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聽傳承人口述歷史 | 杭州為非遺「建檔案」

聽傳承人口述歷史 | 杭州為非遺「建檔案」

原標題:聽傳承人口述歷史 | 杭州為非遺「建檔案」



文章來源:新藍網

聽傳承人口述歷史 杭州為非遺「建檔案」


核心提示:從2018年開始,杭州拱墅區啟動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作,力求全面、真實、系統的將傳承人的技藝傳承下去。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1月11日訊(浙江衛視記者馬思遠 唐路凱)在你印象里,歷史是什麼?


是三國的波瀾壯闊還是唐朝的盛世繁華?

你又聽過誰講述歷史?


是具有風範的王立群還是將歷史都能變「段子」的郭德綱?


不過,這次,聽的都不是他們的歷史。


從2018年開始,杭州拱墅區啟動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作,力求全面、真實、系統的將傳承人的技藝傳承下去。


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些非遺傳承人講述他們的歷史。

方建國:自創錢塘剪紙的南方人


64歲的方建國是非遺項目錢塘剪紙的傳承人,從事剪紙已經三十多年了。 方建國作品《G20杭州歡迎您》就掛在工作室最顯眼的位置,這也是他最為得意的作品,在G20期間曾被多次展出和報道。



剪紙,又叫刻紙,是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發明於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手藝人方健國30多年的剪紙生涯,自創了錢塘剪紙,自從2011年被邀請正式入駐杭州工藝美術館之後,方建國就一直在那裡展示推廣自己的剪紙藝術。他稱呼自己為「民間剪紙藝人」。


方建國是一個和藝術結緣的人,除了剪紙,還痴迷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如國畫、書法、文學、攝影等。


「我從小喜歡畫畫,朋友結婚,找我畫畫,我就畫『喜』字,然後再用剪刀剪出各種花樣來。大家都說我剪得特好看,於是就開始自學剪紙,每天都剪,直到今天,沒有斷過。」方建國說,在剪紙之前,愛好文學,初中開始還學書法,玩攝影。


這些興趣愛好對方建國後來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他說,學過文學,能從畫面體現出來,能理解畫的內涵。學攝影,可以採風,捕捉美好的畫面,然後再根據畫面進行創作。而且,他作品上的字都是自己寫的。


方建國經常在杭州工藝美術館二樓自己的工作室,教大家一些簡單的剪紙技術,剪紙、刻紙、撕紙,這些都是孩子們喜歡的課程。


「剪紙是簡單的藝術,不用花什麼大架勢,有紙,有剪刀就可以了,」方建國笑了笑說,「沒有剪刀也不要緊,有手就行了。」


除了在杭州工藝美術館教學,方建國還會不時回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剪紙講座,還為多所高校和小學的學生上剪紙課。


在杭職院,方建國的剪紙課很受歡迎。「只要有學生願意學習並喜愛剪紙這類中國『老底子』技藝,我就不怕後繼無人。」方建國說,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更好地發揚,還需要大學生去傳承。


方建國是第一個受邀參與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作的。他說:「我們的非遺文化是能夠傳承下去的,希望非遺文化千萬不要在我們手上斷了。」


王連道:天竺筷 用竹子也用心做



今年70歲的王連道,作為天竺筷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同樣受邀參與了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作。


王連道是地道的杭州人,他說自己會用筷子的時候就用起天竺筷。上世紀90年代初,王連道下海經商,在工作中,他發現作為杭州傳統的天竺筷,越來越邊緣化,於是他下定決心自己來製作天竺筷。



看似簡單的一雙筷子,但卻有二十多道生產工序,從砍竹、裁切、選料、蒸煮、暴晒、烙花、磨頭、裝頭、拋光到最後成品,有一套完整的標準和考量。王連道把傳承與新理念在小小的竹節上慢慢展開,再融入到幾千年來古老的筷子智慧中。天竺筷不簡單!


不過王連道告訴記者,現在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可能就他一個人還在做天竺筷,他希望把天竺筷製作工藝完整地傳承下去,「在信息時代很多事物都是智能的了,再讓現在的年輕人來搞手工的東西,難度很大。」


據了解,除了方建國和王連道,本次的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作首批選擇了12位平均年齡在75.5歲的高齡非遺傳承人,代表了半山立夏、武林活拳、龜殼臉譜等非遺項目。杭州拱宸書院院長口述史記錄工作負責人陳向文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而且也是動態的。這樣的東西只存在傳承人的記憶中,我們希望通過有形的載體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


拱墅區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作,預計通過兩個月時間的記錄,最終將不少於12萬字的相關記錄內容及資料整理成冊出版,並對口述視頻進行剪輯和保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述歷史oralhistory 的精彩文章:

江蘇省檔案局舉辦「村民訪談的實踐與思考」專題講座

TAG:口述歷史oral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