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陶八一村裡的古民居

小陶八一村裡的古民居

在我的家鄉小陶鎮八一村張坑自然村,有一座古堡允升樓和一座古民居桂林堂。前年冬天,尋一個晴好的周末,我慕名探訪了這兩座古民居。

從大陶口驅車進入大陶洋,沿筆直公路行致半溪和青石交界處,右側有一條垂直小路,就是是通往張坑村的。

沿著小路往裡走,小村景色漸入眼帘:這是一個小小盆地,一片片良田綠油油的,種的是整齊旺盛的萵苣和農家的時令蔬菜。雖是冬季,但近年來八一村發展「煙-稻-菜」種植模式,一年四季農田裡都不空著。房子大多依山而建,或老或新,大路邊一座座別墅,是近年新蓋的,山那邊有新宅也有老厝,錯落有致,許多人家門前曬著一竿竿臘鴨、一匾匾木薯粉,所見之處是一派「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新農村的景象。

一座圓型的土堡巍然矗立在村子中央,像德高望眾的長者,守望著村裡的一切,靜靜訴說著悠久的歷史,那就是遠近聞名的允升樓。土堡旁邊,一座黑瓦白牆長方型圍屋式老房子,是桂林堂,土堡和圍屋的四周,也是綠油油的田野,村子四周,環繞著青翠的山巒。

(允升樓桂林堂全景圖)

我懷著神聖的敬畏之情,請朱光林老伯帶我參觀這兩座古建築,正在侍弄菜地的協管員朱光裕老伯也抽空為我講解。

古樸的允升樓

允升樓是一座圓型土堡,據說佔地940平方米,始建於清咸豐九年,也就是1859年,是張坑村人朱廷揚為防止土匪流寇侵擾組織全村人興建,距今已有156年歷史。

允升樓坐南朝北,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古堡的背面,大石塊壘成的牆基足有三米多高,看起來堅不可摧,灰白的牆體,有些裂縫經過後期修補,像是地圖上的高速路,約距寬大的屋檐下一米高處,正方形與細長形的窗口間隔設置,這是用來防禦、射擊和瞭望用的。沿著牆跟向土樓正面走去,約有六七級台階,原來堡前的大坪比地面高出二米多,門前右側一塊石碑寫著「永安市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永安市政府二00七年」。

整座古堡只有一個拱形的大理石門,僅容兩人同時進出。門的上方嵌著題有「允升」的匾額,抬頭上是「清咸豐柒年七月」,落款是「欽加同街調署寧洋縣正堂馬方鈺拜題」,縣長親賜堂名,可見朱廷揚當時的名望,由此也可考證允升樓應該始建於咸豐柒年。鐵門上排列著整齊的門釘,推開厚重的鐵門,裡面還有一道木門,兩扇木門雖已斑駁,上面畫的門神像卻依然虎虎生威。堡內是一小庭院建築,中軸線上為中央廳堂、天井、春亭,廳堂兩側是書院。周圍一圈為二層木構圍廊式護厝,共有大小62間房,護厝下還有地下室,地下水井。朱光裕老人指著那口地下井和一樓那口還上著鎖的大穀倉告訴我說,流寇侵擾時期,這井裡的飲水和堡內糧食可供全村800人避難半年。

堡內露天地面多以大小不等圓卵石鋪成,階沿砌著青磚,室內的地板象是大理石,青苔與萋萋芳草在這裡兀自生長。廳堂和圍厝均為木結構,一樓的房間主要用來儲藏、養牲口和作廚房,其木柱、門窗、牆壁等多有損壞剝落。二樓用來住人,除了窗戶損壞,其餘尚好,只是木牆已呈暗褐色,據說堡內已三四十年無人居住,顯得十分荒蕪。

悠悠桂林堂

古堡左側有一座老房子,就是桂林堂。桂林堂坐南朝北,據說佔地2890平方米,是朱廷揚及其兒子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共有三進院落,大小108間房,可容納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居住。朱氏子孫六代人曾在此居住過,後不斷搬出,朱光林老伯是五年前從此搬到新居,此後該民居與允升樓一同被市裡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圖秋寒拍攝)

桂林堂是整齊的長方形「四合院」式客家圍屋,從外牆和屋頂可以看出,房屋前低後高,一進比一進高,由高處遠眺,黑瓦白牆,飛檐翹角,整座房子的平面呈「回」字型,整體構造端莊方正,屋前有長坪和半月塘。

桂林堂「雙合」八字大門居中軸線之正中,門口有寬闊的「走檐」(即屋檐伸出較多的走廊),以便迎送客人的迴旋。立在大門前,可直接透過前堂門望見正廳,整座房子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正廳是整座房子的主體,共一廳兩房橫排五植頭(即是五開間),左右兩側書院各二間,前堂亦是一廳兩屋,中間天井,構成主屋,就是「回」字型圍屋中間的「口」字。主屋外左右兩側是兩列橫屋,也稱兩重廂房,朝向主屋,中間迴廊相接,俗稱「馬槽」,廂房從曬坪直伸後廳,與後廳、前照堂(最外側連著大門的一排房子)相連,形成回型圍屋的外「」。每進院落、廂房之間以迴廊相連,以雕屏相隔,以天井採光,即有連通又相互獨立。正廳與後廳之間,是一片寬闊的大花台(後花園),全以鵝卵石鋪就,後堂(廳)依坡勢而建,高過二層,實際是作一層用。我查閱客家民居有關資料,客家圍屋中,後堂多呈半圓型,加上大門口半月塘,整體形成橢圓形,桂林堂這種平直的後堂較為少見。

整座房子為土木結構,地面多以方磚和卵石為材,樑柱多採用榫卯結合。仔細參觀房子的布局和構造、設置與裝飾,不由得為古時建築藝術之精巧點贊。尤其是保存較完好的正廳、主屋,其壁、梁、柱、斗拱、屏風、門、窗、檐等,鏤雕、浮雕、漆畫,或龍鳳呈祥、或牡丹鳳凰、或喜鵲報春,花鳥魚蟲,福祿壽喜,花樣繁複,鏤工精巧,雕刻精細,處處顯示著造屋者的美好祈願和工匠的精湛技藝,讓人驚嘆。細細觀之,主廳的龍駕祥雲栩栩如生,牡丹花開富麗堂皇;長廊斗拱的雕刻的是鹿回頭和獅子戲珠,牡丹花籃,雙鳳齊飛;擋水檐的內外兩側五彩漆畫,雖年久褪色,畫中有景有花有人,依稀可見是戲文里的經典故事;而窗戶上,除了鏤花,還雕有字,左右兩邊對稱均成對聯。

古民居里的文化印跡

說到對聯,朱光裕老人說要從正廳頭的楹聯開始講起,他用方言告訴我,原來正廳頭上掛有鎏金的「桂林堂」匾額和一幅楹聯,聯的內容是「父慈子孝傳家訓,心正身修守聖經」,並給我講述了始建這座房子時父慈子孝的故事。主房的木窗上,窗花中鏤刻「絲綸絡下文章靜,花萼樓前雨露新」;書院的窗上亦有聯為:「層砌紫光星北拱,半窗紅影日東升」,書院柱上有聯為「淑氣韶華並解,天時人事落新」;前堂門窗上的聯為「東震龍來結得南離丙穴,西乾水繞旋歸北坎壬芳」;這些對聯,或體現主人的家風、或描寫環境、風水等,處處翰墨體現著這是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展示著的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只可惜畢竟年代久遠,又遭過十年浩劫,老房子的寶貝也多有損壞遺失。朱光裕老人讓我欣賞了他收藏起來的幾塊匾額,分別是「洛社遺風」、「五桂流芳」、「理學之宗」、「洛陽英耆」,「洛社遺風」、「五桂流芳」均為藍底金字,圍邊有雕花,尚保存完好,是新屋落成時外家所贈。「洛陽英耆」是朱廷揚七十大壽時寧洋縣主魏褒獎給他的,匾上所有的金字、金花都被削平,許是被人盜走。而「理學之宗」是祖傳牌匾,曾經被當廢板拿去擋灰,「學」字已損壞,幸好被及時發現收藏,表明著這裡居住的是理學之宗朱熹的後代,這確是有據可考(據《沛國郡紫陽朱氏族譜》有記載,此不詳述)。看著這些被搶救的文物,真是讓人感嘆,前人的智慧與創下的財富,在歷史沉鉤中,有多少付之東流,幸好如今人們已醒悟過來,將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讓我等能有幸走近欣賞。

除了原始的建築,桂林堂里也多處體現著抗日戰爭時期、大躍進時代和文化大革命時代的痕迹。如西側外牆有標語:「衝上戰場,打擊日寇,為死難同胞報仇!」正面外牆上,寫有毛澤東語錄:「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宅內前堂牆壁上,用紅漆刷的大標宋「水土肥種、密保工管」農業八字,旁還注有「少種高產」字樣和一些經典紅色圖標。

走出老宅,站在這歷史文物身邊,一邊懷古,一邊看著農村的新景象,恍若隔世穿越了時空。

允升樓和桂林堂,代表著客家民居的兩種不同風格,猶如兩顆明珠,在這遠離城市喧囂的綠色村莊里,熠熠生輝,閃耀著古建築的文化藝術和小陶歷史的文化精髓,唯願它源遠流長,惠達後世。

文/朱昌顏

圖/朱昌顏 楚楚

制/楚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陶人小陶事 的精彩文章:

小陶鎮八一村有一保存完整的土樓——允升樓

TAG:小陶人小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