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五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五

莊子,名周。生活於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三篇,現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並稱為「老莊思想」,莊子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學說。筆者水平有限,今解讀《莊子》唯一的目的是在自己的有限範圍內,讓大家對國學有所了解。

《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五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嚙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嚙缺曰:「子不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譯文〉道從來都沒有界定,言論從來沒有固定模式,為了說明對才有了界定,請讓我說說這些界定吧:有左方、有右方、有順序、有仁義、有分別、有論辯、有競爭,這就是儒墨各家所認為的八種才能。天地以外的事,懂道的人是有認識而沒有言論的;天地以內的事,聖人發表自己的言論而不加以評判,一切史書及帝王治世的記載,聖人加以評議而不是辯論。所以天下的事既有分別,又沒有分別;有辯論的,就有不辯論的。如此說:為什麼呢?懂道的人胸懷廣闊,而大多數人卻相互爭辯以表現自己的才能。所以說:之所以爭辯,就是因為有看不清的地方。

大道是不可以稱謂的,大的爭辯是不用言詞的,大的仁愛是沒有偏愛的,大的廉潔是不謙遜的,大的勇氣是不傷害人的。道一旦昭宣了就不是道了,言詞一旦爭辯就有片面性了,仁義固執於一點就不全面了,廉潔過於表現就不清明了,勇氣一旦傷害了人就無勇可言了。這五點如果能夠牢記就幾乎近於道了。

所以如果能夠止於不知道的,就是極致了。誰明白不用言辭的辯論,不用言說的道呢?如果有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真正的大智慧了。吸收多少知識也不會溢滿,取出多少能量也不會枯竭,而且不知道這種能力從何而來,這就叫做隱藏不漏的光明。

從前大堯問大舜說:「我想討伐宗、膾、胥敖,可在上朝之時總覺得心裡不安,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舜回答說:「這三個國家,好象存活在蓬蒿、艾草之間一般。如果你還是心緒不安,是為什麼呢?從前有十個太陽同時出來,普照萬物,況且道德的光芒遠勝於太陽的光芒呢!」

嚙缺問王倪說:「你知道萬物有共同認可的標準嗎?」

王倪說:「我怎麼知道呢!」

嚙缺說:「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嗎?

王倪說:「我怎麼知道呢!」

嚙缺又問:「那麼萬物就無法知道了嗎?」

王倪說:「我怎麼知道呢!既然如此,我試著說說吧。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而且我試著問你吧: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生疾病半身不遂,泥鰍會這樣嗎?人站在高樹上就會恐懼發抖,猿猴會害怕嗎?這三者誰知道住在什麼地方最合適呢?人吃的是家禽的肉,麋鹿吃的是草,蜈蚣吃的是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這四者誰知道吃什麼東西才是最美味的呢?猿和猵組成為配偶,麋和鹿交配,泥鰍和魚交尾。毛嬙、西施,人們都認為她們美麗;而魚見到她們會潛入水底,鳥見了她們會高飛空中,麋鹿見到她們會飛快跑開。這四者誰知道什麼才是天下真正的美色嗎?以我的觀點,仁義的端倪,是非的途徑,雜亂繁索,我怎麼能知道它們的分別呢!」

嚙缺說:「你不知道利與害,難道至人也不知道利與害嗎?」

王倪說:「至人太神妙了!山澤燃燒而不感到熱,黃河和漢水冰凍了也不會感到寒冷,打雷劈開山脈而不能受傷,颶風掀起海浪而不會受到驚動。象這樣的人,騰雲駕霧,倚仗著日月精華,而遨遊於四海之外。生死都不會影響到他們,更何況是利與害呢!」

莊子認為真正的大道是潛伏在自然規律之中,從不彰顯,真正的大辯之才,不拘於言詞還是在於對萬物的全面認識;真正的大仁大義是一視同仁,一顆公心,沒有偏愛、偏袒;真正的廉恥光潔是堅持不懈無怨無悔;真正的勇武是氣勢磅礴,不怒自威,無所畏懼,而並非只是拘於形式,虛偽做作。

本節再次提出世間萬物層出不窮,每個人的視角都會受到主觀能力的局限,無法全面的認清事物的本質,與其竭盡所能耗費精力拘泥於一事一物,不如從自然規律中找出答案,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莊子認為人只有跳出具體的事物中,才能真正認識事物,只有不執己見,遵循自然的規律才能心靈廣大,包容萬象,以達到至人的狀態。

無量天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蘊國人 的精彩文章: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二

TAG:五蘊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