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絲綢之路的漢與東漢的區別?

絲綢之路的漢與東漢的區別?

西漢:

西漢時,陽關和玉門關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遠的地方,稱作西域。

西漢初期,聯絡東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漢武帝時,中原始與西域相通,開始加強對西域的經略。西域本三十六個國,後來分裂至五十多個,都位於匈奴之西,烏孫之南。

漢武帝聽說被匈奴侵犯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聯絡他們東西夾攻匈奴。陝西漢中人張騫以郎應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100餘人向西域進發,途中被匈奴俘獲,滯留了10年,終於尋機逃脫,西行數十日到達大宛 。這時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繼續西遷,張騫沒有達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東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後適逢匈奴單于死,國內大亂,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趁機回到大漢,受到漢武帝的熱情接待,被封為太中大夫 。此次西行前後達10餘年,雖未達到目的,但獲得了大量西域的資料,史學家司馬遷稱張騫此行為「鑿空」。

張騫歸國後,漢武帝曾遣使探求通過羅馬開闢一條不經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線,但是沒有成功。後來漢軍擊敗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區,打通了西漢與西域之間的通道。霍去病在祁連山大破匈奴後,張騫建議聯絡西域強國烏孫,以斷匈奴右臂。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烏孫回河西故地,並與西域各國聯繫。張騫到烏孫,未達目的,於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烏孫使者返抵長安,被張騫派往西域其他國家的副使也陸續回國。烏孫使者見大漢人眾富厚,回國歸報後烏孫漸漸與大漢交往密切,其後數年,張騫通使大夏,從此,西漢與西北諸國開始聯繫頻繁起來,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正式開通,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但是,西域諸國仍未完全擺脫匈奴的控制,樓蘭、車師等國在匈奴的策動下,經常劫掠西漢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隊。為了確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漢將王恢率騎兵擊破樓蘭,趙破奴率軍擊破車師。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漢又與烏孫王和親,聯合挾制匈奴。同時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制並取得大宛的優秀馬種汗血馬,漢武帝派李廣利領兵數次進攻大宛(今烏茲別克),在付出沉重代價後,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漢在西域的聲威大振,確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至此暢通。

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武帝在輪台(今輪台縣東南)和渠犁(今庫爾勒縣西南)設立了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務。這是西漢政府在西域第一次設置的官吏。此後,西漢政府就在西域建立了根據地。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投降,西漢政府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最終勝利,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這是中央王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廣大地區正式設置行政機構的開端。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常駐官員,派士卒屯田,設校尉統領保護,使漢族同新疆少數民族交往更加密切。漢朝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為標誌,絲綢之路這條東西從西漢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時代。

佛教第一次傳入中國,也始於絲綢之路。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來朝,在帝都長安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 。從此佛教正式開始傳入中國,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標誌為「伊存授經」 。1998年正因為如此,經過中央有關部門的批准,中國佛教協會和中國宗教學會舉行了各種形式的「中國佛教兩千年紀念活動」。

天鳳三年(16年),西域諸國斷絕了與新莽政權的聯繫,絲綢之路中斷。


東漢: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隨從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並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使鄯善為之震服。之後他又說服於闐,歸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絲綢之路,並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繫。

永元三年(91年),北道的龜茲、姑墨、溫宿皆歸附東漢,班超設西域都護府於龜茲它乾城,親自坐鎮北道。又命西域長史徐幹屯疏勒,與北道相呼應。

永元六年(94年),班超發龜茲、鄯善等八國兵7萬餘人,討伐對抗中央的焉耆等國統治者,西域50餘國皆歸屬中央政府。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國(羅馬帝國),一直到達條支海(今波斯灣),臨大海欲渡,由於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攔,雖未能實現,但這是首次突破安息國的阻攔,將絲綢之路從亞洲延伸到了歐洲,再次打通已經衰落的絲綢之路。

大秦屬下的蒙奇兜訥(今譯為馬其頓)地區遣使到東漢首都洛陽,向漢和帝進獻禮物。漢和帝厚待兩國使者,賜給兩國紫綬金印。

延熹九年(166年),古羅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至東漢洛陽,朝見漢桓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狗問問 的精彩文章:

TAG:搜狗問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