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令人神經緊張的行星

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最嚴重的宇宙危險是由於太陽定期地經過銀河系的旋臂。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每2.5億年,我們的太陽系就繞行銀河系一周,雖然旋臂也自轉,但其轉速要慢一些,因為恆星在旋臂中的雲集往往使其運行速度慢下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沙維夫對來自銀河系的危險進行研究。他說:「旋臂運行得要比恆星慢,因而造成恆星的交通阻塞。」大約每隔1.5億年,太陽追上一隻旋臂並經過其中。在太陽系用來在旋臂上經過的幾百萬年里,它承受著來自頭頂的危險。

超新星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銀河系包含1000億顆恆星。在任何給定時刻,都有好幾萬顆奄奄一息。雖然大多數恆星都悄無聲息地死去,但是每隔幾十年,一顆特大的恆星就會用光燃料並爆炸。

在不到1秒的時間裡,恆星的內核坍塌了。由於物質被擠壓到一起,所以微觀世界的斥力發揮作用,將周圍的物質向外推,形成一場災難性的爆炸——產生一顆超新星。放射性同位素和自由電子向四面八方噴射,其能量轉而產生x射線和γ射線。

這種高能粒子即「宇宙射線雨」可能會對人類生活的地球產生強烈效應,甚至對生命構成巨大威脅,如果爆炸發生在距離我們200光年範圍內。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在銀河系任何軌道上的這種邂逅可能性有多大,但我們的確曉得,每當地球經過一條旋臂時,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

2003年,沙維夫和同事、來自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威澤爾注意到,地球氣候史上的寒冷時期往往與大量宇宙射線襲擊地球的時間相巧合。他們斷言,這些射線可能來自附近的超新星。

為了衡量宇宙射線流動過程中的漲落,他們轉而利用來自流星的證據。當一個流星體與其母體小行星相分離時,其新鮮的表面就暴露在宇宙射線之下。後者便開始分解流星體的一些原子,以形成比較輕的元素。因此,一顆流星內輕元素所佔比例越大,流星就越老。流星的年齡看來集中在特定的時期。沙維夫和威澤爾認為,這是因為宇宙射線的強度有高峰期。

然後,沙維夫和威澤爾將宇宙射線水平與通過觀察冰芯和樹的年輪搜集到的氣候記錄相比較。他們說,宇宙射線活動少的時期與溫暖的「溫室」時期相吻合,而宇宙射線活動多的時期則同「冰窖」時期相聯繫。沙維夫說:「大約每隔1.5億年,地球就進入銀河系的一隻旋臂。與此相應地出現一個寒冷時期,兩極的冰增多,冰河期頻仍。」

宇宙射線的這種方式如何能夠影響氣候並不完全清楚。沙維夫認為,最可能的機制涉及雲量的增加。當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高層時,它們就將自己撞擊的大氣層原子中的電子撞掉,從而形成帶電荷的粒子。沙維夫說:「這些額外的帶電荷粒子能夠促使雲團形成,從而使更多的陽光被反射回太空。因而在地球上造成較為涼爽的氣候。」

還有一些科學家說,經過旋臂時期和地球上的低溫之間的相關性從統計學上講是沒有說服力的。地球每隔1.5億年才途經一條旋臂。但沙維夫和威澤爾所考察的寒冷期間隔卻為9000萬年~1.9億年。不過,假如這一分析是正確的,地球就會在幾百萬年內進入一個比較溫暖的時期——但首先,我們可能必須忍受一個寒冷期。沙維夫解釋說:「從原則上講,我們現在所目睹的應當是比較溫暖的氣候,因為地球已經離開人馬座—船底座旋臂。但實際上,我們還必須途經獵戶座旋臂。這是鄰近人馬座—船底座的一條短暫的臨時旅途。」他和威澤爾認為,一個短暫的冰河期仍可能出現,隨後則是一個5000萬年一6000萬年的溫室期。爾後我們將進入英仙座旋臂,恢復冰窖狀態。如果其效應像沙維夫和威澤爾所想的那樣顯著,地球屆時就可能會發生全球性的冰蝕——即「球狀地球」。

巨大的分子雲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對地球來說,更多危險集中隱藏在銀河系的旋臂之中:由氫氣構成的濃濃的雲團,稱為巨大分子雲。科羅拉多大學的亞歷克斯·巴甫洛夫認為,與這種雲團的邂逅可能會導致物種的大量滅絕,甚至還有一場雪球狀冰蝕,從而將整個地球覆蓋在冰川下面。

巴甫洛夫及其同事利用一個大氣層氣候模型進行計算,得出的結論是,最濃的雲團能夠使地球的大氣層充滿塵埃,遮蔽陽光,使地球陷入混亂的冰川期。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太陽風的壓力,大氣層得到保護,從而使地球免遭宇宙塵埃的侵害。太陽風就是來自太陽的離子流。但巴甫洛夫估計,一個高濃度雲團能夠使太陽風減弱。他說:「氫氣所產生的壓力會克服太陽風的壓力,從而使地球暴露在星際塵埃之下。」在我們的行星穿越一個雲團的20萬年期間,氣候會迅速地陷入冰川的魔掌。

巴甫洛夫估計,每30個雲團當中就有1個具有充分的濃度,使地球充斥塵埃。大約每隔10億年,地球就可能會陷入到其中一個高濃度雲團之中。地質學證據表明,在其46億年的歷史中,地球起碼有兩次完全凍結——大約7.5億年前——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為這些大規模降溫找到令人信服的起因。巴甫洛夫及其同事認為,答案可能是極高濃度的雲團。他說:「與其他機制所不同的是,高濃度雲團的作用會很劇烈、快速和持久。」

就好像雪球狀冰蝕還不夠糟糕,巴甫洛夫認為,低濃度的雲團也可能會給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損害。快速運動的氫原子核能夠充當宇宙射線。他說:「即使塵埃不能進入大氣層,雲團所產生的宇宙射線也可能進入,並在大氣層分解臭氧。」雲團所產生的宇宙射線的強度本身就能產生類似於r射線爆的效應,加速臭氧的分解。

通常情況下,地球的磁場保護它免遭宇宙射線侵害。但如果一個雲團的出現與磁場的一次定期翻轉的時間巧合(在此期間磁場會弱得多),那麼宇宙射線就會大量湧入。巴甫洛夫說:「磁場一般每20萬年翻轉一次,而與一個雲團的相撞很可能會持續100萬年左右。因此看來合理的是,大多數相撞都會與起碼一次磁場翻轉相巧合。」

一個雲團加上一次磁場逆轉會使臭氧含量起碼降低40%——足以使大量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表,引起物種的大量滅絕。而遇到一個低濃度雲團的概率則要高得多:我們每2.5億年大概就會遇到8個。

那麼有什麼證據表明以往發生了雲團撞擊呢?得克薩斯州休斯敦高級太空研究中心的約翰·林賽認為,從月球上攝取的土壤樣本支持了一個想法,即地球曾途經分子雲。月球土壤的生成是通過大型流星體撞擊月球和摧毀月球表面的岩石。然而,如果受到微型流星體和塵埃的轟擊,土壤粒子會再次聚合到一起,這些土壤會重新結成塊狀。

林賽說:「在1971年的『阿波羅15』登月任務期間所鑽到的岩芯中,我們發現順著地層柱狀剖面向下有各種大小的土壤粒子。」雖然鑒定這些土壤的年代被證明難度很大,但科學家還是在粒子大小的分布中發現了有規律的高峰。科學家認為,這些土壤粒子以每隔2.5億年左右一次的速度覆蓋月球——與地球上的大冰河期之間的間隔差不多。

林賽說:「我們推測,這些時期與月球和地球途經銀河系旋臂的時間相吻合。」這與一個事實相一 致,即雲團在旋臂中比較常見,太陽途經旋臂時太陽系有可能遭受塵埃和宇宙射線的轟擊。

再來看地球上,巴甫洛夫認為,塵埃的湧入可能造成了岩石中鈾235含量的增加。他說:「地質學家目前正在檢驗這一假設。」

彗星和小行星

在超越冥王星以外的星空,即太陽系的邊緣,運行著一個由冰塊組成的雲狀天體,稱為奧爾特雲。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奧爾特雲的引力平衡經常被打亂,以致一兩個冰塊會變成彗星,開始朝著太陽系內部墜落,因而有可能撞擊地球。

在距離地球較近的地方,圍繞著太陽運行的有許多由岩石構成的小行星。如果它們的軌道與地球交叉,它們就可能會落到地球上造成嚴重後果。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具有6500萬年曆史的齊克蘇魯伯隕石的年代與恐龍滅絕的年代相吻合。

那麼類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該隕石的發現者、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希爾德·布蘭德說:「像齊克蘇魯伯規模的一次撞擊是概率為1/108的事件。但要造成像6500萬年前那樣程度的毀滅,隕石必須撞在碳酸鹽和硫酸鹽上,使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硫進入大氣層。與此形成對照,西伯利亞100千米寬的隕石坑的證據則表明,雖然大約3500萬年前發生了大撞擊,但是當時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因此,地點是關鍵。」

γ射線爆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並非地球所遇到的一切風險都是由於我們途經旋臂所致。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使用裝備著r射線探測器的軍用衛星來監視違反禁止大氣層核試驗條約的蘇聯核試驗。但這些探測器並沒有接收到來自地球的信號,而是不斷地截獲來自外層空間的短暫而劇烈的信號。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不知道是什麼造成這些爆叢。但天文學家的猜測是,它們暴露出一顆特大恆星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超新星。與普通的超新星相比,一場γ射線爆叢的亮度大約是其100倍。

由於γ射線爆叢在遠達已知宇宙邊緣的地方都能看到,所以天文學家們大約每天都發現一次,而在我們銀河系裡發生的超新星幾十年才有一顆。普通的超新星在整個宇宙中要常見得多。但堪薩斯大學的布萊恩·托馬斯及其同事則認為,γ射線爆叢可能會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大得多的威脅。利用一個大氣層電腦模型,他們計算出,如果一個爆叢發生在距離地球6000光年以內,它就會使地球喪失35%左右的臭氧層,用3倍於紫外線β的射線損害生命。雖然爆叢只持續幾秒,但其影響卻在以後許多年裡都會感覺到。

磁 星

盤點一些令人神經緊張又心生畏懼的行星

磁星屬於宇宙中最奇特的天體之列:一種特殊的中子星,其磁場的強度在宇宙中首屈一指。它們是不到10年前才被發現的,被認為是超新星的遺迹。它們不時地發出r射線和x射線的閃光,持續時間只有半秒左右,隨後可能有一個持續幾分鐘的響亮的信號。磁星發光時,其僅在一秒里所傳送的能量就相當於我們的太陽整整一年。

2004年12月27日,NASA天體物理學家格萊爾斯及其同事觀察到一場短暫的烈焰,其亮度是以前所見到的100倍,亮光來自一顆稱為SGRl806-20的磁星。這使他們開始思考一顆磁星能夠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格萊爾斯說:「SGRl806-20被認為距地球3萬光年以上。但如果它比較近,譬如說10光年左右,那麼其r射線就會嚴重損害地球的臭氧層。」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做了一個有關彗星軌道的統計研究,發現軌道半徑為3萬光年~10萬光年的彗星數目很多。他推算那裡有個大致呈球層狀的彗星儲庫,存在上千億顆彗星。早在1932年歐匹克就曾提出過類似看法,因而這個彗星儲庫稱為「奧爾特雲」或「奧爾特-歐匹克雲」。那裡的彗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長達幾百萬年。按照近年的深入研究,奧爾特雲中有上萬億顆彗星。當然,這些遙遠的彗星絕大多數尚不能被人直接觀測到。只有在恆星的引力攝動下或彗星相互碰撞時,彗星發生很大的軌道變化,沿扁長軌道進入太陽系內部時,才成為「新」彗星被觀星者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大爆炸宇宙學的基本核心,就是宇宙在膨脹並且是在加速膨脹

TAG:宇宙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