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八」還是「蠟八」:我們和古人過的真的是同一個節嗎?

「臘八」還是「蠟八」:我們和古人過的真的是同一個節嗎?

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每到這一天,小編總會想起那個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那就是:到底是

還是

打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60頁,得到的標準答案是:【臘八】(làbā)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如果你以為問題到這裡就結束了,那你就太天真了!

小編今天要告訴你一個刷新三觀的答案:臘八對,蠟八也對。不過臘八≠蠟八,在古代這可是兩種不同的活動。

首先來說說名氣大的「」。

「臘」是中國古代祭祀祖先和神靈的一種重要的祭典。《禮記·月令》記載孟冬之月,天子向上天為來年祈福,用獵取的禽獸來祭祀先祖及五祀。

(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最晚到春秋時期,臘祭就已經是國家大典的一部分。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左傳·僖公五年》中晉侯又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公不要借路失敗後,發出感慨:虞國的滅亡,不要等到歲終祭祀的時候了。晉國只需這一次行動,就可以直接拿下。

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這裡的「不臘」等同於滅國,可見臘祭在古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臘」的祭祀對象是「先祖五祀」。

「先祖」好理解,那「五祀」又是什麼呢?

早期的《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家語·五帝》等文獻中提到「五祀」,指的都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

不過兩漢間,認為「五祀」就是《禮記·月令》中提到的春天三個月所祀的「戶」、夏天三個月所祀的「灶」、季夏(六月)所祠的「中霤[liù]」(房屋的中央)、秋天三個月所祀的「門」、和冬天三個月所祀的「行」(通「井」)這五種事物的觀點逐漸佔了上風。

比如《白虎通義·五祀》說:「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霤也。」

這五位是守護住宅內外的神靈,跟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更加密切,所以也被更多的人接受。後來對灶神的祭祀單獨分離了出去,直到今天,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南方臘月二十四),人們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灶儀式。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祭灶神

那麼如此重要的祭祀活動具體是在哪一天舉行呢?《說文解字》釋「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也就是說臘祭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

實際上臘祭的具體日期經常改變,但都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舉行。由於這個祭祀非常重要,這個月份也被稱為臘月,臘祭這一天稱為臘日。

《村童臘鼓圖》

巧的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還有一個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的重要活動,那就是「蠟(音乍)祭」。在先秦時期,這同樣也是一個會由天子親自參與的重要祭祀活動。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卷 清 絹本設色

《禮記·效特牲第十一》云:「天子大蜡八。」天子行此祭時需要祭祀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和水庸共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靈,祭祀時要高唱祈求風調雨順的歌謠。希望土地不要被沖毀,水歸其壑,不要泛濫,昆蟲不要為災,雜草歸於藪澤,不要生在良田之中。態度極其虔誠,「仁至義盡」。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終也。葛帶榛杖,喪殺也。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蜡祭也是為了報答眾位農神對農業種植的功勞和貢獻,所以如果今年的收成好,那麼就舉行蜡祭;收成不好,那還是把祭品省著自己吃吧。(好務實的古代人)

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順成之方,其蠟乃通,以移民也。既蠟而收,民息已。故既蠟,君子不興功。

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收成關係著這個社會的興衰。因此蜡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食盈豐收圖》 明 文徵明 冊頁 紙本設色

值得一提的是,蜡祭除了是重要的祭祀活動,還是先秦時期盛大的全民狂歡節。

《孔子家語》就記載了這樣一件小事,子貢觀看了民間蜡祭活動,回來對孔子彙報說:全國的人都激動得像發狂一樣,我不懂他們為什麼這麼快樂。孔子回答:人們辛勤耕作一年,好不容易才有這一天盡情的歡樂,這不是你能體會到的。

子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

向神明感謝豐收,為自己的辛苦犒勞,這樣的節日即使只有一天,熱鬧程度估計也不亞於春節。

臘祭先祖五祀,蜡祭八位農神,都是大型祭祀活動,舉行的時間又都在年末,要麼乾脆一起辦了吧。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不需要人為規定,從秦漢以後臘祭和蜡祭兩種祭祀活動就開始慢慢地合流。人們對於臘祭和蜡祭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唐代孔穎達在疏通《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時曾說:在周代,臘與蠟是不同的祭祀。但是從漢代起不提蠟,只有臘了。

周時,臘與大蜡,各為一祭。自漢改曰臘,不蠟而為臘矣。

翻開《漢書》,通篇找不到幾個「蠟」,反而是臘祭的記載挺多見的。受這樣的影響,不只是普通百姓,甚至有一些學者都誤以為臘和蠟最初只是一種祭祀的不同名稱。

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他把「臘」和「蠟」錯誤地解釋為同一種祭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名稱。

這樣類似的錯誤在之後的很多文獻中也多見,大概秦漢以後,蜡祭在古人生活中的痕迹越來越淺,直到徹底消失。

雖然現在對蜡祭消失的時間還存在疑問,但學者們對臘祭和蜡祭在漢代開始在民間漸漸合流已經沒有多少爭議。

那麼原先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今天的臘八節,還要喝臘八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關於「牧羊女以粥救人」的故事了。

吳自牧撰《夢粱錄》記載:

自冬至後戌日,數至第三戌,便是臘日,謂之『君王臘』……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從宋人筆記中可以很明確地看出,在兩宋時「臘日」與新興的「臘八」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節日。

不過從元代開始,「臘八」正式納入官方傳統,由皇帝賜臘八粥給百官,民間也對這個節日越來越重視。漸漸地,「臘八」的風頭完全蓋過了「臘日」。以至於現在大家只知道臘八喝臘八粥的習俗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風清韻 的精彩文章:

王室子孫、天選之人:虛張聲勢的很多,拉著潘基文合影的他是第一個

TAG:凱風清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