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喜馬拉雅藝術的「黃金時代」

喜馬拉雅藝術的「黃金時代」

在印度神話中,喜馬拉雅地區是眾神之居所。其中,佛教造像藝術便是這裡古代文明中最為璀璨奪目的一頁。

菩提箴言

?

密語篇

法語界文殊菩薩

法語界文殊菩薩像屬於無上瑜伽部修法,在藏地極少流傳,故其造像較為鮮見,是不可多得的密教造像佳作。

16-17世紀尼泊爾法語界文殊菩薩

尺寸:高20.3cm 寬14.5cm

風格:尼泊爾風格

質地:銅鎏金

參閱:

1、成都八益2015年春拍,Lot0624,17世紀法語界文殊菩薩,成交價:RMB 632,500

2、北京匡時2007年春拍,Lot1050,清銅鎏金法語界文殊菩薩像,成交價:RMB 473,000

3、北京德隆2008年春拍,Lot1285,18世紀銅鎏金法語界文殊菩薩像,成交價:RMB 440,000

4、北京匡時2013年秋拍,Lot3245,18世紀銅鎏金法界語自在文殊像,成交價:RMB 437,000

5、中國嘉德2014年春拍,Lot3678,尼泊爾17-18世紀銅鎏金法語界文殊菩薩,成交價:RMB 345,000

此尊文殊菩薩像四面六臂,雙身形,膝上坐明妃。面容呈寂靜相,四面均頭戴寶冠,正面雙耳垂圓環。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薄裙貼體,腰間束帶,並飾臂釧、腕釧。主臂左手持鈴於膝頭,表示以清凈法音警覺世人。主臂右手當胸托法論,表一切煩惱皆消滅,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其餘各臂手中各執金剛杵、寶劍、花蔓等法器,均無遺失。

文殊菩薩結全跏趺坐於雙層束腰仰覆蓮花座之上,蓮座十分精美,仰覆蓮對稱分布,層次豐富,蓮瓣較小,排列細密,為16~17世紀尼泊爾作品的典型風格。台座上緣飾連珠紋一周,下方外側用尼泊爾文雕刻經文一周。背光的火焰紋刻劃繁密,層次分明。其明妃一面二臂,左手當胸做說法印,右手做與願印,舒坐於文殊左腿之上。整像造型優美,形態端妍,技藝精湛,工藝複雜,金色飽滿。

護法神

大紅司命主又稱「姊妹護法」、「鎧甲護法」,藏語稱「甲木斯塄」,蒙語稱「貝格遮」。原為藏傳佛教寧瑪派崇奉的護法神,後成為格魯派所奉的重要護法神。

清代巨版銅鎏金滿嵌珊瑚大紅司命主

尺寸:高52.5cm 寬41.5cm

風格:藏漢風格

質地:銅鎏金、銀、鐵、螺鈿、松石、青金石,滿嵌珊瑚

參閱:

中鼎國際2008年春拍,Lot0177,清中晚期(18-19世紀)達賴喇嘛的保護神──大紅司命主,成交價:RMB 2,200,000(圖1)

這尊大紅司命主造像整體造型一如儀軌所載,圓滿具足,充分準確地表現了大紅司命主的宗教內涵和功用,造型舒展,形象威猛,尤其是軀體的站姿、咆哮的面部皆以誇張手法表現,極富動感,體現了極高的造型能力和雕塑藝術水平。同時細節交待清晰,工藝繁瑣複雜,用料不計成本,尤其是珊瑚與各類寶石的結合讓人震撼,表現了極高的造型能力和藝術水平。

殊聖難得的是,這尊大紅司命主還帶有原裝木質佛龕,外圍包羊皮,外壁兩側繪製大紅司命主在屍山血海里降服鬼怪的事迹,背面為大段的經文。佛龕內堂正面繪製著熊熊烈焰中安住的六臂馬頭明王唐卡,右側有斯巴霍與咒輪唐卡——也即我們常說的九宮八卦圖,在西藏建房破土、奠基喬遷新居等都會懸掛它。

在一千多年的藏傳佛教造像歷史上,如此尊一般全身嵌滿珊瑚等各類寶石的佛像非常稀有,偶能在一些清代蒙藏地區的面具上看到如此的製作工藝。就現在已知的品相與尊大紅司命主相似的也就兩尊而已,另一尊為國內私人藏家收藏。本次拍賣的大紅司命主護法神過去定是蒙藏地區大寺廟裡供奉的,非常殊聖,今有緣恭請也是福德,悉心供奉定會守護恭請之人的事業所向披靡。

「黃金時代」的造像藝術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以見悟本性之清凈智慧,為世人傳授般若正法。

明代巨版銅鎏金釋迦牟尼像

尺寸:高24.3cm 寬17cm

風格:笈多時期印度本土造像風格

質地:銅鎏金

眼前此尊釋迦牟尼佛成道像,洋溢著青春年少之風采,笑顏在眉眼間流轉,令人彷彿回到那兩千五百年前,列於有情無情的聽法眾生中,沐浴在其熠熠的佛光下,法喜充滿,圓滿自在。

此尊造像震攝人心,因其將佛陀降伏邪魔、沉思頓悟的理念賦予一副純凈無暇而恬靜真摯的面容。造像的胸臂健碩,有著強烈的肌肉感,特別是佛陀圓潤的手臂及厚實的雙手,柔軟彈性的青春肌膚表現得栩栩如生。就藝術風格而言,造像同樣極大程度地繼承了笈多時期印度本土的造像風格,從佛陀左肩如同魚尾一般貼體的袈裟衣紋可見一斑。台座上的雙層蓮瓣很圓潤,瓣尖略翹,蓮瓣飽滿挺括,極富張力,這是15世紀西藏造像的標誌。

指尖妙韻:噶瑪噶赤畫派

噶瑪噶赤畫派產生於16世紀下半葉,發源於西藏東部,流行於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一帶。眾所周知,噶孜派繪畫融合了漢地山水畫的影響,而把青綠山水與傳統繪畫結合最好的當屬司徒畫派(或八蚌畫派)。

18世紀早期噶瑪噶孜畫派金剛總持唐卡

尺寸:畫心高約31.5cm,寬約24.5cm;整體高約76cm,寬約53.5cm

風格:噶瑪噶孜畫派

大司徒仁波切不僅佛法修證高深更是精通大小五明,尤其在繪畫造詣上可以說是天才。他在八蚌寺創建畫院並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弟子,而此幅精美之作很可能就是出自其傳承弟子之手。此幅作品構圖緊緻有序,把青綠山水以潤物細無聲之方式融入畫面,充分烘托出主尊的視覺感受,主尊的構圖也是絕妙之極,比如左右兩側的男女童子、龍風對望、座台的公母護法獅等……這一切無不章顯出畫家的深厚功力。

再論此卡著色,色彩鮮活統一、豐富且和諧,層次立體明晰讓人叫絕。而畫工更是精純無比,線條流暢自然、充滿動感,畫者下筆大膽無有遲疑,每處都一氣呵成,線條細而不膩,真是讓人驚呼讚歎……對於能領略其精華的觀者來說,如此簡短之文字是無法完美解讀其精妙的。總之,此早期噶孜神作是可遇不可求之精品,更是喜歡繪畫的朋友不能錯過的代表性作品!

炫彩篇章里的質樸情懷

觀瞻那莊嚴優美的身姿,一種古樸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眼前這尊說法彌勒像當屬13到14世紀西藏地區鑄造的金銅佛像之代表。

13-14世紀 說法彌勒

尺寸:高18.5cm 寬11cm

風格:西藏風格

質地:合金銅

參閱:

1、北京東正2016秋拍,Lot0130,13-14世紀西藏中部風格,銅鎏金彌勒菩薩像,成交價:RMB 5,980,000

2、古天一2015年春拍,Lot4043,16世紀銅彌勒菩薩像,成交價:RMB 1,610,000

3、北京保利2014春拍,Lot7831,15世紀彌勒,成交價:RMB 1,380,000

4、喜馬拉雅藝術網標號71788,13世紀說法彌勒菩薩,https://www.himalayanart.org/items/71788

5、《故宮經典—藏傳佛教造像》故宮出版色,第151頁,圖78,14世紀坐像彌勒佛

佛陀的面部特徵,袈裟的表現手法,以及蓮瓣瓣尖優美的雲頭紋等,均表現出早期造像的明顯特徵。造像通體以合金銅鑄造,未鎏金,保持了原本的銅色,色彩雖斑駁但仍可明顯看出塗金痕迹,給人以慈祥靜寂之感。

彌勒坐於四方座台上,方座立於蓮座之上,這種坐姿在《造像量度經》中稱為「善跏趺坐」,表示彌勒將降誕人間弘法。雙手於胸前結轉法輪印,表示此為彌勒菩薩上升到兜率天,為諸神說法的形象,其手指彎曲自然柔軟,彷佛肌肉富有彈性,彰顯了工藝技術的不凡。雄渾、簡潔、質樸幾乎構成了其中流溢的主旋律,為日趨繁縟和程序化的佛像造像吹來一股清新之風。

早期藏地造像大多使用含大量其他金屬元素的合金銅作為鑄像材料,這一方面是因為該時期西藏地區的金屬冶煉水平尚且不高,很難冶煉出質地純凈的紅銅,另一方面是該時期的鎏金技術尚不成熟,因此藏地早期銅造像大多不施鎏金,顯現合金銅本色,經過千百年滄桑歲月,這種合金銅造像的古樸和莊嚴更加引人入勝。

13到14世紀的彌勒造像並不多見,在故宮博物院收錄有一尊14世紀的坐像彌勒(圖1),另外在著名喜馬拉雅藝術網也收錄了一尊13世紀的坐姿彌勒(圖2),三尊並排相較,高下立判——就藝術性而言,本尊說法彌勒更勝一籌,同時對了解 13到14世紀西藏佛教造像風格發展甚有裨益。本尊彌勒菩薩銅質潤澤,鑄造技藝精湛,加工手法嫻熟,包漿豐潤,題材甚好,充分展現了該時期西藏中部地區佛教造像的工藝特點與藝術風采,不僅有重要的文物藝術和收藏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宗教價值,對信仰者來說,是一尊十分難得的供奉上品。

吉祥天母

吉祥天母是印度梵語「摩訶室利」的意譯,又譯為「功德天」、「吉祥天女」,藏語稱「班達拉姆」,俗稱「騾子天王」,是藏傳佛教中一尊重要的出世護法神。

13~14世紀吉祥天母唐卡

尺寸:畫心高約34.5cm,寬約31cm,整體高約62cm,寬約42.5cm

來源: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賣會,「自在菩提」——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專場,Lot 6741

參閱: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西藏博物館》第66頁

2、文化藝術出版社,艾米·海勒著《西藏佛教藝術》第148—149頁

3、《Himalays An Aesthetic ADUENTURE》第200頁,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4、中國嘉德2015秋拍,Lot2933,西藏13世紀棉布礦物顏料喜金剛唐卡,成交價:RMB 2,300,000

此幅唐卡表現的是四臂吉祥天母的形象。她頭戴五顱冠,赤色火焰髮髻直衝天空,三目怒視,面容猙獰,以威震三界的坐姿側身騎於騾背上。主尊上方分別顯現以金剛持為主的傳承祖師,左右兩肩之上分別顯藍色空行母與不動明王,而下方顯現各位伴隨護法神及供養僧人。背光以紅色加強表現,周圍相間色有藍、綠,顯得華麗。

對比同時期不同主尊的唐卡,本張唐卡畫面右下角繪僧伽禮敬像,身前設三足供幾數架,上置巴陵、顱器、海螺等物,這種獨特的曲腿供幾及其供陳樣式早在8世紀後期的敦煌遺迹中已有發現,12~14世紀時在藏西阿里地區的古格繪畫中頗為流行,且設色對比強烈,尤其是主尊的臉部或身軀比例,通過與西藏博物館館藏的一幅13世紀不動明王(參閱圖1)進行對比,很容易判斷年代及地區。

翻閱近十本國外唐卡專著後,才發現13至14世紀唐卡傳世甚少,特別是吉祥天女題材的唐卡相當少見,只在瑞士收藏家艾米·海勒女士所著的《西藏佛教藝術》一書中收錄的12~13世紀大黑天唐卡的一角發現過吉祥天母像(參閱圖2、圖3),與本次龘藏冬拍中的這張吉祥天母唐卡的形象幾乎一致。主尊為吉祥天母的唐卡僅此一張,甚為難得。觀整幅唐卡風格古樸,年代久遠,具有鮮明的13到14世紀的特色,為藝術與史料價值並重的早期唐卡佳作。

李查維:古典中的精彩生命力

尼泊爾造像藝術歷史悠久,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藝術手法和風格的基礎上,不斷融合本民族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和雕刻技藝,從而形成一種具有鮮明地區和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9世紀尼泊爾李察維王朝銅鎏金六臂財續佛母

尺寸:造像高約10.5cm,寬約9.5cm

來源:倫敦蘇富比,1971年7月13日,Lot24。

出版:烏爾里希·馮·施羅德《印度與尼泊爾的銅造像》卷一,圖版77B(圖七、八、九)

參閱:

1、《故宮經典——藏傳佛教造像》故宮出版社,第242頁,圖146

2、《藏傳佛教金銅造像圖典》文物出版社,第108至120頁

3、烏爾里希·馮·施羅德《西藏寺廟珍藏造像108尊》文化藝術出版社,第80頁,圖24A,24B

4、烏爾里希·馮·施羅德《印度與尼泊爾的銅造像》 卷一,圖版77B

5、Pratapaditya Pal 《Nepa/Where the Gods are Young》

6、 Ulrish von Schroeder 《 Buddhist statues in Tibet》

7、 Gautama V.Vajracharya 《Nepalese Seasons Rain andRitual》

8、Pratapaditya Pal The Art Institute ofChicago California Mapin《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P27

9、東正學術 《 7-14世紀尼泊爾造像》

10、美國洛杉磯頓蒙西博物館收藏的尼泊爾李察維王朝造像

11、紐約佳士得2015春拍,Lot0027,9/10世紀鎏金銅彌勒佛坐像,成交價:RMB 12,803,745

12、北京古天一2011秋拍,Lot1195,9世紀李察維王朝彌勒佛,成交價:RMB 2,070,000

13、紐約邦瀚斯2016春拍,Lot0018,尼泊爾,約9世紀女神銅像,成交價:RMB 1,907,723

14、北京古天一2016秋拍,Lot2057,9世紀銅合金彌勒菩薩,成交價:RMB 1,495,000

尼泊爾造像以造型標準、做工精細著稱於世。獨特的紅銅鎏金技術自李察維時期就已開始運用於佛像製作,煉銅技術發達,銅質柔軟細膩,造像底部採用包口的方式對底板加以固定,十分精細。此期造像藝術發展表現為:造像從形式到內容基本密教化,藝術風格表現出強烈的尼泊爾民族藝術特徵,流傳下來一批極為精緻的作品。此尊財續佛母便是如此。

佛母體態婀娜多姿,具有青春靚麗的尼泊爾女性的特點,體現了該時期尼泊爾的審美情趣,這與清宮舊藏,現存於北京博物院,乾隆四十二年達賴喇嘛進貢的一尊尼泊爾9世紀的四臂般若佛母,可與之對比。佛母跏趺坐無蓮台,紅銅實心鑄造,手入量厚重,顯其銅質之精純。雖然整件作品因長期供奉金水已不再燦爛,但尼泊爾藝術精細優雅的風格特點仍能直觀地感受到。

此尊財續佛母造像呈單面六臂的形象,此種儀軌在尼泊爾地區傳播極為廣泛,早期尼泊爾地區的佛教儀軌文集中也可以找到與之完全對應的形象。但是此件作為9世紀尼泊爾地區李察維王朝的財續佛母,為目前僅見,為研究李察維王朝造像提供了許多新的重要資料,在佛教圖像學及造像藝術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目前現存的李察維時期造像,絕大部分集中在西藏最高等級的寺院之中和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中。德國喜瑪拉雅藝術研究專家施羅德先生曾在80年代造訪西藏,在考察眾多重要藏傳佛教寺院後,記錄整理了寺院所存的大量造像,在歐洲出版《Indo-Tibetan Bronzes》一書中刊出的大昭寺、布達拉宮璃瑪拉康殿等聖地所藏李察維造像可資比較。

2017年龘藏冬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龘藏匯 的精彩文章:

看時代、美感、稀缺性,讓人動心的瞬間何止這些

TAG:龘藏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