一會的寶貝。

△ 拆遷堆老磚頭上的「沙湖」二字

平時撿完東西,他們的汽車後備箱也許是這樣的:

骨灰級「舊物」愛好者家通常扮演著倉庫的角色,囤滿舊物的屋子畫風大概是這樣的:

喜歡復古調調的人其實蠻多,但是真願意把老物件、舊家什從垃圾場、拆遷堆里一個個撿出來並視若珍寶的人,在武漢真的只有那麼些。

大到舊的藤椅竹床、木板窗扇、斗櫃方桌……小到廢紙海報、杯碟碗盞、罈罈罐罐……這些常人眼中已經失去價值的老東西,在他們眼中,每一件都沉澱著這座城市的記憶。

若論情懷,最論不過的就是他們。

「掃樓」

不用花錢就能get各種好物

拆遷樓就像是老家什老物件的免費資源庫,只要你有心,一分錢不用花就可以淘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寶貝。

惠姐是舊物圈裡骨灰級的發燒友,從2011年開始入坑,到現在到底收集了多少老東西,她自己都懶得數。

11年那會兒多肉剛開始流行,惠姐想找幾個古樸點的花盆種多肉,恰好旁邊拆遷的老社區窗台上幾個紅陶盆特別惹眼,於是踩著半人高的野草鑽進樓里。抱回來的幾個老花盆,是惠姐掃樓生涯的第一份戰利品。

如今老家的房子沒有住人,作為倉庫塞滿了掃蕩老房子得來的各種戰利品;位於武漢郊區的毛坯樓房還沒時間打理,但光是大大小小的罈子罐子,就已經堆了大幾百個。

現在住的家裡,從進門處放眼望去,五花八門的老物件雜陳於房間的各個角落,看上去特別壯觀。

舊物圈裡管「進廢舊老房子撿東西」叫做「掃樓」。惠姐剛撿東西的時候還沒這個詞,後來一起撿東西的人慢慢多了,便自創了這樣一個叫法。

惠姐專門建了箇舊物交流群,到現在群里有將近七十人。成員裡面,有國企上班兒的老幹部,也有二十不到的學生伢,有開咖啡館的,也有搗鼓民宿的……年齡跨度從六零後到九零後不等。

△舊傢具做的民宿

惠姐總說自己是個「紅娘」,把發現的資源分享給其他人,希望每一件被遺棄的老東西都能找到珍惜它們的主人。

大家對老東西的偏好也不一樣,惠姐自己偏愛各種陶罐瓷器,尤其喜歡跟茶相關的用具,每次掃樓也會重點瞄準這些東西。

群里的同好中,有喜歡各種老印花布料的,有喜歡各種老料玻璃的,有偏愛各種雕花木製品的,也有收集一般的生活用具的……各有所喜,各有所得。

△老料玻璃咖啡杯,從前風靡,現已很少見

老物件並不難用,不僅使用功能完好,還多了一股子難言的韻味和別樣的美感。

拿木質傢具來說,往年的木作傢具做工極好,用的是扎紮實實的天然木材,榆木、柳木、樟木、棗木……每一樣材料都不含糊,現在傢具的用料根本比不了。

東西實用之餘,還包含了老一輩匠人們樸素大氣的審美追求,是特定時代審美情趣的具象載體。哪個花紋是哪個年代愛用的,哪個樣式又是當年人們最喜歡的,每樣都有源可考,有據可查。

不管是作為軟裝搭配,還是用作特定時代的風物研究,都是極好的素材。

撿來的老物件搭配的小景。

老房子的遺留物里不是沒有寶貝,拾荒老手們經常能在垃圾堆里翻出厲害貨色。

五金完美、品相絕佳的整木板兒做的樟木衣箱,晚清時期的瓷罐,民國老料玻璃冷水壺和玻璃罐……每間陌生的老房子,都是藏著未知的淘寶地,時常給拾荒者們帶來意外之喜。

遇到好物件的時候,經常讓舊貨控們心情複雜,一方面因為邂逅好物而高興,另一方面又總會無比惋惜:這麼好的東西,怎麼有人捨得扔呢。

表面的塵埃與污漬拂開,每一寸包漿和瑕疵,都是時間留下來的痕迹。

當你面對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會覺得跟它很近。相比之下,現代工業化的產物是沒有溫度的,那些東西跟人不親。

老東西獨有的那份親切感,只有時間能造就,花再多錢也複製不了。

掃樓的時候,小夥伴兒們經常感嘆:蠻多老玩意兒在我們小的時候還很常見,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的玩意兒。後來,生活質量慢慢提高,很多老東西扔的扔,壞的壞,更迭到現在幾乎很難再見到了。只有在這些拆遷的老房子里,偶爾還能遇到。

很多西放到現在,同樣的手工與材料,花上重金估計也很難買到了。

「收破爛」的迷人之處在於

你永遠不知道下個空房子里有什麼

掃樓掃多了,會上癮。

幾乎每個剛入坑的小白跟著掃了一次樓以後,就會徹底愛上了這種免費「淘寶」的感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房間里有什麼東西,那種收穫未知的喜悅,根本沒法代替。

掃樓的次數多了,都會染上「職業病」。

平日里,他們跟賊似的,習慣性地喜歡往別人家裡的老東西上瞟;若遇到即將拆遷清退的老舊空房更是兩眼放金光,盤算著啥時候能進去「幹上一票」。

平時發現沒掃過的舊樓,惠姐就會先去采個點,如果有好東西,就拍幾張照片順便定個位分享到群里。很多其貌不揚的破樓,經常能搜刮不少好物件。群裡面誰吆喝一聲「周末掃樓去」,其他人就跟打雞血似的。

有時候你明明在上班,但看到群里的人出去掃樓發的圖片,漂亮的木柜子、包漿超美的竹床、保存完好的刻花玻璃……一旦有一眼看中的東西,心裡真是羨慕嫉妒恨,恨不得班兒也不上了馬上飛過去跟著一起掃。

進一棟樓房,你一個人能拿走的東西有限,經常是房子還沒掃完,手裡的東西已經滿了,也只能給自己留個念想,在隨後的日子裡抓心撓肺牽腸掛肚。

除了能撿到好物外,掃樓的迷人之處還在於「體驗」和「欣賞」。畢竟無論收穫多少,那一份因為有趣之物而感動的心情才是最重要。

跟著惠姐去曇華林後面的瑞典社區掃樓。福利村、公民巷裡面有有很多美麗的老房子,有幾棟一百多年的帶壁爐的老洋房子特彆氣派,門口鋪的台階都是漢白玉的,木質雕花的樓板樓梯很有感覺。雖然對外說是要修復,但到時候估計還是得拆。

像這樣的房子里遺留下來的東西質量很高,很多笨重的木質傢具特別漂亮,可惜根本搬不動。沿著舊紅的樓梯盤旋而上,在張貼著壁紙的閣樓里轉悠,即使什麼也帶不走,光是欣賞房子本身都是一種享受。

每個房間都有各自的故事:裡面曾經住了什麼人?裡面的人又經歷了什麼?掃過樓的人都有這樣的同感:每掃一間房子,總感覺自己見證了房屋原主人的部分人生。

你會在房間角落灑落的老照片中,看到一個牙牙學語的奶娃娃如何長大成妙齡少女,你會從照片里看著她結婚、有了孩子,然後皺紋慢慢爬滿她的臉龐。

房間那麼多散落的酒瓶子,房主人是不是愛喝酒,亦或是遇到什麼傷心事;柜子里的獎狀和證書,以及從海外寄回的信件,不知道房主人的孩子會是怎樣開掛的人生。

也會發現很多悲傷的碎片,在一間老房子里,我們看到老人人生最後一刻與家人的合影,看到圓珠筆寫下的信件中,那句「他是我精神的唯一支柱」

掃樓不僅是為回收舊物件,也是在感受舊時光,見證無數段人生,這才是掃樓持久的魅力所在。

特別羨慕出生在農村的朋友,覺得他們是有根可尋的人,不管在外漂泊多久,最終總有那片土地可停留。看那些拍紀錄片的去拍關於農村「鄉土記憶」的題材,總覺得在農村有很多素材可拍。

有時候會想,如果要拍個關於武漢的「鄉土記憶」,其實就是要拍老社區、老房子,老物件……這些才是老武漢們所熟悉所懷念的東西,是城市人「根」的所在。

若干年以後,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回憶,舊物,也許很多只能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特別羨慕這些舊物控,他們不僅是舊物的知音人、愛好者,更是城市記憶的收藏家。

戀舊的人大都很浪漫,一想到這座城市有這麼多念舊又深情的人,真是好。

大家保存至今的童年老物件都有些什麼?

有又怎樣的故事與回憶?

-End-

出品:武漢十點半文化傳播

編輯: 熊魚 主編:白廓

攝影:阿當,部分圖片又受訪者提供

由武漢吃貨原創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吃貨 的精彩文章:

冬天為何頻頻被電?我們嚴肅地替你解決了靜電的問題……

TAG:武漢吃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