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國強盛時期如果一直堅持伐秦的戰爭策略,是否可以滅亡秦國?

魏國強盛時期如果一直堅持伐秦的戰爭策略,是否可以滅亡秦國?

戰國七雄中要問誰是真正的四戰之地,我認為是魏國。《史記·張儀列傳》中張儀的一段話很充分的說明了魏國地理位置的尷尬性。張儀說:「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無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二百餘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一言以蔽之: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地理形勢易攻難守,是亡國之地形。但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亡國之地形不僅沒有讓魏國亡國,反而激發了魏國尋求富強之路的勃勃雄心。此時的上天也很垂青魏國,讓魏國出了一代明君魏文侯。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魏國就在魏文侯的帶領下一路狂奔,不僅成為了最先富強起來的國家,更是成為了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傲視群雄。

說到魏文侯,我個人認為他的文治武功不輸於秦國自秦孝公以來的任何一位君王。魏文侯率先打破了春秋以來的世族壟斷政治的格局,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任用李悝、翟璜為相變法圖強,禮聘樂羊、吳起為將開疆擴土。侍奉儒家賢士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為師進行國家文化建設。他推行《法經》,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內修德政,外治武功,要說之後秦國的商鞅變法,也不過是文侯之治的升級版和加強版。

魏文侯最厲害之處在於知道怎樣科學合理地進行魏國的對外擴張。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複雜,魏國的對外擴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首先三晉之間就矛盾重重,趙國想拉攏魏國消滅韓國,韓國也想拉攏魏國討伐趙國,而魏文侯給出的答案是三晉同氣連枝,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應該相互團結而各自向外發展。《資治通鑒》卷一記載:「韓借師於魏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於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根據各類史書記載,終魏文侯一世,魏、趙、韓三國之間是沒有戰爭的,並且三國聯合對外作戰,所向披靡,各自都擴大了疆域,增強了實力。這就是魏文侯超人一等的戰略眼光和胸中格局。既然三晉不能內鬥,齊楚尚且強大之時,魏文侯向外拓展的目光就落在了國力相對落後,朝政混亂不堪的秦國身上。

秦國一直是晉國的心腹大患,晉國也是秦國東出的最大阻礙。所謂的「秦晉之好」是假,雙方「既生亮何生瑜」的關係才是真。而三晉之中對秦國造成最大威脅的就是魏國,秦魏之間的血債可以追溯到魏氏擔任晉國六卿的時候。例如秦國與晉國爆發的輔氏之戰,秦軍就是被當時的晉將魏顆打敗的。魏文侯清楚秦魏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不打垮秦國就無法挺近中原。好比德國不打垮蘇聯,永遠不可能統一歐洲,因為不知道這個定時炸彈何時會在自己後院爆炸。魏國對秦國的作戰可謂是十分成功,不僅是先在少梁成功築城,建成了對秦作戰的軍事基地,在吳起任將後,魏軍更是衝破秦軍西河防線一路西進,兵臨秦國都城。對於吳起瘋狂的進攻,秦國舉國震動,秦國不得不派遣使者請齊、楚出兵攻擊魏國,減輕秦國的壓力。齊楚兩國見魏國主力在秦,也樂得揀便宜賣人情,所以出兵魏國在中原的幾塊飛地。魏文侯的偉大之處在於對齊楚兩國進攻魏國中原飛地的事情完全不予理睬,督促吳起繼續攻秦,滅秦之心堅如磐石。吳起最終擊潰秦軍主力,完全佔領西河地區,把秦軍死死地壓制在了洛水以西。秦國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沿洛水西岸構築防禦工事,國內進入一級警戒,嚴查來歷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裝起來時刻準備戰鬥,全國上下一派即將亡國的景象。

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繼續保持了對秦國的進攻,先後在注城、陰晉、武下大敗秦軍,吳起帶領魏軍進一步朝秦國腹地進行推進。加上秦惠公去世,年僅兩歲的公子昌繼位,秦國朝廷權力爭奪混亂不堪,亡國的氣息越來越重。但此時的魏武侯不同於魏文侯,魏文侯是將軍趕路,不搏二兔,一門心思打秦國和中山國,對於三晉是以和為貴,對於齊楚是避免衝突。而魏武侯是四面出擊,不僅打秦國,還與齊國和楚國交戰,更是與三晉之一的趙國也動起了手。一個國家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合理的外交策略和清晰的戰略目標,貌似成功的南征北戰最後只能帶來外強中乾。秦國也就是在魏武侯自我消耗的間隙下生存了下來,最終迎來了自己的翻盤。

那如果魏武侯秉承魏文侯的策略一直堅持對秦作戰, 是否可以完全吞併秦國?我的答案是即使堅持對秦作戰,也不可能完成對秦國的吞併。我的觀點如下:

第一,秦國國力雖弱,但秦人尚武善戰,魏國不敢以全部家底放手一搏。我們從《史記》中可以知道秦人即使喪失了西河之地,即使屢次被魏國擊敗,但仍在瘋狂地抓住一切機會反撲。而且在反撲的戰鬥中,即使面對文侯時期的魏武卒,貧弱的秦軍仍有勝利。《史記·魏世家》記載:「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到了魏惠王時期,一如既往貧弱的秦軍面對威風尚在的魏武卒居然能在石門和少梁兩戰大敗魏軍。《史記·秦本紀》記載:「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試問魏國面對如此頑強堅韌的秦國,怎麼敢賭上全部家底與秦人血拚。這讓人想到一個故事,獵人批評獵狗追不到兔子,獵狗說我只是為了一口吃的,而兔子是為了活命,我當然很難追到它。這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魏國感覺到佔領秦地的邊際效益正在大幅度下滑,因為他們佔領河西之後的每一步推進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從零分考到八十分很容易,但是要讓八十分衝到一百分太困難。魏國怕自己還沒全部佔領秦國就把老底賠光了,可要知道四戰之地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呀。

第二,秦國疆域的縱深很長,可以與魏國打持久戰和消耗戰。三晉沒有縱深,周圍都是列強。齊國也沒有縱深,遇到滅國之災,只能面臨跳海。而秦國有很大的縱深,整個中國西部都是他可以游牧和游擊的區域。他甚至還可以繼續往西開闢生存空間,即使秦國滅了,秦人這個民族都不會滅。即使秦人被魏國壓製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仍能隨時暴打周邊的少數民族。例如「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鄭。」這可是西河已失,魏國步步緊逼的情況下發生的戰鬥。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地理位置和實力都不如秦國的中山國都可以復國,秦人不能嗎?所以魏國面對善於游牧又疆域縱深的秦國,不可能採取滅國策略,這樣只能將自己拖入長期戰爭的泥潭。

第三,國際形勢不可能一層不變,中原的邊際效益更加誘人。戰爭永遠有看得見的戰爭和看不見的戰爭。秦國在面臨危機之時定然會發動外交攻勢,而魏國也不能永遠保持三晉和睦,齊楚不犯,我不犯人但是難保人不犯我。另外相對於秦國的土地,中原的疆域對於魏國來說更具有戰略意義和富強基因。面對向秦地每推進一步就要付出沉重代價來看,向中原進軍的性價比更高,邊際收益更好。如果魏國遲遲不參與中原逐鹿,很可能會錯失讓豬都能飛起來的風口,所以魏國不會以滅秦為代價而放棄在中原開疆擴土的機會。

第四,魏國在國策不清晰的情況下,勢必會造成內部人才消耗。魏文侯雖然以法家思想富國強兵,但同時推崇儒家教義。他重用的儒門大儒子夏,在魏國開創了一個「西河學派」。西河學派主要以培養貴族子弟為己任,比如公叔痤、公子昂等都是西河學派學生中的佼佼者。而魏國還有一個鬼谷學派,主要以平民精英為主,其優秀者諸如公孫衍和龐涓。西河學派和鬼谷學派在魏國政壇上相互角逐,而像吳起和李悝這樣的平民精英兩者都不靠邊,更是沒有政治競爭的根基。一旦隨著賢明君王的離世,必將受到兩派的排擠和打壓。所以吳起遭到公叔痤的陷害看似是個人恩怨,其實是政治團體對孤立個人的政治迫害。而後來的秦國就吸取了這個教訓,既然以法家立國,那麼其他門派的學說都不要在秦國兜售,特別是儒家。雖然秦國可以殺害商鞅一個法家人士,但是歡迎其他法家人士繼續為秦國效勞,重用法家這個國策從未受到根本上的動搖。如果魏國有清晰的用法家治國的國策,即使逼走了吳起,還是會有「張起」「李起」等實用性法家精英前赴後繼為魏國效勞,總不會把政權落於坐地而談的「西河學派」公叔痤的手中。一旦西河學派掌權,理論就高於了實用,更是對法家學派進行了絕緣,衛鞅常年在公叔座身邊而得不到舉薦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綜上所述,魏國是不可能做到一直堅持對秦作戰,更是不可能完成對秦國的吞併。不管魏國出幾個魏文侯,都很難徹底破解地形之弊,達到像秦國一統天下這樣的高度。不是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這三代人能力不如人,更不是不努力,只能怪自己天生不足,處於四戰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寒竹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不是楚國統一天下?

TAG:清風寒竹 |