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究竟的皈依處

我們究竟的皈依處

我們究竟的皈依處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金剛經》。今天這一品在所有讀過《金剛經》的,或者所有佛教徒的一些言論之中經常會提到。在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版本之中,有句話叫「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其實我想用另外的角度去講這句話,就是說我們到底皈依處在何處?也就是勝義諦的皈依處到底是什麼?因為世間有很多這樣的賢聖,到底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陀?為什麼要皈依佛法僧三寶?這個其實是最基礎的,作為佛教徒來說應該是最了解的事情。但實際上很多佛教徒在這兒還是覺得是不是需要我們通過《弟子規》《三字經》乃至於儒家的還有道家的經典來使我們生起皈依的心;是否我們需要一個外力,需要一個外在的什麼形象,為我們的皈依處;還是那些銅造的、木造的,乃至於佛陀所示現的化身是我們的皈依處,還是指別的。所以這個「差別」到底差別在哪兒?今天是從這個角度來給大家講這一品。

很多時候我們都追求那些比較高深,聽起來讓大家都覺得你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教法,包括禪宗、大圓滿、大手印,乃至於很多讓人聽起來非常高大上的教法。但是最基礎的皈依,到底皈依是什麼意思?到底皈依處是哪裡? 這都是最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地方。在藏傳佛教,在密宗他們要修上師相應。這個上師指的是什麼呢?在密宗會有四皈依或者七皈依的地方,在顯宗,在大乘的《金剛經》里一般講的是三皈依。三皈依到底指的是什麼?皈依的是什麼地方?這個如果不弄清楚,你後面高大上的教法無法建立,因為你的基礎根本不穩固,一談到這兒的話就是一個模糊的。然後我們也無法把皈依跟信仰基督耶和華,還是信仰真主阿拉,還是信仰外力救度分清楚的情況下,你很可能變成一個偽佛教徒。

我們看基督教的教法,天上有一個隱形的父,有一個隱形的上帝,然後祂來掌握你的禍福,當你犯錯的時候會把你扔到一個有烈火、有濃煙……反正是很痛苦的地方。如果你每星期有一天能跟祂去祈禱,祂就會帶你去天堂,一個很好的地方。這兩種不同的極端的情況都是祂在愛你,這個都是宗教的一種把戲。我們佛教徒也是認為其實外在有一個佛陀,外在有一個菩薩,我們在祈禱佛菩薩讓我們解脫,但實際上很多的祈禱是為了讓我們在今世有一個很好的福報、享用等等這一切,其實也都是自己在麻痹自己,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作自受。佛菩薩其實沒有任何顯現在你心中,也沒有任何糾正你行為的地方在你心中。所以這就變成了一個宗教,宗教更多的是麻痹自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法去處理的事情,只好皈依到所謂皈依處。在我們佛教的很多地方和道場都希望你去捐錢,去修建寺廟,然後拿出經典說,你供養這個佛像,供養這個寺廟,就會有多大多大的福報。但是這個為了修建好這個寺廟,讓大家有一個精神寄託。這跟基督教建立教堂,穆斯林建立清真寺都是一樣的,都是讓大家有一個聚會的場所。最初的佛教沒有這樣的場所,大家一起在一個樹林里就是很happy的事情了。時間久了就形成這樣的寺廟形式,乃至於佛像的這種造像。還有甚者就是你捐了一個道場,捐了一尊佛像,就會有多大福報。

那到底有沒有福報呢?其實是因為你造這些東西,對於你自己心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對於福報的解釋。如果你不造這些,你去給自己買棟房子買些化妝品的話,好像是不對的。你多多少少會認為,為自己的享樂去做了這些無用的東西。但從究竟意義上來講這些都不是你勝義的皈依處,這些都是你在外面去給自己的行為找了一個借口。然後通過這樣的借口,來合理解釋你的行為是高尚的也好;是讓你覺得自我良好的也好;這些其實都不是佛教所給我們闡述的一個究竟的皈依,和究竟的一個我們該解脫的地方。

這部《金剛經》之中,一般我們看到佛陀其實很多地方是在破斥,包括阿羅漢包括菩薩的不正確見地。我們也可以這麼想,連阿羅漢和菩薩都有如此錯誤的見地的時候,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要求自己太多。但是,如果看到這部經的時候。看到阿羅漢和菩薩不正確見地的時候,就應該警醒,我們雖然作為一個凡夫一個很渺小的人,但是我們也有解脫的可能。我們跟諸佛菩薩,乃至於一切聖賢,都有無差別的所謂的一個空性。當然,連這個空性的概念,也要空掉。但是還好,我們跟這些賢聖從體性上是平等的!這個是最好的消息。

當然無常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個好消息。為什麼?正因為我們所說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才有可能解脫。一切事情就如同算命,或者如同因果論的這種條件下,我們沒有辦法解脫。所以成佛其實應該是一個我們所說「叛逆的佛陀」。叛逆是跟業果,跟整個世間是逆著走的事情。所以不能夠那麼去看很多很多事情的順理成章性,因為當我們去看到一個事情的順理成章的時候,我們就會隨之跟隨,隨之去做,但是我們發現佛陀跟諸菩薩的願基本都是在逆著自己的習氣走,所以當你什麼地方都看的很順,覺得很理所應當的時候就要警醒,這事情到底是不是有利於你解脫的,還是有利於你進入到一個輪迴和一個幻相之中的。

今天講的經文有點繞,祂其實在闡述,在勝義諦的意義之中,是否並沒有勝義處的皈依,也就是在提問,假使從經典的意義來看佛法,在我們領會法的意義後,就應該放下祂了,然而經中接著告訴我們,的確有三皈依處,勝義處的皈依是佛的法身,以法身為真實法的基礎上,我們有了以色身展示世間的佛,然後有了修行者或是被賦予資格而身為僧侶的眾生,所以即使我們在勝義諦的皈依的義上我們的確擁有這三種皈依處。

很多人在看完《金剛經》以後就說佛陀說有句話叫:「法當應舍何況非法」的提醒,而問說:「難道究竟沒有三寶了嗎?」,這其實就是一種斷滅見,我們認為既然法都應該舍何況非法,那我們就沒有一個皈依處,其實就變得非常狂妄,其實在佛學院尤其在藏傳藏語佛學院,乃至於梵語以前的佛學院中,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基本上比方說有八年的課,前七年是在講中觀,是告訴你什麼不是一,也就是像這句話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在斷除什麼不是一,在最後的階段告訴你就如同彌勒菩薩的《寶性論》講授之中,告訴你什麼是一。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很多法,其實是破除你對法對於其它的執著,就是告訴你這些都不是一,都是這麼一個過程。

《寶性論》之中就有一段很有名的偈子:

為斷欺誑有為法,無有一句毀滅性,

諸法之二勝資糧,非為究竟皈依處,

最上利益眾生者,唯有世尊如來佛,

能仁乃是法身俱,故能成就上功德。

這是《寶性論》之中所講的。也就是說為了斷除眾生被因緣和合的現象所蒙蔽,佛因此而宣說了空性。然而如果偏執另外一邊,離開了實有邊,卻執著空無邊的斷滅法,這是不行的,所以執空比執有還要危險。

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都不是有情究竟真正皈依處,對眾生具有最大利益的唯有世尊佛陀,能仁釋迦摩尼佛具足法身,所以成就無上功德,祂即是佛寶究竟成就一切法,所以是法寶。是行者法道上最殊勝的助伴,所以也是僧寶,也就是聖賢僧,所以佛陀本身也具備佛法僧三寶這種皈依處。所以佛陀即是究竟皈依處。

對於究竟皈依處就是指法身果位,「能仁乃是法身即,故能成就善功德」,這是《寶性論》之中所講的。因此能成就法身的能仁佛陀,就是究竟的佛寶,因為能登至佛地已具法寶相,所以世尊也是究竟的法寶,故能成就上功德,也是指無學道的聖僧,所以世尊佛陀總集了究竟的三寶。然而即使的確有究竟皈依處,也並不與「三寶非世間真實存在」的觀點有任何的矛盾。所以呢我們講,一切的經論包括《寶性論》都是闡述我們到底是去追尋一個什麼樣的佛陀,這是最關鍵的。

後面我講的是引用《寶性論》之中的一個偈子,也就告訴我們其實佛陀是真正教導我們能見到那個究竟處的皈依處,明白吧,這句話就是佛陀真正引導我們見到最終的那個究竟皈依處的皈依處,也就是祂是個引導。我們講皈依的時候,就是一個引導,一切佛法僧的引導是讓我們能夠究竟解脫。所以對於究竟解脫的皈依處要有一個皈依的態度,既不要有斷滅見,當然也不要執實有,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度。但是實際上對於我們日常的修行之中,日常的生活之中,我們永遠是在跟世間跟我們所做的事情若即若離,也就像我們在玩一個遊戲一樣,我們好像在打,我們好像在玩,但實際上我們保持了一個非常強烈的覺知,這個強烈的覺知告訴我們知幻即離,不要粘在上面。

做事還是做事但是不要粘在上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跟一切的賢勝有一個有所差別的地方,很多的聖者,很多的賢聖都覺得世界實有,都覺得某一種道實有,然後我們追尋這個道, 實際上從究竟見地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見地,佛教其實祂就是斷兩邊,當然這兩邊也並不是你在中間,而是說斷兩邊話就沒有所謂的中間,因為兩邊都斷了你怎麼分辨所謂的中間呢?所以我們所說的中道並不是說在兩邊的中間,而是斷除兩邊的偏見以後,其實也並沒有所謂的中道,因為我們給所有東西的定義其實是定義在一個對比量上面的,也就是我們這個跟那個比的時候,或者說這端跟那端比時候,我們說有個中間,我們一般人認為中道是不喜,不怒,不悲,不歡這樣的算是一個中道,人弄的很多時候沒有情緒,實際上佛陀所講的中道並不是這個意思,你可以有喜怒哀樂,但是要知道知幻即離要保持覺性,保持這種慈悲,這慈悲同時是對於你自己來說的,要能夠讓你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遇見事情的時候來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對自己慈悲,這慈悲是什麼?"慈"就是予我自己快樂,快樂是什麼?快樂知道這一切都是幻化的,我能夠真正隨時都能夠抽離出來,隨時都能夠知道這是一個幻化的,我就不會沾染。然後"悲"是什麼?是拔出我們對這個東西沾染,把我們能迅速拔脫出來,也包括比如你玩遊戲上癮,迅速把這個Game over鍵按下去,然後關機,我自己還是能去干其它事情,一點也不沾染,所以這個慈悲也是對於我們自己來說的,並不是說我們對於其他人說我們要慈悲,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對於自己的慈悲,所以就造成自己其實很痛苦。好像在不斷的關心別人,但對自己來說沒有絲毫的從習氣,還有從各方面改變的一個地方。

好,謝謝大家,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大家好好考慮從這個問題,好好考慮這個基礎的問題。我們到底是不是在皈依的地方或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經常會有這種:第一就是覺得帶入感,就覺得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我要進去。第二是斷滅見,就是我應該去一個清凈的地方,我應該脫離人群,我應該去靜修等等。其實靜修並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你抱有一個什麼樣的見地,很多人是為了逃避,這個就是不對的,這個屬於斷滅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龍精舍在娑婆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老龍精舍在娑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