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晚明四家」張瑞圖書法藝術成就解析

「晚明四家」張瑞圖書法藝術成就解析

明 張瑞圖 行書五律扇畫

明代書畫,張瑞圖是重要但相對被忽視的一位。說他重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書學功力深厚,小楷冠絕一時,行草氣韻生動,其書學成就要在米、邢之上,亦非稍後倪、黃可及。二是張瑞圖官至大學士,身陷魏忠賢「逆案」,政治沉浮影響了他書學成就,這是考察藝術家與時代交互影響的極好案例。

明 張瑞圖 行書尺牘冊頁 故宮博物院藏

張瑞圖(一五七〇年~一六四一年),字無畫,別字二水,號長公、芥子居士、果亭山人、白毫庵居士等,隆慶四年二月出生於福建晉江縣。張瑞圖現存系年書法中最早的一件,作於萬曆二十四年的草書《杜甫渼陂行詩卷》,時年二十七歲。這件作品流暢俊美,是當時流行的典型祝允明風格的草書。但這種祝體草書在張瑞圖作品中是很少見的,尤其是他到了北京後,幾乎再也不寫了,而代之以標誌性的狂放奇崛、筆取橫勢的行草。

明 張瑞圖 草書唐詩軸 絹本 縱一九一厘米 橫六一·八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張瑞圖 草書唐詩軸 款識

此前,張瑞圖下過很深功夫並且成就卓著的,是他的楷書。天啟二年,張瑞圖在北京見到比他大十五歲的董其昌,董對他的楷書頗為稱許,但求他作書的人卻很少。四年後張瑞圖入閣成為大學士,他的書名得到了迅疾的傳播,求他作書的人填塞門庭,「非午夜不得休」。天啟五年,張瑞圖晉陞為禮部右侍郎,次年入閣,達到仕宦生涯的頂峰。

天啟後期,張瑞圖在京師書名大著,儘管有政治因素的推波助瀾,但就其書法水準而言,他也確實配得上這份榮譽。楷書是張瑞圖早年下過極深功夫的,曾被董其昌所推許,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在當時在後來都是得到公認的。張瑞圖的楷書取法鍾繇,字取橫勢,古樸稚拙而散淡自然,毫無雕琢之氣。崇禎元年正月(一六二八年)所書行楷《西園雅集圖記》,運筆從容,自然有致,完全是自家面目,顯示出深厚的書學修養。張瑞圖於小字功夫極深,收放自如,故宮博物院藏行楷《客冬帖》,結字方中帶圓、清新俊雅,士人氣質表露無遺。徐邦達稱其「一望知為果亭真跡」。

明 張瑞圖 行楷西園雅集圖記軸 金箋 縱一四〇厘米 橫七四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張瑞圖 行楷客冬帖 故宮博物院藏

張瑞圖最為知名的還是他的大字行草,晚年所寫最多的也是行草。從功力深厚的楷書、秀美的祝體草書,發展到奇崛奔放的行草,是張瑞圖對明末書法危機作出的主動回應——「在書法反覆的由唐取晉的藝術實踐中,如何再獲新的發展?在明末的藝術史中,卻沒有具備清代中期金石學興起時那樣的契機。因此,在當時,董氏只能取集大成式的發展途徑。而若想集大成,必須熟稔古代諸家書法……但又不能落入他們的窠臼」。葛康俞論繪畫說:「中國繪畫至此(明代),可謂格律已成,倫類已嚴,作者……略涉自撰,就為世所棄。」這話同樣適用於晚明書壇。靠著功力深厚的楷書和一手漂亮的祝體草書,張瑞圖在當時也不難「名世」。張瑞圖能夠進入內閣作大學士,與他的書法深受魏忠賢賞識關係不小。魏不識字,但身邊辦事太監多有文化修養,他們欣賞張瑞圖的,恐怕正是其端謹瀟洒而易於辨識的楷書。既如此,張瑞圖何苦要冒著「為世所棄」的危險,去創造個人色彩極為鮮明的行草?如果從張瑞圖整個人生履歷來觀察,他的這一選擇主要是性格所致。

明 張瑞圖 行書蘇軾後赤壁賦卷 紙本 縱二九·八厘米 橫五〇五·三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張瑞圖天啟二年返回北京後,政治局面進一步惡化了。朝局不可為,已經成為多數士大夫的共識。黃道周、倪元璐、劉宗周等忠烈之士,也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然而,正是在朝政最為黑暗之際,張瑞圖的仕途迎來了轉機。他先是在天啟五年冬晉陞禮部右侍郎,接著次年又入閣成為大學士。當時張瑞圖在晉江養病,年已五十六歲,在接到晉陞訊息後,不顧友人勸阻欣然就道。天啟六年抵京不久即入閣,成為「魏家閣老」。的確,張瑞圖的出山,並非不可不出、不得不出,實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他低調隱忍的表面下是決絕,縱然有過猶豫徘徊,一旦決定即堅決行之。張瑞圖在一封寫給其提攜者的信中說:「弟書出之手而無窮,第慮不中看耳。餉及中饋,賞及廬兒,弟何以堪之!」能夠賜給大內御食、封賞及於奴僕的,除了魏忠賢等有數大璫外,恐無其人。失身事人,可嘆可憫!

明 張瑞圖 行書五絕詩軸 紙本 縱一七〇厘米 橫四三·六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張瑞圖 行書五絕詩軸 款識

政治上的決絕性格也映照在他的書法創作中。張瑞圖行草,方硬奇崛、點劃恣肆,一往直前,毫無作氣。故宮博物院藏《草書五絕詩軸》即為代表作。展卷氣勢撼人,蒼勁雄渾,鈐印無「大學士」章和晚年常用的「白毫庵」,應是五十歲左右所書,已經是非常成熟的自家面目。如與「先熟後生」講究散淡的董字相比,也是自成體系。後來的倪(元璐)黃(道周),直至王鐸、傅山,即是接踵而來,難說不受果亭之影響。反倒是作於天啟七年至崇禎元年間的行草《王世貞五絕詩軸》,反倒帶有一絲猶豫,點畫不似前幅字的洒脫,但運筆如風的掌控力仍是一貫的。

明 張瑞圖 草書五絕詩軸 紙本 縱一六九·三厘米 橫八二·五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崇禎元年,五十九歲的張瑞圖致仕還家,次年被列入魏忠賢「逆案」,成為其一生的污點。晚年張瑞圖,潛心釋道,其行草書點畫穩健,趨於自然平淡。故宮博物院藏《行書五律詩軸》,鈐有「白毫庵主」、「無畫氏二水果亭書畫禪」等印,是晚年所書。無論中年還是晚年,張瑞圖行草書中結字剛硬的風格一直是統一的。這與小楷所見的古樸稚拙,實是兩種不同書風。前者一往直前,性格外露,後者含蓄克制,難怪為董其昌所稱許。

明 張瑞圖 行書五律詩軸 絹本 縱一六五·七厘米 橫四七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崇禎十二年,暮年的張瑞圖選平生詩作一千一百餘首匯為《白毫庵集》五卷梓行。這些多數是他歸鄉後所作,其中有不少田園、問禪之作,以示物我兩忘。但從這些詩作中,仍能讀出隱約其中的不平、不服之氣。在《讀無美弟與某君書》中,他感嘆命運不公,「嗟余負俗累,口噤不得雪。牛馬從號呼,冰玉徒貞潔」,在詩集中收入與臭名昭著的「閹黨」魏廣微唱和詩,更是說明張瑞圖對自己所作所為並無悔恨。他所憤懣的,是恐怕後人乃至時人對他的誤解。

原文作者:《知者創物 能者述焉——張瑞圖書法成就與晚明政治生態》-馬順平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6年4月刊 總第255期


《紫禁城》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透過陶瓷看不同時期的佛造像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