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廢水處理-活性污泥性能的環境因素

廢水處理-活性污泥性能的環境因素

參與活性污泥處理的微生物,活性污泥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需要不斷從周圍環境的污水中吸取其所必須的碳源、氮源、無機鹽類以及某些生長素等營養物質。由外到內水解細菌、發酵細菌、氫細菌和乙酸菌、甲烷菌、硫酸鹽還原菌、厭氧原生動物其中產甲烷絲菌是厭氧活性污泥的微生物中心骨架。

一、微生物細胞構成物質及條件

(1)碳是構成微生物細胞的重要物質,參與活性污泥處理的微生物對碳源需求量較大,一般以BOD5計,不應低於100mg/L。生活污水碳源比較充足,對於一些碳源不足的工業廢水則應補充碳源,如生活污水或是澱粉等。

(2)氮是組成微生物細胞內蛋白質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氮源可來自N2、NH3、NO3等無機氮化合物,也可以來自蛋白質腖以及氨基酸等有機含氮化合物。生活污水中氮源充足,不需要另行投加;工業廢水則應考慮含氮是否充足,必要時可投加尿素、硫酸銨等。

(3)磷是合成核蛋白、卵磷脂以及其他磷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在微生物的代謝和物質轉化中起重要作用。輔酶I、輔酶II、磷酸腺苷等都含有磷。微生物主要從無機磷化合物中獲取磷。磷源不足將影響酶的活性,從而使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

(4)硫是合成細胞蛋白質不可缺少的元素,輔酶A也含有硫。

(5)鈉在微生物細胞中調節細胞和污水之間滲透壓所必需的。

(6)鉀是多種酶的激化劑,具有促進蛋白質和糖的合成作用,還能控制細胞質的膠態和細胞質膜的滲透性。

(7)鈣具有降低細胞質的透性,調節酸鹼度以及中和其他陽離子所造成的危害。

(8)鎂在細胞質合成及糖的分解中起著活化作用,參與菌綠素的合成。

(9)鐵是細胞色素氧化酶和過氧化氫結構的一部分,在氧的活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

(10)碳源--異養菌利用有機碳源,自養菌利用無機碳源。氮源--無機氮(NH3及NH4+)和有機氮(尿素,氨基酸,蛋白質等)。一般碳源、氮源、磷源(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關係為BOD:N:P=100:5:1,好氧生物處理:BOD5=500-1000mg/l。

(11)溶解氧--溶解氧濃度以不低於2mg/L為宜(2-4mg/L)。水溫--維持在15-25℃,低於5℃微生物生長緩慢。營養料--細菌的化學組成實驗式為C5H7O2N,黴菌為C10H17O6原生動物為C7H14O3N,所以在培養微生物時,可按菌體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給營養。微生物賴以生活的主要外界營養為碳和氮,此外,還需要微量的鉀,鎂,鐵,維生素等。

(12)參與污水活性污泥處理曝氣池中溶解氧濃度以不低於2mg/L為宜(以出口處為準)。局部區域有機污染物濃度高、耗氧速率高,溶解氧濃度不易保持2mg/L,可以有所降低,但不宜低於1mg/L。

(13)微生物的生理活動與環境的酸鹼度密切相關,只有在適宜的酸鹼度條件下,微生物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參與污水生物處理的微生物,一般最佳的pH值範圍,介於6.5-8.5之間。

(14)溫度作用非常重要。參與活性污泥處理的微生物,多屬嗜溫菌,其適宜溫度在10-45攝氏度,為安全計,一般將活性污泥處理的溫度控制在15~35攝氏度,低於5攝氏度微生物生長緩慢。

(15)"有毒物質"是指對微生物生理活動具有抑制作用的某些無機質及有機質,主要有重金屬離子(如鋅,銅,鎳,鉛,鉻等)和一些非金屬化合物(如酚,醛,氰化物,硫化物等)。 有毒物質對微生物毒害作用,有一個量的概念,只有在有毒物質在環境中達到某一濃度時,毒害和抑制作用才顯現出來。污水中的各種有毒物質只要低於這一濃度,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不受影響。有毒物質的作用還與pH值、水溫、溶解氧、有無其他有毒物質及微生物的數量以及是否經過馴化等因素有關。

二、監測項目

(1)反映污泥性質的項目污泥沉降比--以SV

(2)反映污泥營養的項目屬於污泥營養的測定項目有:BOD5;出水氨氮(至少1mg/L);出水磷(至少1mg/L);二沉池出水DO不低於0.5mg/L。

(3)溶解氧DO溶解氧(不低於l-2mg/L);二沉池出水DO不低於0.5mg/L。

(4)反映污泥環境條件水溫、pH值、BOD5、CoDcr、有毒物質、CN-、S2-、SS、NO3-、NO2-等。

三、異常判斷與處理

(1)曝氣池有臭味曝氣池供氧不足,DO值(溶解氧)偏低出水氨氮有時較高加大曝氣。

(2)污泥發黑,有機物厭氧分解H2S與F作用生成FS加大曝氣量。

(3)細小污泥漂浮污泥缺乏營養進活性污泥水氨氮過高,C/N不合適水溫超過40°,測定進水氨氮,稀釋進水。

(4)上清液渾濁出水水質差F/M(污泥有機負荷)過高有機物氧化不徹底污泥濃度不夠減少進水量培養成熟的活性污泥(引進新活性污泥投入曝氣池)。

(5)曝氣池表面出現浮渣進水洗滌劑含量過高或絲狀菌過量生長清除浮渣增加系統剩餘污泥的排放。

(6)污泥未成熟,絮粒瘦小,出水渾濁,水質差污水中營養不平衡或不足PH值不適,調整PH值,培養成熟的活性污泥(入曝氣池)。

(7)表面積累一層解絮污泥污泥解絮,出水水質惡化或PH值異常停止進水,排泥後投加營養引進新活性污泥。

(8)曝氣池泡沫過多,呈白色進水中洗滌劑過多加消泡劑(機油或煤油)。

(9)曝氣池泡沫不易破碎,發粘進水負荷過高,有機物分解不徹底降低負荷。

(10)曝氣池泡沫呈茶色或灰色污泥老化,泥齡過長,解絮污泥附於泡沫上增加排泥量。

(11)污泥層(泥面)升高SVI值高,污泥沉降性差泥齡太長投入混凝劑(PAC)增加排泥量。

(12)污泥色澤轉淡曝氣池供氧過大,污泥負荷太低,進水營養不足,污泥自身氧化分解減少曝氣量加大進水量投加營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正培原創文字 的精彩文章:

TAG:周正培原創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