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山三座帝陵園遠近相隔兩千年

一山三座帝陵園遠近相隔兩千年

一山三座帝陵園,

遠近相隔兩千年。

若問墓主各是誰,

仲謀國瑞和逸仙。

在中國,一個朝代的幾世帝王陵園,大都埋葬在一起,比如西漢、唐朝的帝王陵基本都在陝西長安(今西安)、咸陽一帶;北宋的帝王陵集中在河南鞏義;南宋的帝王陵集中在古越(今紹興);明朝的帝陵在北京昌平;清朝的帝陵一部分在河北遵化(清東陵),另一部分在河北易縣(清西陵)。當然這些朝代的帝王陵也有個別的情況,比如:北宋的兩位皇帝葬在了關外(被金兵擄走,死後葬於關外);清朝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葬在了瀋陽(死於清朝建立之前)……,可以肯定地說,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基本上都有「意外」的歷史情況發生。

所以,在南京的鐘山風景區,同時存有三座不同歷史時期的帝王陵墓,是不是很有意思?這三位帝王都是誰呢?正像「文前詩」寫的那樣,分別是東吳大帝孫權、明朝太祖朱元璋、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若從孫權公元252年駕崩算起,至孫中山1929年葬於中山陵止,前後竟相差了近兩千年。

鐘山之陽的孫權墓方圓31平方公里的南京鐘山風景區,山水相依,林陵輝映,外延蒼茫,內涵深邃,集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為一體,無愧為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向世人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據《三國志》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孫權墓是中國著名歷史古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也稱孫陵崗,在南京市鐘山南麓(山之南麓為向陽坡,故稱「鐘山之陽」),位於明孝陵正南300米,是三國時代東吳大帝孫權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孫陵崗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和後妻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現孫權墓遺址僅存一方文保碑,一座石橋,一個注釋牌,一座石像和一座「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孫權(182 - 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東吳的建立者,在位三十一年。神鳳元年大帝崩,時年七十歲,葬於鐘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孫陵崗,(即今之梅花山),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史稱「東吳大帝」,在位24年。在南京民間還流傳說,明太祖建造孝陵時,下令遷移這一帶墓冢、寺廟時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陵吧」。因此,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遷往何處無考)。故此,在建明孝陵時孫權墓沒有被破壞,而是明孝陵的神道繞過了孫陵崗(難怪神道在此拐了一個彎兒)。縱觀歷史,孫權於公元211年將政治中心從京口遷到秣陵,次年建石頭城,改「秣陵」 為「建業」,由此揭開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頁。公元252年,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由此又揭開了鐘山成為帝陵的第一頁。孫權墓是南京地區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其皇后與宣明太子亦葬於此山。為紀念孫權葬於梅花山這一史跡,1993年,中山陵園管理部門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一座「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院落中心是一尊高大的孫權石像,高5.1米,石像西南側,有一座扇形孫權故事畫廊,嵌有12幅孫權故事浮雕石刻,生動再現了東吳大帝縱橫馳騁的一生(遺憾的是,筆者去時未發現此畫廊)。紀念館內,展出了這位東吳大帝的生平事迹。

在建康立國的東晉王朝,共歷4世11帝103年。據《建康實錄》等文獻記載,除廢帝司馬奕葬於吳縣吳陵之外,其餘10帝均葬建康附近,分布於3個陵區。其中元帝建平陵、明帝武平陵、成帝興平陵、哀帝安平陵,葬雞籠山之陽;康帝崇平陵、簡文帝高平陵、孝武帝隆平陵、安帝休平陵、恭帝沖平陵,葬鐘山之陽;惟穆帝永平陵葬幕府山之陽。

根據考古發掘,鐘山之陽在今被明代南京城牆阻隔的鐘山余脈富貴山一帶。根據是1960年,南京文物部門在太平門內富貴山南麓東段發現了晉恭帝玄宮石碣,1964年又在石碣西約400米處發掘了一座東晉晚期大墓,有人認為墓主是晉恭帝,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可能是安帝或孝武帝。

南京雞鳴寺附近可能是晉元帝建平陵所在地。雞籠山之陽大約指今雞鳴寺山及北極閣以西的鼓樓崗一帶。根據是:南京大學考古系1972年在鼓樓崗南麓西段的南大北園發掘了一座東晉早期大墓,從墓葬所在位置、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等分析,可能是晉元帝建平陵。

明孝陵,坐落於南京市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南京鐘山風景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明永樂三年(1405)大體建成,歷時達25年(全部工程結束則為30年)。既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之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之新規。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齊,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自朱元璋以降、明清兩代五百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於應天府崩殂,年七十一。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標誌整個孝陵全部建成,歷時長達30餘年。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三國正史里的神人,一個比一個厲害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