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寸口脈可以診斷五髒的疾病

為什麼寸口脈可以診斷五髒的疾病

《素問·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一、名家注釋

王冰註:「氣口則寸口也,亦謂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

張介賓註:「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肺經脈也,肺主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其實則一耳。」

楊上善註:「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長,出五味以養五藏。血氣衛氣行手太陰脈至於氣口,五藏六府善惡,皆是胃氣所將而來,會於手太陰,見於氣口,故曰變見也。」

張志聰註:「氣口,手太陰之兩脈口,五臟之氣,皆變見於氣口,故為五臟主。此論水谷入胃,以養五臟,五臟之精氣,復榮於脈,而見於氣口也。蓋水谷之清者,榮於五臟,水谷之濁者,出於六腑。清中之清者,榮於經脈;清中之濁者,復傳化於腸胃膀胱。此節論飲食於胃,有氣味清濁上下出入之分,當知奇恆之府,亦受清中之清者也。」

二、寸口的故事

「氣口」就是寸口,也就是寸口脈,人體經脈搏動脈有很多處,主要出現在手太陰、手少陰、足陽明經脈上,氣口脈由於來自手太陰,因此主要是用於診斷在內的屬陰的五髒的狀態,而診斷陽腑的狀態主要依據人迎脈。《靈樞·四時氣第十七》:「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氣口脈對人體診斷很重要,當臟腑陰陽平衡與否,在氣口就表現出來,因此依據氣口的狀態可以判決人的生死。《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氣口也稱為寸口,是因為氣口陰陽狀態表現太陰脈時,其脈在太淵穴以成寸,這個寸有多長呢?根據《難經》所述,其長度為一寸九分,分為寸關尺,以中線為關,關以上九分源於天之氣,為陽;關以下一寸源於地之氣,為陰。正如《難經·第二難》所云:「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口脈的3個部位為什麼稱為「寸關尺」呢?「寸」是由於寸口脈,「關」是陰陽轉化的關口,「尺」是因為從肘關節到寸口脈為一尺,前臂內側又稱為尺膚。從肘關節到腕關節總長一尺兩寸,尺膚為一尺,這樣算來寸口脈長應該是兩寸才對,為什麼是一寸九分?這個長度源於《難經》,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怎麼少了一分?實際上古人在這裡暗藏著一分的長度在其中,我在前言講過,九與十是一對陰陽概念,九為奇數為陽,十為偶數為陰。但是就它們的度來說,兩者是一樣的。在第二篇中提到過關於「一寸」的來歷,其描述出自張介賓的《類經圖翼》,古人制定一寸的長度是用十個黍米豎立,排列成一排。由於黍米的長寬不同,如果將九個黍米橫向排列成一排也是一寸長,這樣九為奇數橫排為一寸,十為偶數豎排為一寸,因此從總長度上看,一寸九分就是2寸。但這兩個一寸當中的上一寸為陽,用奇數九來表示;下一寸為陰,用偶數十來表示。

這就是寸口的故事,古人把陰陽的哲理應用在中醫的方方面面,而且邏輯非常嚴謹,很多問題如果不去深究,中醫的很多理論就會越來越模糊,以至於學到最後還是模稜兩可。學習中醫不但要看好病人,更重要的是理清中醫的思路,要讓那些喜歡和不喜歡中醫的人們明白中醫的道理,如果我們自己任何事都模稜兩可,不去深究其細節,當某些人要否定中醫的時候,我們就會無言以對,好像是有無數個理由可以辯解,但不知從何說起。

今天人們以為那些否定中醫的人們是以中醫不科學為借口,我想應該不是的,中醫不科學不用拿來做借口,中醫以《黃帝內經》為準則,《黃帝內經》成書於2000多年前,說中醫是科學才真是見鬼了。因此否定中醫最有力的武器是其是否有邏輯性,如果中醫說太陽是圍繞地球轉的,從科學的角度看是不成立的,但從視覺感受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是符合邏輯的,這是人們的視覺感受,中醫的形成就是建立在視覺與感覺的基礎之上。雖然古人不能像今天人們那樣科學客觀地認知世界,古人認識世界是用有限的視覺加上無限的感受來完成的,一定是不科學的,但也一定是符合邏輯性的。寸口的長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黃帝內經》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要我們慢慢來發掘。

三、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氣口」可以理解為氣從鼻入,味從口入。此氣有兩層含義,一是肺之氣,二是天之氣,「天食人以五氣」天之五氣入鼻與水谷精微之氣組成肺氣,化為營衛二氣行於脈之內外。營行脈中化血營養五臟,並且藏精於五臟,「精化氣」行使五臟之功能。因此天給人的五氣,從鼻入於肺,參與五臟之精的形成。味從口入,此味是五味源於地之陰,「地食人以五味」。

飲食水谷入於胃,經過胃腸的腐熟,化為水谷精微,經過脾的氣化,上輸於肺,與天之氣組成宗氣,行於脈之內外,中焦出營氣,下焦出衛氣。因此無論是天之氣入鼻,還是地之味入口,其最終結果都是生成肺之宗氣,主呼吸,行血脈,統衛氣,通水道,其最終目的是生五臟之精而藏之,因此「氣口」主五髒的生與成。「氣口」具有天與地,氣與形的屬性,此天地之屬性源於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兩個臟腑,而肺氣通於天,脾營通於地,因此「氣口」代表了五髒的天地。「氣口」中「氣」為陽,「口」為陰;寸口脈中,寸為陽,尺為陰;因此「氣」對應寸脈,「口」對應尺脈。因此「氣口」對應脈中尺寸,脈中陰陽。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氣口」概括了五臟陰陽的全部內容,而當「氣口」變見於「寸口」而成寸口脈,此脈出自手太陰肺經脈,脈中之營源於脾,脈外之氣源於肺,又脾為肺之根,肺為脾之標。太陰脾代表了足之三陰經脈藏精,手太陰肺經脈代表了手之三陰經脈精化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五臟藏精的目的是精化氣,肝脾腎三臟經脈主藏精,心肺經脈主精化氣,而推動氣血運行的是肺氣,而最終表現肺氣推動氣血的是寸口脈,因此氣口獨為五臟主。

四、氣口候陰,人迎候陽

氣口獨為五臟主,陽經脈以及所連接的六腑的陰陽狀態,則主要是反映在足陽明胃經上,常見的有人迎、氣沖、膚陽脈等。一般來說,寸口脈候五髒的陰陽狀態,人迎候在陽的經脈以及六腑的陰陽狀態,而膚陽脈更著重陽在下的狀態,氣沖脈著重陽在中部的狀態。

在《黃帝內經》中經常提到的陰陽脈的對照,還是人迎和寸口脈,並且將兩者加以對比判斷陰陽六經的狀態。《靈樞·禁刺》:「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葯,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

五、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手少陰脈是指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平時這個脈一般很難摸到,當女子懷孕時,在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脈動很強,這也是判斷懷孕與否的輔助方法之一。足少陰腎氣盛,則天癸至,這時人們可以妊子,但足少陰腎經是迴流心臟的,經脈搏動不強,性質為藏精。因此當女子妊子時可以摸到的脈動在手少陰經脈上,手少陰經脈流向從心到手,是離心的,性質為陽屬於「精為化氣」,為陽,血為陽血,顏色鮮紅。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真傳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之開鬼門,潔凈府

TAG:杏林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